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彝族白倮跳宫节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龙洋位于云南、广西与越南的交界处,可以说鸡犬之声三地相闻。虽在云南的地盘上,到龙洋却要从广西绕行,由昆明出发,3天方能到达。
火辣辣的阳光下,掩隐在竹林深处的龙洋寨显得斑驳陆离。如果不是随风而起的炊烟,我们真不敢相信,在如此远离尘嚣的山间还有人居住。透过葱绿的竹林,白倮人居住的吊角竹楼依地势而建,独特而别致。村民着装素净,以黑色为主,这可能与彝族尚黑有关。他们戴包头,打绑腿,给人一种随时准备出征的感觉。走进龙洋寨,时光仿佛一下倒退了几百年。
幸运的是,我们一进寨子就碰到了当地的秀才黄老师--一位好向导。
跳宫节的第一项内容祭祀神山,从四月初七拉开帷幕。我们赶到神山,只觉山林葱茏、清风扑面。白倮人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每逢各类节日开始,都要举行祭祀山神、寨神、树神的活动,他们把这些仪式视为隆重的序曲,村寨中的核心人物都要在活动中纷纷登场。
一位戴斗笠、披羊皮的摩公(主持彝族祭祀仪式的人,相当于彝族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称毕摩)已开始念起祭山神经。
他念念有辞道:“山神老爷,明天我们就要过跳宫节,请你管好虎豹豺狼,不要让它们打扰我们。我们用黑皮的猪祭你,求你保佑村寨平安,人畜兴旺。”
在他面前,一头刚杀死的黑毛猪一动不动地躺着,据说它就是献给山神的礼物。颂经毕,大家开始喝酒,吃一种象征吉祥的五色饭,并把刚才那只黑毛猪分成若干小块,按传习多年的共享原则,寨中村民每人均能分得一块。
祭祀山神实际上就是为村寨祈福,所以跳宫节中所有的核心人物:宫头、八大将军、摩公、寨老都到齐了。宫头是整个跳宫活动的统帅,一般由两人当任,一正一副,由摩公于每年的正月初三卜卦选出,一年一换。当过宫头的男子,此生不能再做。宫头之下有八大将军,由宫头选派。八大将军中又分为两个等级,一个头脑灵活、办事果断、有丰富经验的叫郎头。郎头实行世袭制,不参加作战,只负责指挥其余的七大将军。摩公相当于整个活动的军师。寨老在村寨中德高望重,宫头和八大将军都要服从他的指挥。整个跳宫活动和古代战争密不可分。
巧布战阵
相传很久以前,白倮地区物产丰富,人们在宫头、宫主(宫头之妻)的带领下,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不幸这块宝地被官兵看中,调来千军万马攻打山寨。因为疏于防备,村民们的裤子又宽又长,行进时常常被绊倒,山寨很快失陷了。为了收复失地,宫头下令族人把裤管割掉一半,撕成布条绑在腿上,然后在山谷中巧布战阵,只身下山,引来敌军进入包围圈。宫头骁勇善战,却在敌人快进入包围圈时体力不支,不得不跺进一蓬金竹丛中,并把筒帽取下,扔进山谷。官兵以为宫头已进山中,蜂拥而入。这时只听得铜鼓敲响,白倮人勇斗顽敌,夺回家园。
胜利后,白倮人不望金竹救主之恩,把它连根拔起,带回寨中,种在最大的一块草坪上以做纪念。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四月初八。种有金竹的草坪后来改称宫坪,成为寨中的圣地,竹子也成为神物,代代相传。
四月八日凌晨,寂静的山谷突然喧闹起来,人们从各家各户蜂拥而出,集中到寨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宫棚哄抢谷种。这是跳宫节的第二道程序,由宫头献出谷种,大家争抢,抢到的越多,预示着来年的收成越多。半个时辰后,抢到谷种的人们,就像真的获得丰收一样,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整个山寨骤然醒来又昏昏睡去,瞬间恢复了沉寂。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白倮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历时3天的跳宫节反映的是白倮历史上一场保卫家园的圣战。狂欢的舞蹈和激烈的铜鼓声中,参加者仿佛回到了撕杀震天的古战场。
彝族是一个人口众多,支系庞杂的民族。
有句彝族谚语说:天上星星多,彝族支系多;鸟儿羽毛亮,彝族衣装靓。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彝族文化者,很少有人知道,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西西部及中越交界处的崇山峻岭间,分布着一个古老的彝族支系--白倮人。
白倮总人口仅1万多人。白倮是自称,由于服装裤形宽大,裤长及膝,也称“高裤脚倮”。据白倮人的口传历史,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的氐羌部落,在由北向南迁徙的过程中,曾在滇池一带做过短暂停留,后因纷争四起,战乱频繁,为了生存和繁衍,不断向南迁移,最后定居于现在的居住地。这段历史大约有500年。
白倮在彝族中有着独特的节日体系,与其他地方的彝族把火把节做为节日不同,一年一度的跳宫节是白倮人最盛大的节日。跳宫节一般为3天,每年农历四月初三从广西最东边的白倮寨子开始举行,然后自西向东,一个寨子接一个寨子,轮到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的龙洋寨时正值农历四月初八,所以,龙洋的跳宫节又叫“四月八大节”。
