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史:清代四川的毕摩绘画
在四川少数民族绘画中,过去人们只知道藏传佛教绘画、唐卡,而不知有凉山彝族毕摩绘画。这是由于彝文画书全属毕摩法物,皆由具有专门知识文化和写绘技能的毕摩创制、使用和拥有,因而一般人极少知其究竟,故尔彝画在古代虽已大量出现,近现代民间亦有较多流传,但是它的传递线路往往只在少数毕摩之间,以至当一位接一位学识渊博画技高超且藏书丰富的毕摩辞世之后,一些有价值的彝书画品也就随之消逝,难于续传,使得独具一格足可夸耀的彝族绘画及其古老传统至今还不为人知。
彝族毕摩绘画大致起源于彝族历史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它的起源与彝族原始绘画有着渊源关系,与彝族毕摩及经书的起源关系更密切。彝族毕摩绘画主要有三种形式:1、毕摩经籍中连环画似的插图;2、原始宗教祭祀仪式中绘在木板上的鬼板画;3、彝族人安家堂绘画。毕摩绘画为彝族毕摩独创,是一种具有浓郁彝族古老审美观念的绘画语言方式。它具有东方绘画共有的物质,造型简朴生动,雅拙有趣,简繁有致,用笔流动洒脱,寥寥数笔却繁复飞扬。它们是彝族原始绘画艺术与象形文字演化史的“活化石”。凉山彝族绘画就始于毕摩经书中的插图。
四川凉山州毕摩绘画是古朴而神秘的原始宗教的表现,是凉山彝族毕摩独创的具有浓厚的彝族古老审美理念的一种绘画语言方式,是一种古朴而神秘的线描艺术。凉山毕摩绘画一般都以毕摩文献或鬼板为载体,用绘画来阐释经文或仪式的内容,从而达到语言图像化或仪式形象化的目的。它以彝族历史文化为背景,以预测占卜、驱邪、择日等彝文经文内容为题材,以彝经为载体,用民间绘画艺术表现手法进行系统生动的图解、释意来再创作的绘画。
凉山毕摩绘画中最为典型的神图是远古彝族英雄支格阿龙(鲁)神图,最为典型的鬼板是“初布”鬼板。神图和鬼板上的每一图纹细节都有其神话的原形,特别是支格阿龙神图,初鬼形象都带有浓厚的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四川彝族毕摩经书的画以“画骨不画皮”(只画骨架)的手法,把支格阿鲁画在中间,被支格阿鲁征服的太阳、月亮及妖魔鬼怪画在他的周围来表示之。神图鬼板虽是毕摩用于宗教活动中的巫祭造型,也是彝人信仰和民俗的艺术符号。神图与鬼板可谓是大小凉山葬族毕摩在宗教咒仪上通用的两种典型而独特的巫祭手段,它们既是仪式的阐释与说明,也是神话与宗教典故的形象再现与动态传播。
在凉山毕摩绘画中,多用黑木炭蘸鸡血或以竹签蘸烟墨作画,画在木板、经书上。内容有神鬼、动物、自然画像及神枝图。四川美姑县彝族民间保存有最为完整的毕摩绘画。美姑毕摩绘画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凉山州语委收藏的数百部经书中有部分黑白画插图,代表作有以下六类:日、月、星图;阿龙和阿龙变体图;骑马图;防癞子;《支格阿龙》的故事;雌雄凤凰。
在滇、黔等彝族地区的毕摩经书插画中只可以看到黑、红、黄、紫、较丰富的色彩特征。与之相比,凉山彝族的毕摩绘画无论从造型和色彩有强烈的稚拙、古朴、粗犷的原始风格,在色彩上拥有独特的黑色特征,造型语言更显抽象和几何化的概括特征。凉山彝族毕摩画不如云南、贵州丰富,并且因少与外界绘画交流,到今天还封冻在原始、古老、朴实的风格语言上,凸显出古朴而神秘的原始符号化特色。大凉山彝族地区毕摩绘画以独特的形式表征了彝族原生宗教和民俗等文化内涵。因此有人说,毕摩文化保存得最为完整是四川的大小凉山彝区,即所谓的原生态。
古代毕摩绘画艺术的常用工具和材料:1、兽皮或牛羊皮;2、竹签笔,,早期还有“自削的棕桐叶柄、细树枝和草茎或鸡翅、羽毛、绵羊已和山羊毛制成”;3、矿石土、锅烟灰、动物血、猪胆汁、赤土砚磨成黑色或红色的颜料,用自削笔蘸墨、颜料来写字或画毕摩画。这是彝族毕摩的最原始的颜料制作与使用方法;4、红粘土,塑“狄木”(即毕摩的原始雕塑之一);5、干野草与麻绳白纸在毕摩宗教活动中是常用材料;6、插神枝;7、木板,等。
凉山冕宁县现存有完全用图画表示的送魂经(丧葬时用的经),学者们称之为神路图。在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周边及四川木里县屋角乡也存有图画形式历书。
如云南、贵州等地毕摩绘画一样,四川凉山毕摩绘画均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
另外,在四川大、小凉山居住的摩梭人有一种达巴文化。这些摩梭人主要分布于凉山州的盐源县、木里县、冕宁县和盐边县。达巴是摩梭人的文化大师、智者、哲人、祭师、星相术士、预言家和民间医生,也是人与鬼神的沟通者和阴阳两界的联系人。在其流传公共的达巴刻木经书(法棍)“日汝穆”上有雕刻一些神秘的图文符号,包括神灵、图腾、动物、武器等。它们展示出来,可以说是摩梭人的最早的绘画和文字。这些图文是研究达巴文化、达巴文字、达巴艺术和宗教信仰最原始的见证。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本文摘自《四川美术史》(下册.元明清卷,巴蜀书社2020年)第560—563页。文字来源:四川新闻网,四川省文物局网站。图片来源:彝族人网(拍摄于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