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传统文化 National Culture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彝族信仰及祭祀活动

毕摩及彝族原始宗教

作者:beley工作室 发布时间:2010-06-12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毕摩”是彝族中的知识分子,精通彝文和经书,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明代以前,“毕摩”参政议事,明代以后,就转到民间教学、占卜或主持婚祭活动。有正式资格的“毕摩”,一般都有“卡啦”。“卡啦”彝语是帽子,“毕摩”的“卡啦”是用金竹编制的圆形帽子。编好一顶“卡啦”约需一年半的时间。按照习俗编制“卡啦”要择吉祥的日子,而一个月又只有一个吉日,这天一过,就得等待下一个吉祥日到来才能继续编制。照此下去,直到编好为止。据说,鹰曾经保护过彝族祖先阿扣和阿七兄弟。鹰就成了彝族的恩鸟,受到崇拜,因此在“卡啦”下面还要装上一对鹰爪。“卡啦”不常用,只是做大斋、中斋、小斋才用。大斋一般三十年至六十年才做一次。做过一次斋,就在“卡啦”的顶上铺粘一层毡子作为历史记录。所以,只要数一数“卡啦”顶上毡子层数,就可知道它的年岁了。XI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原始宗教彝族及其先民的宗教信仰,经历了从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到向人为宗教过渡和发展的过程。以崇敬虎为中心的图腾崇拜,以崇火祀水为代表的自然崇拜,以祭祀祖先和制作祖灵为代表的祖先崇拜,还有英雄崇拜、鬼神崇拜、灵物崇拜等等原始宗教的仪式及其神话传说,迄今在彝族社会中仍有保留和残存。创世纪史诗《梅葛》和众多彝文典籍的记载,以及表现于生产、生活中的许多习俗,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彝族先民在原始宗教方面的内容。XI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南北朝至唐代,彝族的原始宗教与地方政权组织紧密结合,形成了“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则置小鬼主”局面,大鬼主直接由地方酋长或称霸南中的爨氏家族充任,集政权和神权于一身。有的地方则只是在酋长身边设掌管祭祀的人物,即《新唐书》所说的:“夷人尚鬼,谓祭者为鬼主”,鬼主即是彝语所说的毕摩。直到元代李京在《云南志略》中尚称毕摩为“酋长左右须臾不可离”的神职人员。XI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祭祀用的法器法帽。彝族称之为“毕罗波”或“呗嗄兰”,是毕摩神力的象征。是一种用竹、藤、篾混编而成的斗笠,但复杂的程序却显示了风格独具的文化内涵。法帽为两层编织,顶高约20厘米,上敷一层黑色的薄毡,用柏木薄板制成7~9个小型鸟状物,间布于中间。下层织成无数六角形花椒眼,或织成7~9个螃蟹形状。两侧分别悬挂着一对鹰与饰带,饰带长约45厘米,上部于黑布上绣有彝族传统花纹,纹饰深沉古朴,并缀有玉石、银、滑石制成的饰物;下部为黑丝带。XI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法衣。是一种特制的斗篷,与帽饰等物相配套。斗篷分羊毛织品、丝织品或棉麻织品等种类,有黄、红两色。丧事祭祀时穿黄色,婚嫁喜事用红色。当代的毕摩,在任何场合下做法事,都改穿黑色的棉麻长衫,或者披上具有宗教意味的披毡。XI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书箱和经袋。彝族的古典文献,熔宗教、科技、历史、文艺为一炉,其中的宗教意味,弥漫始终。存放经书的专门木箱,系马樱花木所制,工艺考究。一般在书箱的左侧刻一只鹰,右侧刻一只雁,前面刻有彝文,意为“知识神佑护”。经书箱多供放于堂屋楼正壁神台上。XI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神箭筒。彝族称为“维图”,用竹制成,口端呈虎口形,尾端制成龙尾形,意为取龙虎之“神”而庇佑自己,箭筒全长约40厘米,口塞为木质,内装7~9根象征神箭的小竹箭,上涂有黑、红、黄3色彩漆。神箭之意不在“箭”,而在“神”,是毕摩做法事时的护法器物,用以镇压邪魔的骚扰。XI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神铃。彝语称“呗铢”或“毕居”,以生铜制成,声音清脆悦耳。铜铃有柄,柄用木或铁制成。木柄的顶端,系用原木雕刻而成的人头或虎头;铁柄的顶端,往往分为锐利的三叉。XI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神扇。彝语称“勤克”,用木头制成,或用竹篾编织,也有用苍鹰羽毛编织的。木制神扇上面,有刀刻的原始图案,涂上土漆;竹编的神扇,则以土漆描绘图案。图案除原始的线条外,多以彝族所崇敬的鹰和虎为主。毕摩做祭祀时,除了舞刀、弄箭、挥铃,更多的时候是摇扇。此刻毕摩的动作很有讲究:神扇向内挥动时,意为召请神灵;向外挥动时,意为驱赶邪魔。XIx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