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坚守——迤沙拉姊妹节纪实
村民们在姊妹节上载歌载舞(摄影 谭成儒)
国际在线四川消息:2018年3月24日农历二月初八,对于攀枝花市仁和区的迤沙拉村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是当地俚濮彝族的姊妹节。每年这一天,全村男女老少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远嫁的女儿也会回到娘家,大家一起欢歌打跳,杀生煮肉,叙亲情,过大节。
这天,一大早迤沙拉村的人们便开始忙碌着做各种准备。太阳刚刚升起,年轻人便上山采回了松针和绿绿的枝条。不一会儿松针撒地,铺满了村里的大小道路和公共活动场所,整个村落被这绿色的天然“地毯”覆盖着,散发出阵阵的清香。在村子的大门口和主要道路两旁,手脚麻利的年轻人们已经用绿色的枝条编织成了各种造型,用于装饰村子。这个古老的村庄,经过一番绿色的装点后,瞬间焕发出勃勃生机。
姊妹们回家过节和老人合影(摄影 谭成儒)
家里的女人们也没有闲着,他们都穿着漂亮的俚濮服饰,打糍粑的打糍粑,推豆腐的推豆腐,杀鸡的杀鸡……准备着各种佳肴。这项被当地人称为打糍粑的活动,就是使用一个叫“怼窝”的工具将糯米舂碎、捣熔,最后捏成圆状的糍粑。据村民张先生介绍:“随着时代的进步,兑窝其实早已没有用了,但是每年姊妹节,家家户户都会使用兑窝打糍粑,为的就是想把先民的生活方式进行传承。”当地流行一句话——“二月初八,姊妹节,团团圆圆打粑粑”。
上午10点左右,远方的亲人陆续回到了村里。年近九十的毛大爷穿着新衣闻声而出,原来是他的女儿和妹妹们回来了。亲人们在四合院的屋檐下欢喜地拉着手,互相梳妆。老人们叙着亲情,时而欢声笑语,时而放声高歌。四世同堂的毛大爷一家端出刚打好的糍粑,围着簸箕吃点心,吹笛子,拉手打跳其乐融融。
迤沙拉村民打好的糍粑(摄影 谭成儒)
据仁和区文化馆馆长刘汉仙介绍,迤沙拉姊妹节已经传承了好几百年了,它起源于一个和七仙女有关的美丽传说。相传每年春节,天上的王母娘娘都会让七仙女到人间体验生活。那一年,七仙女们来到迤沙拉,她们被这里春节期间热闹、淳朴的民风吸引,和当地勤劳、善良、美丽、大方的彝族姑娘啊依和啊洛沙结一见如故。仙女们和迤沙拉姑娘每天相处,感情变得非常深厚,彼此难舍难分。于是,她们决定在农历二月初八结拜为异姓姐妹,同种下了一株姊妹树,象征情谊天长地久。全村男女老少为了见证了这段美好的情谊,全都穿上节日的盛装,打姊妹糕,对歌,打跳,当夜幕降临,大家同吃过感恩饭,七仙女才回到天庭,并约定每年这一天是大家团聚的日子。从此,为了纪念这段美丽的传说,迤沙拉人将每年的二月初八定为团聚的日子,口耳相传成了传统的“姊妹节”。这一天,不管外嫁多远的姑娘,也会回到娘家和兄弟姊妹团聚。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代代传承,姊妹节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发展到如今,农历二月初八成了老人们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的时候。这一天,也成了孝道传承的载体,儿女们以此仪式侍候长者,教育后人。这一天,也成为了迤沙拉的“妇女节”,家家户户放下农活,女人们谈天说地休闲放假。这一天,更是年轻人的情人节,大家尽情的表达感情,以示全村和谐,爱驻人间。
迤沙拉,这个始建于明朝洪武时期的古村落,就这样通过代代相传保持着它的本色。2005年,经有关权威专家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评价指标体系》的审核,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迤沙拉,也是这样通过代代创造,使这个村落得以持续繁荣。近些年来,迤沙拉逐渐被外界所认识、认知,经常会有游客慕名而来探访。2018年的迤沙拉姊妹节格外热闹,因为除了亲人团聚以外,还有不少远道而来的客人。(图/文:谭成儒)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