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传统音乐舞蹈

彝族民间歌舞――欢乐的阿细跳月

作者:普忠良 发布时间:2004-01-1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山川秀丽,景色宜人的云南弥勒西山是《阿细先基》的故乡,也是“阿细跳月”的发祥地 。无论在艳阳当空的白天,还是银月悬空的晚上,你会看到在房前屋后或石松海间的草坪上,成群结队的阿细男女青年弹着三弦、吹着笛子,翩翩起舞。三弦节奏明快,气氛热烈,舞姿豪放粗犷,激越奔放。三弦声轰鸣,击掌声震天,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它)象征着阿细人民耿直热烈的气质和自强不息不精神。这就是名扬中外的“阿细跳月”了。VX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跳月,源远流长。远古时代,人类不知道怎样用火,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有一天雷电击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场大火,很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吃了,感到味道鲜美。从此才会用火烧肉充饥,烧起火来取暖。但在那风吹雨淋又没有房屋栖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点火种,确实非常困难。暴雨一来,火种被浇灭了。没有火了,人们就得挨冻,吃生肉喝冷水,给生活带来不少的困难。有一天,人们在山上狩猎时,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了,便纷纷靠在树上休息。有个名叫“木邓”的小伙子,却骑在一根朽木上面,边休息,边拾起一根细木棍儿,使劲地向朽木上钻。钻着钻着突然从朽木中钻出火来了。火的再度出现,使人们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红,烤得人体冒烟。于是围着篝火,边烤边跳。这就是阿细跳月的最初起源。人们称之为“木邓比”,意为“跳篝火”。VX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火给人们带来光明,带来幸福。可人们不知道火是怎样形成的?误认为火也同花草树木一样,春天生,冬天灭,一年要更换一次火种。便在每年寅月子日或午日这天,人们把家里的旧火灭后,再到山上找一根朽木重新钻出新火,便载歌载舞地把“新火”种迎回村寨,在村中央生起篝火,跳起欢乐的迎火舞,唱着悠悠的火神曲。这时的舞蹈,人们叫“木邓生比”,意为“迎新火或祭火神”舞。VX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初跳时,没有什么伴奏的乐器,只是手拉手,脚对脚地跳。后来,人们在劳动之余,便聚集在田边地角,燃起大火,边烤边唱,边舞边乐。有的人则骑在被火烧枯了的木头上面击木相合。脚步声,击木声和歌声,有节奏地融合在一起,非常动听。于是形成了群众的击木伴奏跳乐活动。VX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秋天,金灿灿的野葵花,朝着艳红的太阳争相竞放,分外妖娆。一年的辛勤劳动,换来了累累的硕果,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悦,在地里或在地边的坪台上,边收边舞,喜庆丰收。有的就把脱了籽的野蔡花秆儿,右手击着葵盘,“磕??”的响声,杂在人群中间与舞步一起一落,更有风趣。然而,葵花盘容易干枯,击出来的声音也很小,而且容易折断。人们便利用空心木来作弦筒,蒙上兽皮。用篾竹捆紧,再配上小木把儿,系上藤绳,挂上肩上,边跳边击,音量大,节奏感更强,继而发展成为不可缺少的伴奏乐器――三弦。这时的舞蹈,叫“古色鲁色比”,意为“庆丰收或丰收”舞。VX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细先民,原住在金沙江畔的“通邓来若”。他们不堪忍受奴隶主的期负和压迫,在阿真的带领下奋起反抗。自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开始,攻打奴隶主的家园,可是奴隶主有枪有刀,有弩有箭,并有很多兵丁护卫,整整攻了一天也无法入破。聪明的阿真吩咐奴隶们趁黑夜在每只羊的角上扎上火把。让羊在前面冲,奴隶们持棍棒、镰刀跟在羊群的后面,浩浩荡荡地冲向奴隶主的家园,攻破奴隶主的围城,杀死了奴隶主,烧毁了奴隶主的家园。取得了胜利,获得了人生的自由。奴隶解放了,便聚集在“冷衣黑”边(一个叫冷衣的海边),纵情欢唱,庆祝胜利,迎接自由。在三弦、笛子和刀叉相碰声中跳押。跳得月儿落西坡,跳到红日从东来,一直跳到六月底。这时的“跳 乐”,是具有“庆解放”、“迎自由”新内容,便称为“里拉比”,意为“庆解放、迎自由”舞。VX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中国成立后,阿细人民成了国家和民族的主人。“跳乐”已摆脱了种种禁忌,变为逢年过节或节日喜庆不可缺少的群众性的民间文娱活动。VX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的阿细跳月,分青年舞和老年舞两种。老年舞缓慢轻松,随着笛子的节奏,男子的弹起小三弦、月琴、拉起二胡坦然潇洒,喜而不露的翩翩起舞;女的则双手叉腰起舞,抬着脚,随着笛声、弦声拍着双手,旋转摆腿,时而围圈齐跳,时而相对而舞,保持着集体舞的阵容,温雅自如,情趣神怡。青年舞是在老年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跳时,先调好大三弦和笛子的音凶,随即男青年率先背着大三弦舞,女青年随之而成队入伙,击掌伴跳,男女青年各成一行,相向起舞,队形随着音乐旋律而前后左右移动变化。青年舞节奏明快,粗犷豪放,欢腾激越。充分体现了阿细人民英勇豪放的气概和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情。VX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解放后,来自阿细地区的“阿细跳月”又被选到北京和全国各地演出,团中央已把“阿细跳月”作为青年舞向全国各族青年推荐普及。1954年,阿细跳月又作为我国优秀的民间文艺节目,到波兰华沙参加第三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得到世界各国青年的赞扬。现在阿细跳月已成为世界青年交谊舞的传统节目。VX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