大姚咪依噜:打造全国首个彝绣文化主题园区留住“彝绣情”
乌蒙磅礴、哀牢秘境,地处滇中腹地的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彝族自治州之一,这里自然风光优美奇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彝绣,是楚雄这块土地上彝族人民用双手、用指尖创造出来生生不息的指尖花朵”“心灵艺术”,成为彝族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工艺独特、构图精美、色彩艳丽、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实用、观赏和收藏价值。
“传统彝族绣包、绣花服饰、绣花鞋……”走进楚雄州大姚县的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公司,总能看到琳琅满目的彝绣制品,和一针一线正在刺绣的彝族姑娘。2009年,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公司成立,能唱、能跳、还能刺绣的罗珺成为公司总经理,为众多留守在彝族村落里的彝族女性搭建了一个发挥彝绣产业的平台。
2010年,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成立,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形成了彝族刺绣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刺绣技能培训体系,至此,彝绣“咪依噜”的故事就此展开,彝绣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云南民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为把这份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服装服饰艺术更好的推荐出去,走向世界,绽放异彩。”罗珺从小浸染在彝绣的天地间,让她对这门古老的技艺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专业合作社刚成立时,山寨里的彝族女性们只会按照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绣片上表达情感,彝绣没有形成产业,也没有形成规模。
罗珺开始制定彝绣的标准,一家家奔走扭转她们的观念,她想把一个个寨子变成一个个标准化生产的车间,她让更多彝族姐妹在彝绣上绽放出了如花的人生,更是依托刺绣产业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罗珺看来,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公司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丽的、手工的彝族刺绣那么简单,“这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是拓宽当地百姓的致富道路的事情。”公司目前有1000多名彝族“绣娘”,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0余户。部分“绣娘”们平时分散在各自的村寨和家庭劳作、生活,公司负责设计开发各种式样的彝绣产品,她们可以在公司绣坊工作,也可以回到家中按期、按质、按量完成彝绣产品,这样灵活的形式深受村寨里“绣娘”们的欢迎。
“彝族服饰是彝族人民穿在身上的艺术,有民俗价值和艺术价值,有着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保留下来的艺术特点。”怎样留住这份土生土长的根?2016年,为更好的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出资打造了全国首个以彝绣为文化主题的主题园区,一个占地7505.37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集彝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彝族刺绣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彝族文化旅游基地和彝族刺绣文化交流平台的园区投入建设,成为了助力外界了解楚雄、了解彝族刺绣文化、了解彝族文化的一张金色名片。
多年来,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一直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发展彝族刺绣业为主,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咪依噜开始建立《彝绣文化园》项目,将在未来为彝绣文化学术交流研讨、技艺传承、创意创业、产品开发交流的服务性平台,让多元而丰富的彝族服饰文化更好的传承、发展,更好的走出去。
“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灵魂,旅游是文化的桥梁和纽带。”罗珺说,作为楚雄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楚雄彝绣产业要不断提升彝族刺绣的设计和创新能力,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展示和彰显了彝族文化自信,更要借着彝绣这根绣花针,改变了彝族村寨的生活,增加家庭收入,带领彝族兄弟姐妹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本文原载于《云南网》 作者:记者 龙彦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