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国际彝缅语学术研讨会综述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2012年11月2日至3日,第六届国际彝缅语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会议由西南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文杂志社、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承办。来自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瑞典、日本、法国等国的50多位彝缅语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专家中有汉、彝、纳西、拉祜、傈僳、阿昌、独龙、侗、羌、水等多个民族成分。
开幕式上,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罗布江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行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提索夫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孙宏开研究员和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大卫·布莱德利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后,罗布江村教授和马提索夫教授为“西南民族大学彝缅语研究中心”成立揭牌。瑞典隆德大学莉尔·汉森教授宣读了贺电、贺信。徐州师范大学杨通银教授代表《语言科学》编辑部宣读了对西南民族大学彝缅语研究中心成立的贺词。
本次会议共有40余位专家学者宣读了33篇学术论文。其中,涉及彝语的有15篇,纳西语、哈尼语各2篇,傈僳语、拉祜语、达让语、堂郎语、阿昌语和缅语各1篇,有关彝语支、彝缅语群、藏缅语族、汉藏语系等语言关系的有15篇。
从语言结构上看,本次学术会议论文报告主要包括语音、语法和文字三个方面的内容。
语音方面,马提索夫教授的论文《原始彝缅语音韵方面的若干特征》总结了他数十年来对于彝缅语音韵学的认识。中央民族大学曲木铁西教授的论文《彝族吉木毕摩家族世传文献的音系及其文字特点》对彝族毕摩吉木世家文献的音位系统做了研究,认为该文献所代表的音位系统是建立在吉木毕摩世家口头传承的语言基础上,与彝族北部方言和东部方言较接近。来自日本的林彦凡博士的论文《哈尼语格朗和话音系浅谈》描写了哈尼族格朗和话的语音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江荻教授的论文《达让语的抑扬格词模式演化特征》全面介绍了达让语抑扬格词模式的演化特征。部分学者还对彝缅语语音的某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西南民族大学潘正明先生宣读的论文《彝语东部方言舌尖后辅音t、tʰ、ɖ、ɳɖ、ɳ在北部方言标准音点喜德话中的对应规律》对彝语东部方言的卷舌塞音和鼻音进行了剖析,探讨了该语音系统在北部彝语中的反映形式。此外,云南民族大学盖兴之教授的论文系统介绍了堂郎语语音系统。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周学文副教授报告了诺苏彝语元音分布模式及其偏差情况,燕海雄博士讨论了汉藏语言小舌塞音的变化。
语法方面,孙宏开先生在论文《藏缅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中就当前记录、分析藏缅语族语法系统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做了简要介绍,包括如何记录和收集藏缅语族语言的语法资料、如何认识和分析藏缅语族语言的语法特点等。布莱德利教授的论文《彝语支语言的家庭量词》首次探讨了彝语支家庭集体名量词。中央民族大学胡素华教授的论文《诺苏彝语里通过语序表现出的分裂作格性》探讨了诺苏彝语中的主-宾格和作-通格现象,指出诺苏彝语的分裂作格系统和动词的词义、时和态范畴以及和名词的语义、语用等都有密切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成龙博士的论文《藏缅语名词范畴化为类别词的机制和途径》以哈尼/阿卡语以及其他藏缅语的类别量词为例,详细讨论了藏缅语中表示动物、植物、花朵和形状类别量词的范畴化过程。来自德国的马嘉思博士的论文《彝语语法及特殊状况》讨论了诺苏彝语中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诸如形容词的近指与远指,进行态中的SOV和结果态中的OSV。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杨将领博士的论文介绍了藏缅语个体量词的数量与数量短语结构的相关性。西南民族大学苏连科教授的论文探讨了诺苏彝语助词“ta33/mu33ta33”与汉语“着”“与”及彝语支其他语言的关系。云南民族大学周德才教授的论文讨论了彝语和缅语名量词在来源和特征等方面存在的关系。
文字方面,沙马拉毅教授的论文《国务院颁布规范彝文30年实践及展望》回顾了规范彝文的产生、发展及其给彝族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他第一次提及了全国通用彝族文字即将诞生,并向与会者展示了通用彝文的音节字表。王丹宁教授做了有关规范彝文音节出现频率的报告。中央民族大学木乃热哈副教授和毕青青合写的论文回顾了《凉山彝族拼音文字方案》的历史,并指出其得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普忠良副教授的论文《滇中禄武彝区基督教的传播与柏格里文式彝文的创制使用与影响》在实地调查滇中禄武彝区基督教信众广泛使用的“柏格里文式彝文”的基础上,对其创制使用与影响作考察与讨论。
此外,本次会议的部分论文涉及到了语言分类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瞿霭堂、劲松两位教授的论文《汉藏语系新议》提出了建立在以生物学分类理论基础上的语言发生学分类在汉藏语分类中遇到的困境,诸如语言结构系统差异大、同源词数量少、确定同源词和借词困难、同源词语音对应规律的判断缺乏规则性和严密性等问题的存在给汉藏语的分类带来了挑战。他们认为,汉语、藏缅语、苗瑶壮侗语的关系不是共同语的分化关系,藏缅语和苗瑶壮侗语都是混合而成的语言。他们进一步指出,藏缅语共同语先分化为人称化语言和非人称化语言两大支,然后再各自分化的。西南民族大学拉玛兹偓博士的论文《原始北部彝语的音韵系统》首次提出了彝缅语分类观,他根据同源词中词素的共同创新和音系的共同创新理论把彝缅语群(Niso-Burmic)划为9个语组。同时,他用生物种系分化理论的两个方法即贝叶斯推理(Bayesian Inference)和邻网原则(Neighbor-Net)对彝缅语分类做了进一步实证,两者的结论与历史比较语言学分类的结果大同小异。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木仕华博士的论文《纳西语和纳木义语比较研究——兼论纳木义语的支属问题》探讨了纳木义语与纳西语的关系,指出二者之间存在发生学关系。此外,洛阳外国语大学钟智翔教授的论文讨论了缅甸语在藏缅语族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藏缅语的关系。
彝缅语作为藏缅语族的一个重要语支,对其进行研究可以丰富普通语言学理论。此次学术会议为汉藏语专家提供了彝缅语研究的一个学术平台,有助于促进海内外汉藏语专家之间的学术互动和沟通。
第六届国际彝缅语学术研讨会得到中都酒业有限公司阿来总经理、云南友联矿业公司董事长秦正刚先生,贵州百里杜鹃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守卫先生的友情赞助,在此特别致谢!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