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峨山县彝学会召开2017年度毕摩联谊座谈会
2017年11月16日至17日,云南省峨山县彝学会召开了2017年度彝族毕摩联谊座谈会,县境内的彝族毕摩、有志学习古彝文愿从事毕摩职业者以及彝学爱好者、县彝学会有关会员、乡镇文化站站长等近40人参加了本次毕摩联谊座谈会。彝族毕摩联谊座谈会,是峨山县彝学会着眼于培养彝族毕摩文化传承人,加强县境内彝族毕摩相互联系、沟通、交流搭建的平台,迄今已举办多次。
本次毕摩联谊座谈会,以培训加座谈会以会代训的形式召开,并且将培训内容和毕摩间相互交流作前置安排,座谈会安排在最后时段。培训和交流安排8个课时,培训内容设置为:《彝族简介与彝语音标拼读》、《〈古彝文常用字典〉查阅》、《殡葬改革与丧葬礼仪精简化》、《彝族毕摩职业道德规范》、《丧葬祭祀、古彝文识读答疑释惑》;用3个课时进行了彝族毕摩间的互动交流,交流内容涉及峨山县殡葬改革后彝族毕摩从事丧葬祭祀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识读古彝文字、经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会者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最后,联谊座谈会安排3个半小时,县彝学会相关领导和文化专家向参会的彝族毕摩们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宣讲了党的十九大相关精神,再次重申地方政府对彝族毕摩文化的肯定和重视,指出彝族毕摩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彝族传统文化的保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毕摩们在民间发挥自身作用,在新时代下进一步做好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据悉,峨山县在明清时期属于属于滇南临安府管辖,清代,临安府曾经实行过毕摩彝文会考制度,当时峨山有为数不少的毕摩赴临安府赶考,通过考试并获得了官府颁发的证书、经书、法器、法帽,扩大了毕摩文化在峨山的传播。解放后,峨山毕摩文化的传承曾经陷入低谷,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大量的毕摩被批斗、彝文古籍被焚毁,师承中断,毕摩文化遭到沉重打击。改革开放后,峨山彝族毕摩文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复苏。但是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现代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本地专业性毕摩文化研究保护平台及机构的缺乏,峨山毕摩文化再次濒危。
多年来,峨山县彝学会一直致力于彝族毕摩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从民间收集了多部彝文古籍,进行了存档、翻译、整理,并对县境内所剩不多的彝族毕摩进行了多次培训。特别是县民宗局的李增华老师,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埋头于彝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个人出版了《古彝文(南部方言)常用字典》、《峨山彝族掌故》、《峨山彝文识字教程》等著作;2011年,他还在峨山县富良棚乡塔冲村发现了一本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古彝文家谱,截止于1950年该彝文谱书记载有130余代,其中,完整的古代彝族父子连名制116代,世系代数超过新平县的《尼祖谱系》,一定程度上填补和刷新了彝语南部方言区的彝族谱系文化。峨山县彝学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为当前峨山县打造彝族文化强县和“笃慕梦园”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