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彝学研究 Yi Study

当前位置: 首页 > 彝学研究 > 彝学研究论文精选

云南彝族火把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作者:丁娅楠 发布时间:2023-09-02 原出处:《红河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点赞+(

摘要:火把节是彝族传统民俗节日,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作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火把节必然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待进行深入探讨。文章从云南彝族传统火把节文化入手,挖掘其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彝族火把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探索云南彝族火把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形成具有云南地方文化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视野。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1688269211868045.jpg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特有的载体和表现方式,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深层次的研究价值。中国少数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丰富多姿,内涵丰富,成为每个民族意识的个性化表述。云南彝族火把节文化意蕴丰富,包含着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仅有利于彝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它本身承载的文化价值及社会意义对于当今多民族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意义。火把节作为彝族最为重要的节日,在彝族文化的不断演变与传播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也慢慢极淀为一种特有的文化。承载着彝族价值观念和文化取向,影响着彝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具有其他民族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性与本真性。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云南彝族火把节文化概述

(一) 火把节的节日起源

火把节是关乎民族认知与自身理念的一种独特展现形式。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彝族民间也有着各不相同的说法,它不仅体现出彝族对火原生的崇拜,更表达出民族的一种宗教信仰方式。彝族以火来期盼来年庄稼丰收,祈祷除病免灾,生活幸福安康。根据清光绪《昆明县志》载:“汉时有夷妇阿南,其夫被人所害,阿南誓不从贼,于六月二十四日赴火死,彝人哀之,便得此会。”[1]根据石林县彝族的说法:早年间,彝族村寨里有一个土司,这个土司为所欲为,巧取豪夺,百姓饱受煎熬,生活潦倒不堪。牧羊者扎卡亲眼目睹了村民的悲惨境遇,集合了附近多个村寨的力量,打算去进攻土司府邸。在进攻前的准备中,扎卡只给羊喂水喝,却不给羊吃草,就这样一直等了七天之后,彝族百姓向土司府邸发起进攻,他们将火把绑在羊角之上,击打战鼓,驱羊前行。饥不择食的羊群在火光之中狂奔向山,土司手足无措,只能眼见着府邸化为一片火海而回天无力。最终,彝族百姓取得了这场起义的胜利。后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天,各彝族地区都会举办隆重的火把节,以此来纪念这场起义的伟大胜利。针对云南彝族火把节的起源传说,最为主流的说法大致总结为以下三种:一是征服类,即为消灭害虫和征服恶魔的说法,彝族火把节要耍火把,人们相互燎耍并且举着火把穿梭在田间街头,为谷物照穗,期盼能够消除害虫,祈祷来年庄稼丰收。彝族认为火把即可起到驱魔辟邪的功效,因此点燃火把后顺着整个村寨游走一番,以求得平安健康。二是反抗类,很多关于火把节的传说,讲述的大多是人们反抗上天权势或世间权势取得胜利后进行的庆祝仪式。三是祭祀类,分为祭祀神灵和追悼死者,用熊熊燃起的火把表达出对神灵的敬畏之心和对死者的缅怀之情。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火把节的发展

彝族火把节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如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番,随着历史的变迁,火把节也不断与时俱进,融入了更多的元素变得更为充实。火把节由最初的原始火崇拜发展为火把祭祀活动再到成为了集斗牛、摔跤、左脚舞、对歌等一系列娱乐活动为一体的社会性节日。一直发展到现在,每逢火把节,不仅是本地区本民族群众会热闹的欢庆这一重大节日,就连远道而来的外地人甚至是外宾也络绎不绝地参与到其中,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把火把节推向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如作为“火把节之乡”的楚雄州牟定县,当地政府每年都会举办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参与的火把狂欢活动,把彝族火把节文化推向了更大的舞台,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契机。火把节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吸收有利于自身文化发展与传播的元素,一方面促进了自身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也保留了自身的特色,使其能够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洪流中生生不息地蓬勃发展,更好地展现出彝族火把节的“以文化人”的功能和意义。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云南彝族火把节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 生命观和人生观

