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彝族代表:陈文琴
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记全省优秀乡村医生陈文琴
在巍巍哀牢山深处的南涧县宝华镇拥政村,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乡村医生,名叫陈文琴,她24年如一日,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努力改变着乡村的医疗卫生面貌,以真情真爱为老百姓的健康服务,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白衣天使”之歌。
偏爱医学 刻苦钻研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农村医疗蓬勃兴起,陈文琴就是那时由群众推荐,经村党支部、村委会批准走上赤脚医生工作岗位的。
当年的拥政村医疗条件极差,群众有病难得治。毫无医学基础的陈文琴要独自挑起全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担,不免顾虑重重。经过彻夜难眠的思想斗争,她毅然走上新的岗位。为了尽快掌握医疗知识和技能,她一边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博览古今医学书籍,求教四方名医高师,并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举办的各类医疗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功夫不负有心人,1989年,几番拼搏的陈文琴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书。从此,她信心更足,决心更坚,为了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健康幸福,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埋头苦干,一干就是24年。
用心服务 无怨无悔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重点。陈文琴深知这一道理,始终把卫生防疫工作挂在心头。可防病不像治病,不少人轻防重治,要做好防疫工作,难度不小。为了落实好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方针,陈文琴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她努力争取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时常拉上村组干部和自己的家人上门宣传,拦路宣传,晓知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通过一个个生动事例,终于唤起群众对防疫工作的关注、了解、认识。为了控制和预防疟疾,她将抗疟药亲自送到病人手中,做到“看服到口,服了再走”,通过努力,20多年来拥政村从未发生过疟疾病。2001年,该村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力么村村民陈某某夫妇不肯让自己的小孩接种疫苗,陈文琴先后4次登门做工作,可谓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陈某某夫妇最终同意让小孩接种。近年来,她主动推荐疑似结核病人5至6例,负责全程督导结核病人1至3例,在督导病人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看服到口,服后再走”的要求,没有发生一例患者中断服药或过早停药的,真正实现了“发现一个,治愈一个”的目标。
陈文琴抓防疫保健工作称得上常抓不懈,高度负责,历年历次的疫情报表、疫苗接种情况,她总是按时按要求上报,从不漏报和迟报。24年来,她共接生婴儿2400多人,接种疫苗3420多人次,开展健康检测20000多人,治愈病人1530多人次。拥政村历年的保健建卡率、人卡符合率均为100%。
陈文琴还竭尽全力地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原来的拥政村卫生室房屋面积小、环境条件差,陈文琴下决心改善医疗环境。1998年,她与镇领导、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领导一道,上州府,进县城,东奔西跑,争取项目资金6万多元,在拥政村委会新建起了12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添置和更新了产床、听诊器、血压表、药架、药柜等常用设备。
崇尚医德 真情回报
20余年来,陈文琴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得群众的赞誉,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她那种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呕心沥血为群众服务的忘我精神。
拥政村大部分人家经济拮据,陈文琴秉承治病救人、扶贫济困的宗旨,凡是遇到一时拿不出医药费的患者,她都给予赊垫,遇上特别困难的就全免或部分免费治疗。而陈文琴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师,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可她从不计较得失。她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从医20余年来,她一贯自觉遵纪守法,决不多收一分钱。为了杜绝伪劣药品,她坚持购进的药品一定要是通过药检部门检验的药品,因而她在使用和销售药品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质量安全事故。
陈文琴,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创业,自她担任卫生室负责人以来,拥政村卫生室连续6年被县卫生局评为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她个人多次被表彰为防疫工作先进个人、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医务工作者,被当地群众称为“农民的好女儿、健康的守护神”。2007年,陈文琴被省卫生厅表彰为全省优秀乡村医生。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