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艺 Culture and Art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演艺•活动

寻着彝族典籍中火把节的发祥地

作者:中国普格网 发布时间:2016-08-08 原出处:中国普格网 点赞+(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激烈的斗牛
 
 
  参加火把节的老阿妈
 
 
  朵乐荷
 
 
  彝家美女
 
  又到一年火把点燃时!自然而然又想起了那个神圣的名字——日都迪萨,这里是祖先命名的最古老的火把场,是人人心中向往的火把节发祥地,更是彝族文化圣地。循着火把节的脚步,我又一次走入彝族文化圣地日都迪萨,领略她那不老的历史,再次感受心灵的震憾和洗礼。
 
  友情提示:
 
  在最先唱响“朵乐荷”的地方唱响“朵乐荷”,在最先点燃火把的地方点燃火把节的火把。日都迪萨固定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今年的火把节,将于7月26日至27日在耶底乡最古老的日都迪萨火把场举办。
 
 
  盛夏时节,芳草青青,碧海连天。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雨水的滋润下,万物生机勃发,展示出一年中最旺盛的魅力。
 
  行进在日都迪萨绿毯似的草地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闻着泥土的芬芳,我沉浸在无边的遐想中,仿佛进入历史隧道,回想起日都迪萨那些悠久的历史与古老的传说……
 
  日都迪萨神奇而悠久的历史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是彝族历史文化的脉络。如果要在《勒俄特依》中寻找一个彝族文化中心,那么日都迪萨首当其冲,非它莫属。《勒俄特依》详细记载了日都迪萨那神奇而悠久的历史……
 
  雷火的源头
 
  “远古的时候,发生了一奇事,空中两声响。头声空中响,二声空中行。飞立左边彩云顶,又从左边彩云顶上起,飞至右边云雾顶;又从右边云雾顶上起,飞立“古鲁”山腰间;又从“古鲁”山腰起,飞立尖尖山垭口;又从尖尖垭口起,飞立马布山悬崖边;又从马布山悬崖起,飞立“底土”山脚下;又从“底土”山脚起,走遍天边与地角。仰头看青天,怒目看太阳。伸手掰树梢,树梢‘咔’的断;伸脚踏大地,大地退四方;张口咬山崖,山崖‘轰’地蹦。铜线铁线十二种,雷电从此生,此为雷电史。”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雷电史》记载的其它几座神山要么虚构,要么写意,唯有位于日都迪萨正北面的马布山是具象的。开天辟地第一道闪亮宇宙火光最先照亮的就是日都迪萨,它成为彝族火文化的源头或是火把节的发祥地也就顺理成章了。
 
  彝人掌心上的“莲花宝座”
 
  “木柜打开后,山川变了样:……依母则母山,只剩鼓柄大点地;切克木土山,只剩铠甲大点地;母切勒黑山,只剩獐子站的地;埃俄安哈山,只剩鸭子站的地;阿布彩鹿山,只剩鹿子站的地……”
 
  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的《洪水漫天地》篇章传述了洪水泛滥的故事。据《勒俄特依》记载,有一年,居木三兄弟正在开荒,但是出现了十分异常的现象,他们头天刚犁出的地,第二天又复原成杂草丛生的荒地。夜晚,兄弟三人便手持棍子守望在地边观察:原来天神的使臣阿格叶库赶着野猪把他们耕好的田土一翻就复原成老样子了。兄弟三人一见都非常生气,吼了一声就跳将出来,捉住使臣,大哥说要杀死他,二哥称要狠狠揍他,只有小弟性情温和地问他缘由。使臣便说,他是前来通报洪讯的。原来人间勇士赫体拉巴打死了天神使臣斯惹阿毕,触怒了天神恩体古兹,天神要放洪水淹没大地。接着,阿格叶库告诉三兄弟怎样躲避洪水,说完便立即飞上了天。
 
  之后,洪水滔天,淹没大地。听阿格叶库的劝告,大哥藏身于金银柜,二哥藏身于铜铁柜,都溺水身亡;小弟居木武吾心地善良,得到神启,躲进木柜得以幸存。武吾打开木柜一看,世界一片汪洋,天地间只剩下二十一座神山的山尖。
 
  日都迪萨很神奇地集中了五座神山在周边。从空中俯瞰,这个地方很象一只坐南朝北的手掌。埃俄安哈山(普格县螺髻山)象大拇指,雄踞于日都迪萨的西方,切克母土山(布拖县)、母切勒黑山(布拖普格交界地)、依母则母山(布拖县西溪河区)、阿布彩鹿山(布拖县拖觉区)犹如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排列在日都迪萨的北方、东北方和东方,日都迪萨恰好就坐落于掌心位置。
 
  站在日都迪萨北面的马布山,五座神山静静矗立,象在虔诚地保护着这块圣地,又仿佛正在聆听古老的《朵乐荷》。这可能也是彝人把日都迪萨作为彝族文化圣地加以尊崇的又一重要原因。
 
