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影视 > 经典回顾

名作欣赏:电影《阿诗玛》“背后”的故事

作者:​孟萌 发布时间:2023-03-16 原出处:《名作欣赏》2017年30期 点赞+(

摘要:电影《阿诗玛》直到今日依然具有非凡的魅力,它不仅是一个爱情故事,还是撒尼族人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写照。本文主要从爱情故事、神话色彩、坚贞不屈和悲剧意识四个方面来解读影片,分析它历久弥新的价值。
关键词:比兴;神话;反抗;悲剧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image.png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伴随着各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各民族的文化渐趋相同。为了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少数民族开始寻找自己文化中的特长,来维系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阿诗玛系列的推出就是彝族人们保护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电影《阿诗玛》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具有非凡的魅力。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电影《阿诗玛》讲述了云南石林地区的一个撒尼族姑娘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做斗争,最后变成石像,永驻石林的故事,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真挚的爱情诗

《阿诗玛》主要讲述的是阿诗玛与阿黑哥的爱情故事,他们两个青梅竹马、郎才女貌,然而最后却天人永隔。说到爱情,我们总会想到那脍炙人口的《诗经》首篇《周南·关雎》,里面的纯真爱情至今让我们回味无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更成为青年才俊表白心仪女生的经典话语。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经》的出现展开了中国文学史光辉灿烂的一页。《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一个精金美玉杂收并蓄的宝囊,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艺术形式,给后世的诗歌、小说等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电影《阿诗玛》由民间故事改编而成,也带有《诗经》的色彩。古人把《诗经》的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比、兴这两种表现手法,是《诗》三百篇对我国文学艺术宝库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在我国几千年的诗史中,诗人们普遍运用比、兴手法,创作了无数形象生动、意境深远的优秀诗篇,形成我国诗歌文学的民族特色”。如何理解“比“和“兴”呢?很多理论家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如郑玄《周礼》注:“比者,比方于物”,即借客观景物作比方,说明事理表达感情,“比”比较像现代我们所说的譬喻。“石岩压不住嫩树芽,绵羊不能伴豺狼”,阿诗玛以“嫩树芽”和“绵羊”自比,以“石岩”和“豺狼”比作阿支,表达了自己对以阿支为代表的恶势力的愤恨。兴,原是民歌每章借自然景物的形象发端的方法。兴,起也,当周围的景物触动激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时,诗人从周围景物写起,并联结内心的感受和怀念的事物,这样的写法便是兴。朱熹在《〈诗集传·周南·关雎〉注》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许多的理论家都“一致认为比兴二法都是要借助客观景物的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诗要用形象说话,而不能赤裸裸地直接说教”,比兴二者具有相同的重要性。阿黑哥不敢直接对阿诗玛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而是用比兴的手法来倾吐这种爱意,他唱道:“一朵鲜花鲜又鲜,鲜花长在岩石边,有心想把鲜花戴,又怕岩高花不开……撒尼族姑娘千万个,我只爱你一个。”这种对歌的方法就是比興手法的运用,他先不说喜欢阿诗玛,只是说鲜花鲜,想要戴上它,后来在对唱中说只爱她一个,这是运用了兴的手法,鲜花激发了阿黑哥的思想感情,他把“一朵鲜花鲜又鲜”,作为对歌的第一句,有引起后面对歌的发端作用,又有赞美阿诗玛的作用,从而表达出自己的爱意。歌中把阿诗玛比喻成鲜花则是比的手法的运用,阿黑哥用鲜花比喻阿诗玛,他赞美鲜花鲜又鲜,实际上是说阿诗玛很美丽,他很喜欢,想要得到,表现出他对阿诗玛强烈的爱慕之心。《诗经》中的爱情诗还是我国最早的爱情诗,“《诗经》中的爱情诗主要集中在《国风》里,而《郑风》《卫风》最有名,这些情诗的主人公都是对爱情真挚、强烈的青年男女,他们毫不掩饰地歌唱心中的爱情”。在《阿诗玛》中我们也看到了阿黑哥与阿诗玛真挚的爱情,阿诗玛的美丽、阿黑哥的钟情淳朴通过他们两个的对歌表现得淋漓尽致,当阿黑哥看到阿诗玛在“舞会”上拒绝了阿支后,他很开心,觉得可以尽情地倾吐自己的心愿,于是向阿诗玛吐露心意,“一朵鲜花鲜又鲜,鲜花长在岩石边,有心想把鲜花戴,又怕岩高花不开;只要鲜花把头点,哪怕岩高路儿险,不知你心爱什么人,什么样的人你才喜欢”,“山茶花红似火,你是最美的那一朵,撒尼姑娘千万个,我只爱你一个”。在爱情中,誓言被喻为爱情的定海神针,仿佛有它种在爱情里,爱情才会波澜不惊,山河静好,阿黑哥追求真爱的信心和决心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看到了青年男女纯真美好的爱情。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奇幻的神话色彩

