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文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作家.访谈

倮伍伟哲和他三尺讲台外的世界

作者:米赢 发布时间:2021-04-06 原出处:西昌都市报 点赞+(

三尺讲台,是他不可或缺的生活现场。
文字,是他通往美好世界的路径,钥匙和光源。
他是倮伍伟哲,一位小学老师,也是一个在文学创作路上熬更守夜的写作者。“其实生活就是乐谱,我只不过抓住了激荡我心灵的那一点音符。每一个人都是诗者,歌者,我只不过从物与物间,灵与灵间记录下适合我的情感迸发点。”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手捧教材,昂首挺胸,迎着孩子们敬畏的目光,不急不缓走进教室,随着“老师好……”的尾音渐渐落地,开始进入一天的教学状态。
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面对学生们求知若渴的眼神,他使出浑身解数,谆谆教诲,这是他的本色,也是责任和使命。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尺讲台,成为他不可或缺的生活现场。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之后,走出讲台,走出教室,走向田野、高山与河流,身份和心态即可切换,他迅速从一个世界遁入另一个世界,寻找一切可能的美和向往,或者,人们津津乐道的梦想。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字,是他通往美好世界的路径,钥匙和光源。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文字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岛屿和密室。他擅长的文字格式是,诗歌,散文,歌词和其他,其他,指的是他可能想尝试的小说或者非虚构写作。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的名字叫倮伍伟哲,凉山人,一位小学老师。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也是一个在文学创作路上熬更守夜的写作者,普通的写作者,今年年底,想要出版一本印有自己名字的散文作品集《我从山里来》。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日前,记者专访了倮伍伟哲。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写作初心:用文字记录,充实自己生活的空间和生命征程

倮伍伟哲是一位人民教师,主要进行双语教学。在教学的同时进行一些双语诗歌、散文、歌词的创作。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到是什么让他选择了写作这样一条艰难的修行之旅时,他说,就是将过去难以忘怀的事,和正在发生的,能激发情感的人和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要说写作之路,他认为自己的作品远远达不到作家的标准,只是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每天都有那么一些人和事发生在身边,有些事让人感动,有些让人不满,于是产生了写作初心,就是将这些事用文字记录,充实一下自己生活的空间,记录一下生命征程。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次发表作品是什么时候,发在哪个刊物上,对于后来的写作产生了什么影响,倮伍伟哲的回忆里,充满愉悦。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的第一件作品发表是在西昌师范读书的时候,大概在1995年,我还清楚地记得文章的题目是《校园里有块草坪》和《邛海》。”他说自己的作品分别发表在当时的《巴蜀师苑》和《职高生》上。后来也陆陆续续地发表了一些文章,直到参加工作为止。从这些发表的文章,他体会到了文字场景和文学感知,不同年龄所处环境变化,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都有不一样的感触,所以他说早期所发表文章对于后来的写作起了重要的铺垫。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谈散文写作:圆童年时的一个梦想

倮伍伟哲称,目前所写的文章回忆性的散文和母语诗歌居多。他生长在冕宁县冶勒乡,那是个朴实的村落,交通闭塞,他的童年就在那里成长,直到十三岁。那一年他的大伯父伍发荣才将他接到冕宁县城读书,看到了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东西,也会区分肥皂和红糖等一些自己认为很奇妙的东西。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而那时,他的同龄伙伴还在简单的环境中与自然抗争,亦步亦趋的为生活而劳作。因此,“我所写的回忆散文,正是将这些琐碎的事连接起来,让自己知道我是幸运的宠儿,弥补自己的遗憾,也算给我们那个年代,那个环境,遗失的童年一个交代吧!”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20年,倮伍伟哲的歌词创作收获很大,所创作的抗疫歌曲《生命的灿烂》、扶贫主题歌曲《扶贫的人》都在圈内得到很好的评价。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聊到歌词创作的初衷和是什么激发了他的歌词创作激情时,倮伍伟哲说,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和什么形式的歌都来源于生活。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生活就是乐谱,我只不过抓住了激荡我心灵的那一点音符。每一个人都是诗者,歌者,我只不过从物与物间,灵与灵间记录下适合我的情感迸发点。”他说这两首歌写于大环境间,认为属于大潮流下的产物,但也从这两首歌可以体现出作为中国人,“我们很骄傲,长在这样的国度是我们每个民族兄弟的荣耀。”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谈彝汉双语创作:只不过是接手祖先交给我的任务

倮伍伟哲是汉语写作、母语写作都在行的创作者,对于两种文体的有效互换创作,他的理解是,“对于双语创作我有自己的理解,对于我的母语创作,我不算是创作,我只不过接手祖先交给我的任务,不管是写,还是唱,或者是诵,尽自己的力量传承着先祖传下来的文化遗产。”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坦承,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任务。“现在许多母语作家也都默默的传承,保护和散播着传统文化。对于双语写作,可以从彝语的以物论物出名句,就事论事出美言拓展到国语的字成句,段连篇。”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倮伍伟哲即将整理出版的散文集《我从山里来》现在差不多筹备完整,有望今年底与大家见面。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但他觉得里面的有些文章自己不是很满意,需要进一步的修改。他说里面的文章多数是70后童年生活的写照,那时候所受的教育是祖训式的教育,传承的文化是火塘文化,在当时总觉得厌恶,枯燥无味,可如今想来是长辈们给我们注入了即将遗失的传统文化。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认为自己所学到的这些传统文化现在是我的财富,也是我写作的根源。我书里的散文相当一部分表现的是我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状态,但我可以自豪的说,那个年代的我们虽然温饱成问题,但我们质朴着,快乐着。”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物档案】

倮伍伟哲,身份证名字伍宁江。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凉山州作家协会会员,凉山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凉山日报》特约记者。喜爱文学,在各种期刊发表诗歌散文(双语)百余篇,所作的抗疫歌曲《生命的灿烂》,扶贫主题歌曲《扶贫的人》,被学习强国选登。《扶贫的人》被人民日报海外版,《视频中国》录用,受到好评。即将出版散文集《我从山里来》。0e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所属专题:

倮伍伟哲乡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