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彩三月,醉美彝乡——记烂泥箐三月十三马缨花会
三月,春姑娘摇曳着妩媚的身姿驱散了余冬的懒散,唤醒了沉睡的万物,哼着悦耳的歌声,一手托着颜料,一手举着画笔,白的,绿的,黄的,粉的,红的……一丝不苟的描绘着每一个春的角落,点缀出一副副五彩斑斓的画卷。
经过春姑娘一番悉心的照料,三月的大地蜕去了冬日的荒凉,崇山峻岭,漫山遍野开满了鲜艳的马樱花,或者透白,高贵典雅,或者粉红,风情万种,或者红艳,激情四射。
三月的天,是美好的时光,艳阳高照,生机勃勃,每年到了农历三月十三这一天,勤劳善良,热情豪迈的彝家人就欢聚一堂,共同迎接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马樱花节,俗称三月三。马樱花与彝族的情怀源远流长,马樱花是彝族的族花,心灵手巧的彝族女人将马樱花绣在了衣服上,马樱花树被彝族奉为吉祥树,从古至今,无论谁家儿女成亲,娶新媳妇回家的半路上,必须找一棵马樱花树,如果途经的路上没有马樱花树,则需要提前去别处取得一枝马樱花,插于路边,由媒人上香敬酒祈福。
三月三的传说众说纷纭,但总的一点,是以祭祀祈福为主的,几乎每一个红彝寨子都有一座专供三月十三那天用来祭祀的山头,久而久之,那座山便叫成了三月山,彝语十三山《彩(十)撒(三)本(山)》。
每当节日的这天,在村寨里大祭司的带领下,人们带上各种美味佳肴,上山祭祀,祈福,茶余饭后,人们便载歌载舞。
慢慢的,马樱花会由各村各寨各自小聚的形式发展成为相邻几十个山寨共聚的大盛会,于是,三月山也就选在了更为广阔,便于人们相聚的地方。节日感染力慢慢变大,不仅仅是彝族,还有很多兄弟民族也一道庆祝这个火热激情的日子。歌唱幸福美满的生活,节日内容也越发的丰富多彩。
节日的清晨,有牛王的牵着牛,斗牛场上比拼不仅仅是牛的胆量,能耐,还有主人家一年如一日对自家牛王的照料付出,看看是谁家的牛王更得观众的赞许,斗牛一开始,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就回荡着观众们一阵阵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惊叹声……牛王激情澎湃的拼打正是彝家汉子勇猛无畏的真实写照。
家里没有的牛王也不打紧,你可以带着曲子,会喝酒的揣上一壶好酒,不喝酒的沏上一杯香茶,席地而座,你一曲,她一调,吟唱的是歌曲,诉说的是心情,表达出的却是多姿多彩的生活……
会场间,美丽的彝家姑娘们身着亲手绣制的衣裳,带着绣品,讨论着谁的更漂亮,谁的绣工好,彝族姑娘的衣裳需要一整套极其繁杂的工序,只凭一己之力,没有一年半载的时间,完成不了一套衣服的绣制,它由大小不一的很多绣品集结而成,上下,前后,左右分布错落有致,花样繁多,需要心灵手巧的匠心才能完成,一般人只看得到它的花哨,却看不到是一颗多么深情的心付出了多少心血才能构成如此繁琐的一副图案,也只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彝族姑娘们的衣裳,仿佛如同彝家人热情洋溢的情怀,相比之下,中年妇女与老年人的服饰就要相对单调简洁得多,似乎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人文习俗。亮丽的衣裳,花一样的彝家阿妹,毫无疑问是花会上最绚丽的一道风景。
节日花会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十里八乡年轻男女们相遇相识,谈情说爱,寻找心仪对象的良好契机,彝族人生性善良,含蓄内敛,不善于表达与索取,花会上好多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互相鼓励怂恿,便没有了往日的顾虑,容易激发出心里积滤已久的话,彝族人表达心里对某人的爱慕之情,不会直截了当的说“我爱你”,而是通过比较委婉的话,类似于诗一般的言语,彝语叫(鲁蜜),借物借景来抒情,也可以是歌,一方先唱先说,另一方来答合,几番下来,诗情话意间,便知对方是否中意于你?就算一时找不到心满意足的对象,通过一番诗情的沟通,对彼此都会留下一定的印象,以便日后回味。
舞会开场,按惯例先要跳迁徙舞,由族中老者相互搀扶,有人披着披风,有人倒背着竹篮子,篮子上面插着可以用来做香的树枝,有人随着节奏甩着马铃,有人假扮婴儿的声音,还要两个人合端着祭祀用的猪头(意为迁徙路上带着的牲畜),领头的吹着笛子,伴随着庄重悠扬的笛声(音乐的大体意思是,一人过去后面一个接着来,慢慢来),踏着稳健的步伐,走一步退一步,走两步退一步……以此表示祖先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路走来的种种艰辛与不易,仔细观看,仿佛是一支来自远古的队伍…………
庄严的迁徙舞过后,热热闹闹的舞会就开始了,彝族舞蹈形式分为两种,一种以笛子为主乐独奏,节奏紧凑,动作干脆利落,较为激情,年轻人舞起来直可以震得旁边屋顶的瓦片滑落。另一种以月琴为主,笛子,二胡为辅,节奏稍微舒缓,音乐曲调较抒情撩人,彝族舞是一个全民炫舞,俗话说,会走路就会跳舞,年轻男女,老老少少皆可参与,人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欢快的唱着歌,跳着舞,映衬着鲜艳的马樱花,好不其乐融融,太阳落山了,人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一直唱着,跳着…………
——丰彩三月,醉美彝乡,让我们激情相约,良辰美景,共同谱写一曲源于幸福生活的华美乐章!
彝山三月盛开的红艳艳的马缨花
彝山三月盛开的洁白的白马缨花
毕摩祈福
古老的迁徙舞,追寻祖先迁徙之路
彝家孩子淳朴的微笑
编者注:2017年农历三月十三日,在武定县猫街镇三家村委会浪泥箐成功举办了2017年三月十三马缨花会,在此我们感谢猫街文化站王绍昌老师、云南民族大学乃苏颇研究中心章世家主任一行、烂泥箐张连付、李成富及组委会所有对彝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举办辛勤付出的人员,感谢三县同胞不远路途艰险前来支持,感谢各族同胞积极参与活动。
(文:李文军,图片:凤春学)
(作者简介:李文军 云南省武定县猫街镇烂泥箐村土生土长的彝人,爱好彝族文化,爱好文学,虽在家务农,但热心民俗传承,致力于拯救和发掘、记录即将消失的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习俗。)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