阿诗玛能够被阿黑哥安全救出,阿黑哥手中的神箭功不可没,它可以劈开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还可以让丛林乖乖地让出一条平坦的小路,这种神话般的场景给影片增添了一点神秘色彩,也给他们的爱情披上了神秘的面纱。马克思主义神话学者主张,“神话是原始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是对自然和自然力的拟人化创造,表现出原始先民积极的斗争精神”。神话往往与原始信仰相融合,表现出原始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原始先民如何进行斗争呢?原始社会的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很低,他们需要借助想象来征服或支配自然力,他们以充满想象和幻想的方式,在神秘的氛围中感应神灵,达到人神交汇的境界,使身心得到愉悦,情感得到抒发。想象和幻想并不是凭空进行的,“生存的艰难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希望,于是通过表象的活动创造了众多向往未来的形象”,阿黑哥想要救阿诗玛,可是大山挡在面前,阻挡了他的道路,于是人们想象出阿黑哥拥有了神箭,劈开了大山;去往热布巴拉家的路上有一丛林,把路遮蔽得严严实实,人们就想象神箭可以开辟一条平坦的小路。这种基于实践而产生的想象正如胡小石先生所说的那样:“幻想的头可以高昂在九霄云外,幻想的脚是必须要站在地上的。”但原始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这些事都是真的或者是可能的。这就涉及万物有灵论,“原始先民认为万物有灵,他们普遍相信,人不但有体现生命的肉体,而且具有灵魂,人的灵魂是永生不灭的,人死后灵魂离开人的躯体,可以单独存在。推人及物,世界万事万物和人一样,不仅有生命,而且也有灵魂,有自己的感情和意志,具有与人同样的心理活动和其他能力”。人们想象的形象可以寄寓和表达人们的思想愿望。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诗玛》中神话的运用没有让人们感到虚假,相反却使人感到美,这是因为它表现了人类的高尚品德,这种道德观念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是无私之美。阿诗玛为了反抗和自由,沉浸在了洪水中,最后变成石林中一座美丽的石像,永远陪伴在人们的身边,就如影片最后阿诗玛说的那样:“我们还是同住一乡,歌声永不歇。”这是何等高尚的精神,后人觉得这种神话色彩很美,就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思想品德是美的。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是神话的艺术美。神话中的想象看似神奇,却具有实际的利害关系。对人有利的就美化,对人不利的就丑化,阿黑哥的神箭打开了关押阿诗玛的大门,阿支却不能把射在神龛上的箭拔下来,反而是阿诗玛拔下了箭,这其中爱与憎的倾向,使得神话具有了生活气息和粗犷的感情色彩。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神话虽然是想象的产物,却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对封建势力的反抗,表现出人们的美好愿望。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勇于反抗的坚贞女子

阿诗玛,一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她敢于向恶势力反抗,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精神让她的形象获得了重生。阿诗玛柔中带刚的性格展示给观众的是一种刚健有为、敢于反抗的内在力量和立世精神。旧社会是黑暗的,恶势力猖獗,官不为民做主,即使是七尺男儿有时也是一筹莫展、无可奈何的,而阿诗玛却不是那种安于压迫、不思反抗的女子,她敢爱敢恨,“高山上的青松树,能断不能弯;绵羊不能伴豺狼,我绝不嫁给热布巴拉家”,表明了她追求自由,与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决心。她敢争,当听到阿支家派来的媒人强迫妈妈答应婚事时,她生气地摔碎酒杯,赶跑媒人;她不慕虚荣,阿支的母亲告诉她嫁给阿支的好处时,她生气地扭头不听;她敢闹,阿支家的人要她穿上新衣服,她生气地撕掉红衣服,阿支要给她戴上项链,她不仅扔掉项链还打了阿支一巴掌,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与阿支家的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她被关到小黑屋后,没有妥协也没有放弃,而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大雪啊压不倒青松,太阳一出大雪就要化;寒霜啊冻不坏山茶,太阳一出寒霜就要化”,是她坚信能够获得自由的渴望,更是她对生活的希冀。“阿黑哥,我声声把你叫;我的心似火烧,你知道不知道”,是她坚信阿黑哥一定会来救她。她强烈的反抗意志、敢于向恶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和乐观的精神在那个时代奏出了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主旋律。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影片的悲剧意识

