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姚百姓载歌载舞喜迎彝族插花节
云南网2018-03-23讯(记者 龚静阳 马欣悦)听说,今天下午大姚县昙华乡来了花仙子和百灵鸟?下午两点,郁郁葱葱的千柏林下,穿着各式民族服装的20名少女各自为家乡代言,推介家乡之美,展现民族文化之美。这是大姚彝族插花节的活动之一:第二届花仙子选拔赛。
选手们大多来自大姚县的各个乡镇,她们中,有为家乡代言的中学生,有乡镇公务员,有乡村教师……在比赛中,20名选手不仅做了自我介绍,还介绍了自己家乡的风光。
来自赵家店镇的一号选手何文倩,带来了舞蹈《绒花》。一袭白衣在一片森绿中灵动起舞,赢得热烈掌声。作为一名乡镇基层工作人员,业余生活相对单调,何文倩说,花仙子选拔赛给了她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其实我以前没有专门学过舞蹈,参加比赛的舞蹈是我跟同事学的。”舞蹈中,何文倩用了点小心思突出家乡的特色,“赵家店是火把彝乡,跳舞用的红围巾就象征着火把彝乡的热情。”
“像咪依噜一样做一个坚强勇敢、自尊自信的女孩”,二号选手,来自石羊的李德珍是花仙子选拔赛的“老面孔”了。去年比赛她也是二号,作为彝族姑娘,她喜欢跳脚,喜欢绣花。今天的比赛,她除了带来扇子舞,还特意带来去年比赛后自己亲手刺绣的彝族包包,“想呼吁更多年轻人,不要忘记传统文化。”虽然这是她第二次参加插花节,但是她觉得这次与上次相比,赛况更加激烈,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五号选手,19岁的金淑芸,来自大姚金碧镇,带来了彝族舞蹈《赶圩归来阿哩哩》。她身上的服装是昙华彝族服饰,“我跟昙华的朋友借的,因为要展示民族文化特色,我觉得这个手工刺绣的衣服更加体现彝族文化。”金淑芸说。
六号选手,彝族姑娘李艳雯是一名乡镇基层公务员,她说,“多年前,我选择外出求学增长学识,大学毕业后,我选择回到故乡做一名基层公务员,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优美的舞蹈结束后,歌曲《阿老表》《荷塘月色》《绒花》也陆续上演。“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演唱《绒花》的李云娜来自花椒之乡——铁锁。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她和她的同事,把最美芳华献给乡村教育。别出心裁的她将铁锁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特色改编成歌曲,为铁锁圈粉不少。
节目以彝族文化特色为主,插花节上也有展现其他民族特色的节目。9号选手来自湾碧傣族傈僳族乡,带来了家乡的傈僳族舞蹈。三月初七将迎来湾碧窝巴节,她向大家发出邀请,“欢迎大家到湾碧,体验傣乡风情。”
看完了“接着天线”的仙女,这里还有一群“更接地气”的当地歌手在杨森广场参加百灵鸟山歌赛,一展歌喉。
这群当地歌手厉害了!吹叶子、弹弦子、编曲作词、唱情歌,还会讲故事!
今天下午的杨森广场,来自大姚县各乡镇的“百灵鸟”身着民族盛装,欢度插花节。他们弹着三弦、唱自己编的歌,唱传统小调……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独门绝技,前来参加2018年云南大姚彝族插花节彝山百灵鸟山歌赛。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普文学为这次活动特地准备了三台传统民歌。普文学说:“这次已经是我第二次参加山歌赛,与上次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我准备的更加充分了。”这次他是与妹妹一起来参加比赛,妹妹同时参加花仙子比赛。据悉,此次曾文学穿的比赛服是由妻子耗时一年亲手刺绣而成。
在比赛中,有很多演唱组合,他们有的是兄弟姐妹,有的是亲朋好友……来自赵家店团塘文艺团是一支由7个喜欢文艺的老友组成的队伍,队长说:“此次我们演唱的曲目是平时过节和办喜事时都要唱的《咕啫拉》。我们组合已经成立10多年,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就一起唱歌。”
此次百灵鸟山歌赛不论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上至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下至十多岁的小朋友。来自昙华乡小兴厂的李金凤,今年15岁,比赛当天也是她的生日,她参加此次活动就是想给自己送上一个不一样的生日礼物。她此次带来的《神奇的昙华山》歌曲,按照彝族传统调子,再配上自己写的词来演唱。李金凤说:“我们家的每个人都很喜欢唱歌,这首调子就是我爸从小教我哼的,这次想通过这个比赛把彝族调子与介绍家乡结合,通过比赛展示自己的家乡。”
来自昙华本地的麻秸房俱乐部是当地有名的组合。他们身穿彝族服饰,男女对唱,虽然使用的是彝语,但歌声中透出了甜蜜的情谊所有人都能听懂。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使用的乐器:二胡,笛子,叶子。一片普通的叶子,被他们吹得婉转悠扬。麻秸房是彝剧发源地,这也是俱乐部取名“麻秸房”的原因。整个俱乐部有三十多个成员,年龄跨度从十多岁到四十多岁,农闲时候便是他们的排练时间。
现场,大姚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文化股股长唐文介绍,活动把国家级、省级、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聚集到了一起,算得上“顶配”的大姚山歌会。
大姚县昙华乡党委副书记普家云介绍,这次比赛把彝族、傈僳族、汉族群众都汇聚于此,给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通过活动,更多大姚人和游客知道了“梅葛”,知道了彝族山歌、傈僳族山歌、汉族山歌之美,对传承传统民族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孟志刚 图 原媒体责编 李沛昀)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