  神仙约会、英雄诞生的地方
 
  “蒲莫列依啊,三年设织场,三月制织机,机桩密集如星星,织刀辗转如鹰翅,线球往来似蜜蜂,纬线弯弯如彩虹。喳喳尖乃这地方,天空一对鹰,地上一对鹰,上方一对鹰,下方一对鹰,四支神龙鹰,四方汇合于此。蒲莫列依啊,要去看龙鹰,要去玩龙鹰,龙鹰滴下三滴血,滴在蒲莫列依的身上。这血滴得真出奇:一滴中头上,发辫穿九层;一滴中腰间,毡衣穿九叠;一滴中裙面,裙褶穿九层……念了生育经,蒲莫列依啊,早晨起白雾,午后生阿龙。支格阿龙啊,生后第一夜,不肯吃母乳;生后第二夜,不肯同母睡;
 
 生后第三夜,不肯穿衣服。以为是个恶魔胎,被母抛到岩洞去。岩洞本是龙住处。阿龙懂龙话,自称“我也是条龙”,饿时跟龙吃,渴时喝龙乳,冷时同龙睡。支格阿龙啊,生也龙日生,年庚也属龙,阴阳逢时也是在龙方,名也叫阿龙。”同样是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记载了蒲莫列依与神鹰交合,生下支格阿龙的故事。喳喳尖乃,就在日都迪萨的东北面。蒲莫列依和神鹰,都是彝族古代传说中仙和神的化身,三滴血滴中,只是隐晦的说法,实际上是他们就在喳喳尖乃约会、交合而生下了支格阿龙。
 
  日都迪萨四面环山,山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四周开满五彩缤纷的索玛花,中间是水草丰茂的草场,齐腰深的水草长满其间。成群的牛羊膘肥体壮,悠闲地散落在草原各处,宛若蓝天映衬下的朵朵白云。有三股潺潺的清泉从地底汩汩流出,向西南方向缓缓流淌,经过九十九米长的河道,流入深邃莫测的日都飞史大溶洞。这很自然地契合了神鹰滴下了那三滴血和阿龙成长的龙洞。  
 
  日都迪萨,祖先迁徙必经之地
 
  “武吾格子啊,来到撒古克碾时,望见阿其比尔。阿其比尔这地方,犁地用的是黑水牛,吃饭用的是短柄木勺子,不是兹住地,我不愿住此地……站在日哈洛木,望见特觉拉达(布拖县拖觉区)……站在特觉拉达,望见吕恩洛洛(布拖县交际河区)。吕恩洛洛这地方,有石全是泡沙石,没有能做磨子的,有树全是矮漆树,没有能做犁担的。不是兹住地,不愿住此地。站在吕恩洛洛山,望见阿凉马洪(普格县马洪乡)。阿凉马洪这地方,有树全是泡木树,没有能做神枝的。不是兹住地,不愿在此住。站在阿凉马洪,望见日史特补(普格县特补乡)。日史特补这地方,蛤蟆叫声如虎啸,蝉鸣如猪叫。不是兹住地,不愿在此住。站在日史特补,望见日史博肯(普格县海口牧场)。日史博肯这地方,普伙三子在此生。普伙家三子,因故起纷争……普伙三子啊,站在日史博肯,望见衣某伙木(布拖县西溪河)。衣某伙木这地方,竹子背铃子,草杆粗如牛脖子,除雪带斧头,舀水带盐锤。不是兹住地,不愿在此住……迁到兹兹纳结,再迁兹兹蒲乌。”
 
  从拖觉拉达到吕恩洛洛,再到阿凉马洪;从日史博肯到衣某坝……从《勒俄特依》中记载的迁徙路线看,日都迪萨是祖先迁徙的必经之地。多次往返日都迪萨,但先祖从来没有在此定居生活过,那是因为祖先把那地方作为朝圣之地,而不是居住之地。
 
  《朵乐荷》火把节的灵魂及标志
 
  “妈妈的女儿哟,都说高山生活最快乐,但在高山未必真快乐,高山连绵绵,只有吃草的羊儿最快乐!都说草原生活最快乐,但在草原未必真快乐,草原野茫茫,只有欢唱的云雀最快乐!……都说人间苦,人间未必都痛苦,茫茫人世间,只有妈妈的女儿最痛苦。”
 
  “妈妈的女儿哟,此前兄妹同生长,时至今日才明白,原来兄是本家人,妹是代养人;兄是不动产,妹是可动产……时至今日了,女儿怎么办?拉的先到了,婆家男子先到了;撵的后到了父兄在后赶人了,兄来催促你快走,姐来劝导你快走。”
 
  “妈妈的女儿哟,血已换酒喝掉了,肉已换肉吃掉了,骨已换钱用掉了,女儿只有出嫁了,狂风大作也得走,暴雨滂沱也得走,大雪纷纷也得走,寒霜皑皑也得走,结冰闪闪也得走,风雨交加也得走,黑夜沉沉也得走,妈妈的女儿哟,不走不成了。”
 