影片最后,洪水将阿诗玛淹没,洪水过后,阿诗玛化身成一座美丽的石像。在人们看来,阿诗玛没有与阿黑哥在一起而是永远消失在石林中,是一出悲剧。悲剧是最严肃的艺术,不可能像滑稽戏或者喜剧那样,正如鲁迅先生说过的,“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它比别的戏剧更容易唤起道德感和个人情感,可以感染一切人,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力。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悲剧能引起人们的同情。悲剧是一种以痛苦与牺牲为结局的不幸,它所引发的情绪多是痛苦、悲伤与愤怒,是对主人公的叹惋与同情,更是对命运不公的愤怒以及对强权暴力的反抗。“同情就是把我们自己与别的人或物等同起来,使我们也分有他们的感觉、情绪和感情。过去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一定的情境往往引起一定的感觉、情绪和感情,当我们发现别的人或物处于那种特定情境时,我们就设身处地,在想象中把自己和他们或它们等同起来,体验他们或它们正在体验,或我们设想他们或它们正在体验的感觉、情绪和感情。”(同情其实就是后来我们常说的移情)而悲剧的审美同情一般在影片演到最关键的时刻才会产生,那时我们才会有同情的感觉和感情。在影片中,阿诗玛被阿支抓走关在屋子里并强迫结婚时,我们开始对阿诗玛产生同情;阿诗玛和阿黑哥这两个有情人被拆散,我们感到惋惜;后来阿诗玛变成了石像,我们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也同情两人最后不能终成眷属;同时内心里希望自己能够收获美满的婚姻和美好的生活。“有时候我们所同情的就不是演员所扮演的角色而是作为艺术家的演员,如果这位艺术家恰好是我们认识的人,那就更是如此。”影片中的阿诗玛由青年演员杨丽坤扮演,在影片中她把阿诗玛演绎得栩栩如生,她就成了人们心中的阿诗玛,后来在“文革”时期,由于她演过阿诗玛,故而受到迫害,以至于患了忧郁症和精神病,她的人生经历让我們唏嘘不止,我们对她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和可怜,对影片中的阿诗玛更加同情。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次,悲剧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是“激起怜悯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怜悯专指具有和别人同样痛苦的感觉、情绪、感情,我们为别人感到怜悯,便为自己感到恐惧。尽管我们完全清楚自己不可能遭逢到类似的不幸命运,却仍然可以怜悯别人”。封建社会,每个人的命运并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及各种强大的势力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自己很难决定自己的婚姻。在现代法制社会,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婚姻和命运,不会出现“抢婚”的场面,我们更加怜悯阿诗玛被抢夺而无能为力的悲苦命运。在悲剧中还有一种“秀美感”,“秀美的东西往往是娇小、柔软、温顺的,她是不会反抗的,似乎总是表现爱与欢乐,能唤起人们的怜爱,当秀美带有一点悲哀意味时,它就与悲剧感最相似,悲剧中的伟大杰作一般都包含着可以说是‘悲哀的秀美’的那种美”。阿诗玛美丽善良、多才多艺,绣花、织样样精通,却受到伤害,总会唤醒人们内心那种“怜悯弱者”的心理与保护欲。观赏一部悲剧就好比是自己经历一场风暴,我们先是感到面对某种压倒一切力量的恐惧,这种令人畏惧的力量又将我们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在那里我们体会到平时在现实中很少能体会到的活力,简言之,悲剧所产生的恐惧征服了我们,让我们生畏,然后又会振奋我们。当看到阿诗玛时,我们想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她脱离困境,虽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却可以在心中升起一种力量,激励我们更强大。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最后,悲剧唤起我们的道德感和崇高感。悲剧以否定的形式肯定有价值的东西,凝聚着人民深沉的思考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生活中,人民总是喜欢那些令人欢悦的人或事物,而不乐意去触及那些令人悲哀痛苦的东西;然而在艺术欣赏时,人们却无论遐迩,乐意接受那种令人悲痛不已的悲剧艺术,甚至不惜代价,心甘情愿地为那些悲剧人物掬一把同情的泪水。悲剧艺术给人带来悲痛,但人们却喜欢欣赏它。”这个令常人困惑不解的问题,实际上涉及悲剧艺术带给人们的道德感,悲剧的结局在欣赏者的心灵中激发了悲剧的激情,引发人们对生死、善恶、人与命运等问题作深邃的沉思。阿诗玛被阿支抢走后,誓死不从,她身上体现出的压倒一切的精神气概和与恶势力抗争的行为,让观者感到惊叹与敬畏;同时,观者也感受到了阿诗玛身上的一些正面品质,即尊敬长辈、反抗恶势力、勇于抗争、自我牺牲等品质和修养以及在悲剧主角面前的自卑感,然后促使自己精神振奋,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自己,把自己提升到悲剧主角在精神层面上的顽强与伟大,从而获得崇高感。我们认为死亡是全人类的悲剧,这并不是因为死亡本身而在于人类从死亡中拥有了思考的能力,有了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唤醒人的价值感,“悲剧对于社会的改造,有它的独特贡献,知道它的结局,人们还是不能终止自己的诉求,没有希望也要寻找希望”。悲剧把不圆满和不完美直接展示给人看,在人们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震撼,“激发我们的生命力感和努力向上的意识”,给人以充分发挥生命力的余地,让郁结在心中的冲动得以宣泄,悲剧人物就具有了超越时空的价值,获得了不朽的生命。正如影片最后唱的那样,阿诗玛永远活在撒尼人的心坎里,阿诗玛激烈的抗争意识以及不屈不挠、九死不悔的执着品质激励着撒尼人和所有人们为美好的未来奋斗。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电影《阿诗玛》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的美好理想,阿诗玛宁折不弯的精神也永远激励着撒尼族人不断进步。8D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参考文献:
[1] 周满江.诗经[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
[2] 王增永.神话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 屈育德.神话·传说·民俗[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4]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 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 赵凯.悲剧与人类意识[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9.
[7] 杜寒风.邓以蛰的悲剧与喜剧理论[J].戏剧文学,2009(8).

作者:孟萌,昆明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