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秘境,直面彝族人祭祀山神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今年盛夏,我有幸来到贵州威宁百草坪,正好碰到彝族乡民祭祀山神。
电视台首先闻风而动
百草坪位于威宁县城东北部约20多公里,面积10余万亩,最高山峰祖安山海拔2817米。分属盐仓、板底、炉山三个乡镇,主体部份隶属盐仓、板底两乡镇,是南方面积较大的高山草场和重要的畜牧基地,黔西北最大的彝族赛马节活动场所,是周边彝、苗、汉、回农历五月初五赶花街的地方。在南方看到这么大片的草原,倒让人很意外,草场地形与新疆天山以南的牧场类似,高低错综,起伏不平。间或有牛羊散落其间,当地人甚至在路边搭起几座蒙古包,以吸引游客。
仪式开始,山包下围满了人
游客很多,山前岭后的乡民都来参加祭山仪式,是以整片草原就像个大集市,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彝族“祭山”习俗历史久远,“祭山”期间,任何人不得动土,不得做农活,不得晾晒衣物,女性不能参加祭山,只有男性才可以参加祭祀活动。传统的“祭山神”仪式都必须在“布摩”主持下进行,有的地方彝族村的村长也可以主持仪式。
姑娘们欢呼起来
这叫风摆柳
“布摩”具有多重身份,从宗教职能来看他是祭司,是彝族原始宗教礼仪的主持者,是沟通“人与神”的中介。在古代彝族“君、臣、师”的社会结构中,“布摩”担任着“师”的职责。他们通晓彝族文字,是彝族知识分子、经史学者,又是彝族文化的代表者、传承者。彝族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而且有文字。不过,多数彝族人只能说,不会写,能完整使用彝族文字的人不多。
转山活动
老远就看到一座小山包周围挤满了个,转山活动已经开始了。穿着黑袍或白袍、戴着黑色阔边帽的人们排成一字长蛇,分别打着红、黄、白、绿、黑五色旗帜绕山包转圈,其间穿插着原始粗犷的古彝戏“撮泰吉”。“撮泰吉”系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彝语的音译,所以其倮戛院子的古彝戏也称“撮泰吉”,被中外专学者誉为“戏剧的活化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深入秘境,直面彝族人祭祀山神祭山,听布摩念经
在彝语中,“撮”意为人或鬼,“泰”意为变化,“吉”意为玩耍游戏,一般译为“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但也有学者认为,“撮泰吉”反映的是变成鬼神的祖先当初迁徙、垦荒的艰难场面,并借助祖先的威灵来保佑后裔和驱逐邪魔瘟疫。因此,“撮泰吉”的含义理解为“请变成鬼神的老祖宗来保佑后裔的游戏”或“人变鬼神的游戏”更恰当一些。
仪式进行时
“撮泰吉”演员
“撮泰吉”的角色是老祖宗的化身,人们称为“神鬼”,共有13名成员,6位人物,3只狮子,2头牛,2人敲锣打钹。演员戴着突额大鼻的原始面具,身穿黑衣,缠绕白布带,表示初民是裸体;头饰包缠成尖顶状,以罗圈腿步态行走,言语抽气发音含混不清,表示人类进化之初。完整的“撮泰吉”演出分祭祀、耕作、喜庆、扫寨四部分,这里只演出祭祀和农耕部分,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布摩正在念经,当然是用彝语
黑衣黑帽,怪吓人的
转山结束,人们聚集在山脚祭坛前,布摩开始念经祭祀。周围拉走一起警戒绳,以阻挡闲杂人等。祭坛在半山腰,有台阶直达,两边站满黑衣或白衣、戴着黑色阔边尖顶帽的“祭司”,祭坛中央是身着白袍的布摩,大家都捧着经书,随布摩朗声吟诵。不过,头上的耳麦和对讲机,显得有点滑稽。约半小时,念经结束,“撮泰吉”演员们将献给山神的牛头、猪头、羊头和母鸡抬上祭坛祭祀,活动算是结束。
祭祀结束,人们将牛头猪头等抬上祭坛
好大一个猪头
随后,我也离开百草坪,乘巴士前往板底村看今晚的彝族“火把节”,可惜碰到暴雨,“火把节”泡汤。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