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村彝族刺绣:指尖描春夏 针尖绘秋冬 以技艺变产业
青云村的彝族刺绣如同史书一般,记载了彝族人民深居山林深处的千年历史。一块绣布,一根针尖,千回百转间,留住了时间,留住的岁月的变迁。
青云村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无量山脉,是彝族全覆盖的少数民族村落,属黑彝支系。青云村虽地处深山,但村中的彝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青云村歌舞类非遗项目,如打歌、大帮腔、羊皮舞、以及传统美术工艺,如彝族刺绣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彝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民族民间文化氛围浓厚。
青云村的彝族刺绣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是一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实用性极强的民族传统工艺。它虽藏于深山闺阁千余年载,但也藏匿不了它的精美和精湛。
青云村全村共辖7个村民小组,139户,549人,全村100%为彝族群众,是景东彝族自治县安定乡众多彝族村落中的一个代表性村落,歌、乐、舞、器等多领域艺术在这里汇聚,彝族刺绣技艺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扬。其华丽美观的刺绣图案反射着彝族人们对自然的依恋、对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的追求,饱含了彝族世世代代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化和民族信仰。
打起歌,跳起舞,多姿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滋养了青云村;捻起针,刺彝绣,薪火相传的指尖技艺丰富的青云村的产业发展。千余年来,地处深山,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与外界开放交流较晚,这使得青云村的传统彝族文化得以完好保存。青云村彝族歌舞以及刺绣等民间文化的艺术性和文化性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这一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继承和传播……
指尖描春夏,针尖绘秋冬 青云村的刺绣美
千余年,刺绣是青云村衣食住行中的生活必须;现如今,它是青云村的彝家女子创造价值,打造品牌的技能。
在青云村中,处处可见彝族刺绣的痕迹。在这里,刺绣不仅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衡量彝族姑娘们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青云村彝族刺绣的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一般都是以黑色和天蓝色作底色,刺绣的文案主要有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刺绣多样,针法独特,有垫绣、引绣等。
青云村下吴家村民小组的一位彝家妇女,李海仙因为酷爱刺绣,通过多年的艰苦自学,在针尖上织就了自己的美丽人生。刺绣包括服饰、鞋子、包头、腰围、马甲、钱包、枕头、挎包和各种饰品在她的指尖间衍生出美丽和财富。
“在彝族语言中,有不长树的山不算山,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俗语之说。”能否擅长刺绣,往往是衡量彝族姑娘们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志,李海仙于2014年在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被认定为彝族刺绣的省级传承人,2018年1月被认定为“云岭技能大师”,2019年10月入选云岭首席技师。
因其刺绣的工艺独特、做工精美,产品色彩艳丽、寓意深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李海仙先后参加市、县、乡民族服装服饰展销16次,展销传统手艺刺绣作品800余件。多次被邀请参加普洱市民族文化艺术节文艺演出活动和刺绣展示。
作为“彝族手工刺绣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海仙坚持以传承和保护彝族传统手工技艺为己任,在与学习和传授刺绣的过程中,李海仙对传统彝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越来越向往,对保护和传承彝族刺绣手工艺的决心越来越强。她说,青云刺绣上的每个图案都蕴含着独特文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寄寓了当地人民美好愿望,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所以从小我就打心眼儿里觉得,这样精美的彝族刺绣不应该在我们手里断了香火,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一直到眼花了、手麻了,绣不动的那天为止。”
李海仙作为彝族传统刺绣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美术传承人,一直从事彝族手工刺绣工艺针法的研究创新工作,并把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她不仅对宣传彝族传统手工刺绣和彝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成为了景东县彝族民族文化发扬和传承的典范。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青云彝族刺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定会世代传承与延续下去,并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绣娘十指春风,赋予了刺绣炽热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民间刺绣渗透了无数妇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的愿望。青云村技艺高超的绣女,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丹青,可以绣出璀璨精美的图画,并能表达绣女的个性,显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和艺术成就。
传经典 引创新 青云村的彝绣技艺变产业
近年来,青云村依托景东县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安定镇彝族刺绣产业为突破口,推动了全县文化产业取得新的发展。
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青云村刺绣属于民间文化范畴,是景东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刺绣艺术品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怡情养性、陶冶情操,还可以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刺绣业在增加农民家庭收入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让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继而推动全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于青云村来说,刺绣制作和销售也是当地居民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目前,青云村有省级文化传承人1人、省级民间艺人1人和市级文化传承人3人。以青云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寨百姓,有刺绣传习人200人。青云村已成立刺绣合作组织,全村及周边村组有300余名彝族妇女从事彝族传统刺绣品的加工及销售,且具备一定生产规模,主打品牌为“密撒把”彝族手工刺绣。
2013年,景东彝族传统手工刺绣入选云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青云村成为普洱市第一批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村;2015年,青云村被评为“第二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当年刺绣销售收入达28万元;2016年,青云村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景东彝族刺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行走在针尖上的彝族文化脉络。
依托着彝族刺绣作品还原自然的艺术追求,继承传统,贴近生活,反映真实,造型严谨,民俗味十足,青云村的刺绣图案淳朴本真构图简洁简练,针法娴熟绣工精致,非常有层次感,饱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既古朴又新颖,在市场上引得了很好的反响。
青云村刺绣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大概经历了百年时间的刺绣手艺,被村里的绣娘们重新拾起,以变化多端的针法,平针绣、打籽绣、青花绣、栽花绣和扣针绣法,一针一线绣着青云村安定而美好的乡村生活。刺绣图案以各色各类树木花草为主,也有飞鸟虫鱼,无论动物植物,都栩栩如生,极具层次感和立体感充分展示了彝族妇女的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如今,景东县以安定镇青云村为中心点,成立刺绣合作组织,辐射带动青联、青胜、旧村、沙拉等6个村的300余名彝族绣娘,大力传承和发展彝族刺绣,开展刺绣技艺提高培训,不断提高刺绣技艺和工艺水平,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多元化开发,主打品牌为安定“密撒把”彝族手工刺绣。
在助力彝绣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李海仙作为青云村的刺绣传承人,带领乡村临舍的人们一起对各类刺绣新产品进行研发设计、市场分析、制作指导、包装宣传、市场营销,盘活了彝族刺绣技艺。齐针、抡针、套针、打点、打子、结子、网绣、冰纹针、挑花、纳锦、穿珠针等古老的,创新的,各式各样的针法被研发,图案被绣“活”了起来。
随着刺绣销售收入逐年上升,青云村的彝族刺绣让人们逐渐看到了这份少数民族瑰宝魅力所迸发出的发展力量。青云村彝族刺绣正应着当代审美,在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正以它的独特优势继续发展,代代延续,绽放出夺目的民族文化光彩。
本文来源于《云南网》 作者:龙彦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