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毅|过去的那些年味
2024年的彝族年过去了,2025年春节要到来了。关于年味让我想起艰苦年代彝族地区过年的那些日子。队里分肉的那些事始终历历在目。
上世纪70年代初的米易县麻陇彝族地区,彝族人民没有越过温饱线,现在天天像过年一样天天有肉吃,那时只有过年才能吃上一顿肉,吃上一碗大米饭。当时能喂猪的人家就只有那么三家,大队长家,队长家、保管员家。
彝族年到了,队长安排18位年轻能干的小伙子杀牛、杀猪、宰羊。把牛肉、猪肉、羊肉宰成3两左右的坨坨肉。按照人口的多少把每家的过年肉分好。辛勤劳作的队员们收工了,到社场把自家的过年肉端回家。明媚的阳光下,大山里冬风在呼呼吹响,小河静静地流淌着。生火做饭,过年大家心情都非常舒畅,父亲烧几坨肉,每人一坨分给家人品尝。母亲把米饭蒸好,开始煮猪肉。肉煮熟了,大家开始吃过年饭,慢慢的品尝可口香甜的饭菜。过年第一天就在高兴声中结束。第二天,家里开始宰一只大红公鸡,让家人吃上鸡肉过好年。第三天,开始煮队里分的牛肉、羊肉,吃牛羊肉过年更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没有鞭炮声、没有糖果、更没有水果,三天的彝族年就过完了。美美的吃上三天的肉过彝族年,彝族孩子天天都盼着彝族年早日到来。
当时虽然贫穷,但彝族男人们喝上3角一斤的糖酒。当时买酒需要酒票。没有酒票,队上安排两位年轻人走路到撒莲乡老街买糖酒分发给每个家庭。米易麻陇到撒莲,需要走40公里的乡间小路,翻过6座山、趟过九条河才能到达撒莲。买酒的年轻人在撒莲住了一夜,第二天才买酒、背酒回家,让慈祥的彝族老人们喝上一口过年酒。老人们喝上一口辣甜的糖酒、抽一杆兰花烟、再吃上一口肉,生活在飘飘然中。
到了70年代末,彝族地区经济有所好转,彝族年家家都能杀一头180斤左右的过年猪。但是半边猪肉要交到乡供销社,交给国家。半边猪肉,能吃上1个月的猪肉。80年代,过年猪肉不需要交给国家,家家都能吃上两个月的猪肉。有些富裕的家庭还能杀两头肥猪。
现在的米易麻陇,家家都能杀3头大肥猪,一年中天天都有猪肉吃,天天都像过年一样。有些家庭还杀牛过年,牛肉、猪肉、羊肉、鸡肉、鸭肉、鱼肉一样都不会少。前两天听白马镇的老赵说:“他们社里,有家人今年杀了500多斤的8头猪,堂屋、院坝挂满腊肉、火腿、香肠、肚包肉。背上香肠、猪肉、冻肉、啤酒、饮料、香烟到女方家族19家亲戚家拜年,收到拜年礼3万元”。彝族过两个年,一个是彝族年,一个是春节。过年彝族小孩吃上水果、糖果、喝上饮料,放起鞭炮。彝寨酒肉飘香,灿烂的笑声在白坡山脚下回荡着。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感谢共产党、感谢社会主义让彝族人民在乡村振兴的东风中,越来越富裕,日子越过越好!
此刻高高的白坡山脚下,喝酒声、唱歌声、跳舞声声声入耳,勤劳的彝族人怀着幸福的心情等待春节的早日到来,等待着家人再次团圆过年。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杨正毅:彝族,四川米易人。中共党员,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攀枝花市作家协会会员、《华人文学》杂志社签约作家。现任教于米易县第四初级中学校。1995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攀枝花日报》《攀枝花文学》《攀枝花晚报》《安宁河》《华人文学》《民族》《攀枝花志》《四川作家》上发表《彝乡之子》《彝家拜年》《美丽的彝寨》《小艾过节》《我从麻陇走来》《彝乡新风尚》等散文、小说作品150余篇。2024年获得“寻找最美中国作家——全国首届原创文学大赛”作品《到昭觉县谷克德看杜鹃花开》全国银奖。《失去的书香味》获得第五届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全国大赛三等奖。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快乐的彝族年
- 2 良心莫瘦――感悟人生系列之十
- 3 天堂里有没有互联网?――追悼文友杨...
- 4 火把节记事
- 5 读写人生(自传体散文)
- 6 彝人,望你一路走好
- 7 曾经年少爱追梦
- 8 最后的晚餐
- 9 彝族过年
- 10 母亲在夜里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