自古以来,彝族推崇原生、向往自然,认为世间万物皆出于上天的恩赐,对于一切圣灵都怀揣着敬重之心。火把节祭祀主体就是关乎自然和祖先神灵,体现着彝族对于生命的渴望与尊重。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云南彝族火把节中所蕴含的对于生命的一种观念和对生活的态度,这种生命观在火把节中也有显而易见地体现。在云南彝族火把节中,最首要的环节就是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祭鸡活动和祭火活动,火把节期间,人们会预先选定祭台,杀鸡宰羊,用酒肉来祭祀祖先神灵,再由毕摩(祭司)进行诵经仪式,祈求祖先神灵的保佑,在点火的祭台下进行祭鸡活动,祭鸡必须是子母鸡,将精心挑选的祭鸡泡在冷水盆中,并用荞麦面塞满鸡嘴,把鸡头浸泡在水中直至鸡闷气而死,将鸡煮熟用于祭祀祖先神明。这是一个极为庄重严肃的仪式,整个祭祀活动过程中除了必要的言语之外不得随意说话,借以表达彝族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文化观念。这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不单单是彝族对火的自然崇拜,更传达着一种朴素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态度。当人们抱一颗敬畏之心去看待生命时,人们就会尊重它、爱护它,从而了解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的真谛。只有心存敬畏才会懂得尊重和珍惜,这表现了彝族对于自然和生命发自内心、源于生命的热爱。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人际观

人际交往观念和社会和谐理念在云南彝族火把节中有着极为深刻的表现。云南彝族火把节包含着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活动,在火把节期间,人们欢聚一堂,一起分享美食,一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这些活动不仅仅有利于情感的传递,更是彝族处理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方式。马克思也曾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每个人都不是孤立而存在的,我们每个人无时不刻都和社会产生着相互联系,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观推动社会健康发展。左脚舞作为云南彝族火把节中最主要的歌舞形式便包含有很多人际关系的理念,如场合交往理论、自我呈现理论等,都促进了一个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性格的养成。左脚舞又称跳脚舞,有表达人们思想的,也有表达男女之情的,成为男女互通爱意、自主择偶的沟通桥梁,既增进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交往,也成为构建亲密和谐关系的大好时机,具有社会整合功能。左脚舞的调子有很多种类,或表达出彝族的热情好客,或则吟唱爱情,在左脚舞的故乡楚雄州牟定县,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会走路就会跳左脚舞,会说话就会唱左脚调。”[3]在牟定县,左脚舞不仅仅是彝族火把节期间的盛大活动,而且早已演变为牟定县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在当地流传十分广泛。左脚舞作为彝族特有的社会文化产物,包含着丰富的人际交往观念和社会和谐理念,构成了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德育资源

重视伦理道德是云南彝族所崇尚的,也是彝族施行礼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云南彝族火把节中就包含着很多施行礼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内容,培养着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气节。在云南彝族火把节中,“火塘禁忌”无时无刻体现着云南彝族对天地神灵的感恩之情,这不仅是一种传承,更重要的是对一个人品德的养成所做出的贡献。彝族火把节起源于火崇拜,并都有火塘禁忌。火塘是一家人取暖、做饭、议事的重要场所,也同样成为一个家庭的象征与符号。云南石林县彝族撒尼人就有着许多关于火塘的禁忌,火塘里的火种必须保持常年不灭,需要用草木灰覆盖来保存火种,且不能向火塘洒水、烘烤衣物,亦不准许从火塘中央跨过,借此来表达对火神的崇拜仰慕之情和感恩之心,也很好地表现出他们的感恩观。彝族创世史诗《玛牧特依》中也充分总结了彝族的“尚礼”的道德观念:“世间的人们,礼待朋友者,所往朋友多;礼待兹莫者,兹莫器重你;礼待家族者,家族敬重你;礼待亲家者,亲家乐联姻。”[4]在彝族传统社会中,较为重视民族的根骨,也是一个长者权威型的社会,所以彝族火把节祭火台的点火仪式都会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来主持,借此也向人们传达尊贤敬老的传统美德。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云南彝族火把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 加强生命意识,完善人生境界

云南彝族火把节中所蕴含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对于生命意识的塑造具有积极意义。世间万物都有生命,人们不仅仅要学会保护和爱惜自己的生命,也要学会对其他生命心怀敬意懂得尊重。一个正确的生命意识将引导着人们形成一个正确的生命观和人生观,对一个人行为的选择与价值观的认知起着决定作用,引导着人们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第一,对于生命观的教育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疏导教育:一是引导人们认识生命,进而关爱生命,珍视生命;二是灌输一种人人终将走向死亡的理念,从而正确认识生命,认识死亡,进而懂得尊重生命;三是思考生命和人生的真谛,加强生命意识,完善自己的人生境界。第二,云南彝族火把节中所蕴含的生命观教育资源除了对人们进行生命观教育及教会人们珍惜生命以外,还指导人们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寻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寻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需要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敬畏自然,在尊重自然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使自身得到发展,寻求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第三,重视人生价值的追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应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把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每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所在,才能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把云南彝族火把节文化中的生命观理念运用到社会教育的工作中来,对进行生命观教育,保护自然,实现人生价值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培育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云南彝族火把节中所蕴含的人际观对于培育个体与社会的一致性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今社会中,我们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问题,在利己主义观念的影响下,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孤僻冷漠,不能够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吸取借鉴优秀的人际交往观念,才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收获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人们正确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与人交往能够丰富人生阅历、积累生活经验,有利于主体自身主观意识的养成;强化自我意识,提高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火把节活动娱乐性较强,左脚舞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塑造了和谐的人际交往观念,营造了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把云南彝族火把节文化中的人际交往观念和社会和谐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来,对于引导人与人之间的积极沟通,深化自我认识,塑造健康完善的人格,提高人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塑造道德伦常观念