  “妈妈的女儿哟,女儿走了后,妈妈睡觉没有睡伴了,羊皮大褂作睡伴,可是羊皮大褂能盖不能语。妈妈没有站伴了,家中柱子作站伴,可以柱子能靠不能动。妈妈没有坐伴了,火塘锅桩作坐伴,可以锅桩能从不能站。妈妈的女儿哟,内屋曾是女睡处,女儿走了后,成为老鼠玩的地方了;堂屋曾是女坐处,女儿走了后,堂屋空荡荡;院坝曾是女玩处,女儿走了后,成为公狗丹毅睡处了。”
 
  “妈妈的女儿哟,雾来送雨啊,雾已回到天上了,雨却落进黑土了;弓来送箭啊,弓已回到弓位了,箭却落到荒野了;针来送线啊,针已回到针筒了,线去嵌进烂袄之中了;哥来送妹啊,哥已回到父母身边了,妹却留在婆家了。”
 
  据说,“火把节”本是彝族仙界的盛大节日,《朵乐荷》也是彝族仙女传唱的仙乐。是生活在通灵的日都迪萨圣地的祖先们从天象得到启示,“看白云作褶裙,观乌云作披毡,学彩云作衣裳”,并在凡间偶闻仙界的《朵乐荷》而学会的。《朵乐荷》地就成为日都迪萨及周边的火把节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特殊之处,成为火把节的灵魂及标志。它传唱的内容依《阿嫫尼惹》为主打曲,配套民歌类、节庆类、情感类、传奇类等达八种。涉及的人、地、风俗都在日都迪萨文化圈。
 
  《阿嫫尼惹》在日都迪萨火把场传唱多代后,由普格县小兴场阿凉土司家的女儿阿芝记录搜集整理,且融入了一些自己的身世、经历而成书流传后世,而日都迪萨《朵乐荷》也按民间的形式传唱发展至今。  
 
  神奇的送婚路和送魂路
 
  更为神奇的是,日都迪萨北面的马布飞奎有条“送婚路”。“送婚路”由一块神秘的巨石守护。其右上方屹立着的巨石,上面布满了天书般的经文,显得神秘莫测。这块楚楚欲飞的巨石非常神奇,据说只要有人惊扰它,就会立刻变天,引来暴风骤雨。
 
  “送婚路”从马布飞奎的断崖边急转直下,陡峭小道穿过树木和竹林,抵达山腰一条崎岖小路后向北而逶迤而去。这里至今还流传着非常奇特的习俗:每位出嫁的新娘必须经过“送婚路”,过路的新娘必须留下随身的信物。久而久之,这条道两旁的树枝、竹头上挂满了丝巾、口弦、头帕、发带、衣物、酒瓶、甚至还有钱币等。走在阴森肃穆,庄严神秘的“送婚路”,敬畏之情油然而生。如今,不止是出嫁的新娘,每个过路的人都会自觉留下一件贴身的东西,以求吉祥。据说,本人的晦气和霉运会跟着其随身的东西留在此地而时来运转。
 
  “生长要走送婚路,死后要过送魂路。”无数新娘一步一回头地走送路。我们所有的祖先或今后我们的归宿都要走“送魂路”。毕摩《送魂经》里就有“要过一山坳,从斯菲果洛过;要跨一垭口,从喳喳尖乃过”的经文。斯菲果洛、喳喳尖乃都在日都迪萨,由此可见,日都迪萨是彝人生死的必经之地,是彝人灵魂的家园、精神的乐园。
 
  蒲莫列依、支格阿龙、送婚路、送魂路……日都迪萨,总是散发着无穷的文化魅力,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离天最近的火把场
 
  日都迪萨坐落在海拔3200米的高山上。“日都迪萨”在彝语中是“水草丰茂的草场”的意思。这是一片开阔的草原。四面环山,山上长满了索玛树和各种树木。周围有七个溶洞,几百个溶岩漏斗天坑,近十万亩湿地草场和原始森林。整个大坝都是一片湿地,齐腰深的水草长满其间。成群的牛羊膘肥体壮,悠闲地散落在草原各处。宛若蓝天衬托下的片片彩云。
 
  日都迪萨是彝族火把节的发源地,是彝族最负盛名的古火把场,被称为离天最近的火把场,还被誉为“彝族文化圣地”。是彝族有生之年必须“朝觐”之地。到日都迪萨参加火把节是彝人心中最快乐的活动。彝家男女老幼没能在美丽的青春年华到日都迪萨参加火把节是其一生的遗憾;最快的骏马、最骁勇的斗牛没能在日都迪萨火把场一展雄风也是其一生的遗憾。“九天一条裙子,七天一件衣裳,三天一块帕子。”这条彝族谚语说明火把节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那里的人们特别注重火把节,到了节日这天,人人都要穿上最崭新漂亮的衣裳参加日都迪萨火把节。穷人的孩子没有新衣裳穿,怎么办,到富人家去打工换衣裳穿。意思是,打工九天,可以租条裙子穿,打工七天,可以租件衣裳穿,打工三天,可以租块头帕戴。穿戴一新参加火把节,过完节后又归还富人家。所以,日都迪萨也是彝民族文化情结、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汇集之地,是研究彝族发展历程、社会演进发展的活化石。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