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人类一所共同的大房子——法国诗人让-皮埃尔·西梅翁2021年度1573国际诗歌奖受奖词
编按:2021年10月15日,2021年度1573国际诗歌奖在四川泸州颁发。法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让-彼埃尔·西梅翁(Jean-Pierre Simeron)荣获此奖。西梅翁出生于1950年,至今已出版14部诗集、7部小说集和16部剧作。《世界文学》2021年第4期译介过西梅翁的诗歌。
现特刊发1573国际诗歌奖评委会主席西梅翁的受奖词。
女士们,先生们,亲爱的朋友们:
是的,亲爱的朋友们。面对因为对诗歌深深的爱而与我产生关联的人,无论他(她)是谁,我都要以友谊之名与之对话。法国大诗人儒勒·苏佩维埃尔发明了这个矛盾而美丽的说法:互不相识的朋友。是的,我们互不相识,却是朋友。确实如此,诗歌超越时间、国度和语言,是人类一所共同的大房子,我们大家都身处这所大房子之中,平等、相似的人,带着同样的忧虑和希望。我在我的《诗歌将能拯救世界》一书中写道,诗歌是人类灵魂的世界语。你们今天赋予我荣誉,我认为是在通过我而向所有法国诗人发出博爱的致敬。在我看来,这是对一种普遍联系着的充满激情的乌托邦的认可,也是这一乌托邦存在的证据,而诗歌是抵达这一乌托邦的最佳途径。
亲爱的朋友们,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意识到,灿烂、悠久的中国诗歌传统,在我们法国是如何受到热切的关注和常新的钦佩。李白、杜甫、孟浩然或者王维,对于许多西方诗人来说,是方位标,一如老庄作品中所表达的关于世界与存在的诗意思想。这一影响力今天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强大,因为西方突然意识到了一种严重性,以前总在狂热地追求“拥有”,认为是自然而然的追求目标,从而导致了一种致命的破坏,摧毁了与我们自然的生存状态的原始链接,破坏了中国唐朝诗人们极力倡导的人与自然的大和谐。
在中国诗歌的原则中,从它的起源到现在,还有一种歌咏的必要性。那是一种具有根本性的抒情主义,是诗的灵魂,而现代的西方,过于痴迷于形式主义,或多或少地遗忘了它。今天,西方转向了东方,以寻找它的音准。法国当今最伟大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去年出版了一部题为《诗歌的河流将永远流淌》(《唐诗之路》,与董强合作)的书,对唐诗中最重要的作品进行了热情的讴歌,此举绝非偶然。我的一个好友,大诗人让·里斯塔——路易·阿拉贡的精神之子——最近开始将毛泽东的诗词译成法语。我本人虽然无法跟他们两人相比,也在几年前出版了一本《智者陶李甫的小惊奇之书》,我在书中杜撰了一名中国诗人,并创作了一批诗意的精彩“语录”。事实证明,这部带着幽默向中国诗歌进行间接的致敬的小书,成了我在法国最为畅销的书之一。
然而,虽然我强调了贵国重要的诗歌传统,我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创造力同样非常关注。几年前,我应张如凌女士的邀请,在上海感受到了当代中国诗歌在形式和语调上的多样与活力。我认为,在这种多样性中可以看到一种共性:我上面提及的伟大传统与当今的发现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事实上,这样一种能带来丰硕成果的炼金术,是一切创造力的实际证明。
因为正如我在一开始所说,诗歌必定是远和近的结合。在我们所处的世界里,均衡是如此的脆弱,矛盾的运动穿越着它,正如世界一直以来一样,不同的利益、敌对的欲望撕扯着它。我坚信,能够拯救我们的,将是诗歌一直在坚定地提醒我们的:在人与人之间,在人与物之间,有着一种明显的不可割裂的联系,超越了一切特定环境,超越了一切不可避免的自私,超越了一切权力的永恒幻觉。明显存在着一颗共同的心。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每一首诗,都是这颗共同的心的一次心跳。
我亲爱的朋友们,你们给予作为诗人的我的荣誉是巨大的,我的感谢之情难以言表。我相信,在我的个人之上,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庄严热烈地庆祝诗歌的启蒙力量,讴歌诗歌作为人性的酵母的无法超越的价值。
2021年10月7日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原载《世界文学》2022年第2期,阿索拉毅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