跳宫节又称“跳公(弓)节”、“ 打宫(公、弓)节”等。关于节日的来历,当地民间有许多说法,一说是欢庆丰收、祈年求丰;一说是为了纪念白倮迁徙史上一场保卫家园、奠定和平的圣战,重新演绎当年金竹救祖,大败敌军的场面
有句彝族谚语说:天上星星多,彝族支系多;鸟儿羽毛亮,彝族衣装靓。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彝族文化者,很少有人知道,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西西部及中越交界处的崇山峻岭间,分布着一个古老的彝族支系--白倮人。
白倮总人口仅1万多人。白倮是自称,由于服装裤形宽大,裤长及膝,也称“高裤脚倮”。据白倮人的口传历史,他们的祖先是古代的氐羌部落,在由北向南迁徙的过程中,曾在滇池一带做过短暂停留,后因纷争四起,战乱频繁,为了生存和繁衍,不断向南迁移,最后定居于现在的居住地。这段历史大约有500年。
白倮在彝族中有着独特的节日体系,与其他地方的彝族把火把节做为节日不同,一年一度的跳宫节是白倮人最盛大的节日。跳宫节一般为3天,每年农历四月初三从广西最东边的白倮寨子开始举行,然后自西向东,一个寨子接一个寨子,轮到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的龙洋寨时正值农历四月初八,所以,龙洋的跳宫节又叫“四月八大节”。
跳宫节又称“跳公(弓)节”、“ 打宫(公、弓)节”等。关于节日的来历,当地民间有许多说法,一说是欢庆丰收、祈年求丰;一说是为了纪念白倮迁徙史上一场保卫家园、奠定和平的圣战,重新演绎当年金竹救祖,大败敌军的场面
龙洋位于云南、广西与越南的交界处,可以说鸡犬之声三地相闻。虽在云南的地盘上,到龙洋却要从广西绕行,由昆明出发,3天方能到达。
火辣辣的阳光下,掩隐在竹林深处的龙洋寨显得斑驳陆离。如果不是随风而起的炊烟,我们真不敢相信,在如此远离尘嚣的山间还有人居住。透过葱绿的竹林,白倮人居住的吊角竹楼依地势而建,独特而别致。村民着装素净,以黑色为主,这可能与彝族尚黑有关。他们戴包头,打绑腿,给人一种随时准备出征的感觉。走进龙洋寨,时光仿佛一下倒退了几百年。
幸运的是,我们一进寨子就碰到了当地的秀才黄老师--一位好向导。
跳宫节的第一项内容祭祀神山,从四月初七拉开帷幕。我们赶到神山,只觉山林葱茏、清风扑面。白倮人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每逢各类节日开始,都要举行祭祀山神、寨神、树神的活动,他们把这些仪式视为隆重的序曲,村寨中的核心人物都要在活动中纷纷登场。
一位戴斗笠、披羊皮的摩公(主持彝族祭祀仪式的人,相当于彝族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称毕摩)已开始念起祭山神经。
他念念有辞道:“山神老爷,明天我们就要过跳宫节,请你管好虎豹豺狼,不要让它们打扰我们。我们用黑皮的猪祭你,求你保佑村寨平安,人畜兴旺。”
在他面前,一头刚杀死的黑毛猪一动不动地躺着,据说它就是献给山神的礼物。颂经毕,大家开始喝酒,吃一种象征吉祥的五色饭,并把刚才那只黑毛猪分成若干小块,按传习多年的共享原则,寨中村民每人均能分得一块。
祭祀山神实际上就是为村寨祈福,所以跳宫节中所有的核心人物:宫头、八大将军、摩公、寨老都到齐了。宫头是整个跳宫活动的统帅,一般由两人当任,一正一副,由摩公于每年的正月初三卜卦选出,一年一换。当过宫头的男子,此生不能再做。宫头之下有八大将军,由宫头选派。八大将军中又分为两个等级,一个头脑灵活、办事果断、有丰富经验的叫郎头。郎头实行世袭制,不参加作战,只负责指挥其余的七大将军。摩公相当于整个活动的军师。寨老在村寨中德高望重,宫头和八大将军都要服从他的指挥。整个跳宫活动和古代战争密不可分。
巧布战阵
相传很久以前,白倮地区物产丰富,人们在宫头、宫主(宫头之妻)的带领下,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不幸这块宝地被官兵看中,调来千军万马攻打山寨。因为疏于防备,村民们的裤子又宽又长,行进时常常被绊倒,山寨很快失陷了。为了收复失地,宫头下令族人把裤管割掉一半,撕成布条绑在腿上,然后在山谷中巧布战阵,只身下山,引来敌军进入包围圈。宫头骁勇善战,却在敌人快进入包围圈时体力不支,不得不跺进一蓬金竹丛中,并把筒帽取下,扔进山谷。官兵以为宫头已进山中,蜂拥而入。这时只听得铜鼓敲响,白倮人勇斗顽敌,夺回家园。
胜利后,白倮人不望金竹救主之恩,把它连根拔起,带回寨中,种在最大的一块草坪上以做纪念。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四月初八。种有金竹的草坪后来改称宫坪,成为寨中的圣地,竹子也成为神物,代代相传。
四月八日凌晨,寂静的山谷突然喧闹起来,人们从各家各户蜂拥而出,集中到寨中的公共活动场所--宫棚哄抢谷种。这是跳宫节的第二道程序,由宫头献出谷种,大家争抢,抢到的越多,预示着来年的收成越多。半个时辰后,抢到谷种的人们,就像真的获得丰收一样,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整个山寨骤然醒来又昏昏睡去,瞬间恢复了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