彝族火把节中敬老爱老的美德完美地诠释了彝族尚礼的思想道德情操。敬老爱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是祖先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重视人伦道德、讲究家庭和睦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拥有巨大亲和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德育的过程不能是空洞的,不能是仅仅停留于书本之上的道德说教,把云南彝族火把节文化中的敬老爱老的德育观念运用到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来,对加强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提升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最终塑造完善的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由此可见,德育在教育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就使得彝族火把节中感恩神明、敬老爱老的礼德观念发挥作用尤为重要,不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高度吻合,生动地诠释了彝族淳朴善良、敬老爱老的品格和道德修养,有助于塑造优良的道德伦常观念。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 造就民族品格,增强民族凝聚力

图腾作为一个民族宗教信仰的表现形式,除了赋予这个民族深刻的历史使命以外,更唤醒了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对我们进行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把云南彝族火把节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5]这种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得到充分发挥后,其社会功能才会显现出来,表现在社会凝聚、社会认同和心理归属等几个方面,强化了彝族文化认同,为文化传播和文化教化开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进一步增强了彝族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云南彝族火把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将云南彝族火把节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深刻的精神层面的追求。故而探索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策略和路径显得至关重要。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是弘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一条必由之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但也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下,才能够永葆活力。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优秀教育资源融入其中,从而赋予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以时代新意。与此同时,要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填鸭式的灌输教育,倡导体验式的教学新模式,使学生能在体验式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传统文化的发展相融合,使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实现新时代的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开设一些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为主的地方文本选修课程,提升学生对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 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

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离不开一批综合能力强、思想道德素质高的新时代人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以社会主义建设为己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便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大背景和时代浪潮中,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观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不良的文化价值理念诸如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功利主义和官僚之风严重侵蚀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使得当代大学生德育思想观念淡薄,缺乏内在独立的精神体系,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因此,将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德育资源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理念,保持大学生思想的纯洁性和先进性迫在眉睫。这对推进和谐共生的文化价值理念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了,我们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才能够稳步前进。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 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节日文化的认同感

将云南彝族火把节中优秀的教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培养师生对节日文化的认同,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师生对云南彝族火把节文化的认同。要形成节日文化认同感,首先应该对节日文化有所了解,了解节日文化的历史渊源及传统,通过讲解火把节的民俗文化及其理念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以及文化自信,不断引导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乐知、乐听、乐学,进而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乐行、乐做、乐用,这是节日文化得以延续发展下去的根本所在,提升高校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自觉和认同是非常重要的。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 发挥非课堂教育多元渠道的辅助作用

根据时代特征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开展以传统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能够将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与此同时,要利用校园环境渗透的文化陶冶作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中的民族文化教育功能,可以将一些民族歌舞融入到校园课间活动当中,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地方民族传统教育中便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期间,学校教师在思考用何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教育时,与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有关老师共同创作出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广播体操有机结合的少儿民族韵律操舞。这套操舞在孩子们幼小稚嫩的心灵中播种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民族观,养成了学生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优良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与大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和思想道德建设息息相关,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建设和谐的校园大环境,同时也是形成校园精神风貌和优良校风的重要途径。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结语

综观所述,云南彝族火把节文化中承载的生命观、人际观及德育资源和人文教育资源等一系列丰富的教育资源,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应挖掘其中可以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融入到当代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以厚重的文化底蕴来滋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之更为丰富、更具有说服力,也可以通过这种渠道使得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生生不息。2zu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参考文献:
[1]陈海.彝族火把节的民俗意义及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2015(10):100-10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杨荣.牟定彝族“左脚舞”文化的传承与变迁[J].民族艺术研究,2011(6).
[4]吉格阿加.玛牧特依[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11.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原载:《红河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文字来源:月刊咨询网;图片来源:彝族人网,摄影:郭建良。
作者简介:丁娅楠(1996—),女(彝族),云南昆明人,硕士生,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