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升在大凉山——记彝乡女奇才吉木子巫老师
彝族作家杨林文用深入人心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这位大凉山深处如明月般明洁的彝乡女奇才——吉木子巫老师的精神世界……
清冽而甘甜的溪水,叮咚流淌在大凉山的崇山峻岭、峡谷沟壑,沿途引来百鸟的啁啾回应,唱响了那片广袤的古老土地。溪水的昼夜欢腾,滋润出一方绿色大地,催开一片烂漫山花,让一些荒凉的山冈,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就说冬天以不可抗拒的萧杀,使绿色的大地枯萎烂漫的山花凋谢,可溪水依然执著地静静流淌,它要让枯萎的大地再绿、凋谢的山花再开。年年如此,岁岁依旧……
吉木子巫伴随终年不歇的蜿蜒溪流,不停穿梭在那片大地上的林里山间,不断奔波在那方疆域中的山寨村落。一辆落伍的灰色面包车承载了她所有的梦想;一双土气的草绿色小胶鞋支撑着她全部的追求。二十多年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很多时候,人们都早已进入了酣甜的梦乡,可吉木子巫还照常独自爬行在无边无际的夜幕下。在漆黑的夜色中,在陌生的异地他乡,她失去了方向,找不到自己要到达的目的地。那一刻,她不得不驻脚或停下车,环视和远眺四周高耸的山峰、或茫茫的原野、或黑魆魆的森林,努力辨识目的地,睁大眼睛在寻找出路。
从小就跟吉木子巫老师形影不离的吉合拉作
猛烈刮来的刺骨夜风,带着怒吼或揪心的哀鸣,让吉木子巫在空旷的山野中倍感孤独寂寞。那呼啸的山风中,不时夹杂着夜巡或觅食的大型野兽们由远而近的咆哮声。这瞬间,吉木子巫头发倒立,脊背愈加冰凉。她屏息敛声,瑟瑟趴在原地上,从而有幸躲过大型野兽们的夜巡或觅食,或关紧车门窗后强行冲出野兽们的围追堵截。直到摆脱险境,到达安全地带,吉木子巫这才一下瘫倒在地、或不由停下车,疲惫不堪在那里,几乎陷入了昏厥状态……
直到朦胧醒来,吉木子巫发现邈邈夜空中,闪烁的繁星都瞪大疑惑的眼神,在注视着大地,也在注视着她。吉木子巫也难免困惑了:自己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她不由闭上眼睛,双手紧紧捂着脸沉思起来。除了对自己所追求的这番事业无限的热爱外,吉木子巫实在找不出别的理由啊!
不知过了多久,当她放下双手,睁开双眼时,看见一轮明月正从身后的山头上,冉冉升进了浩瀚的星空中。月明星稀。刚才还不停地闪烁着疑惑眼神的那些星星,渐渐隐去甚至已经彻底消失了。银白色的月光洒向大地,如同白昼。四周的山峰更加巍峨,原林更加苍茫,大地更加秀美。
吉木子巫立即起身或启动车子,踏着皎洁的满地月光,迎着冒出的那丝朝霞,毫不犹豫地朝自己的目的地前进……
一
吉木子巫有个不如意的童年。也许,她长大后的倔强个性和对认定目标的不懈追求,说不定就缘于她的不如意童年。
吉木子巫是长女,后面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从她有记忆的时候起,她就跟自己的父母和弟妹们分开了,一直生活在爷爷奶奶的身边。父母都很爱她,可当时迫于家庭经济压力,父母不得不这样做。虽然父亲在乡上工作,每月有一定的工资,可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微薄收入无法供养一家六口,只好狠心地把她丢给爷爷奶奶来抚养。
爷爷奶奶是一对慈祥的传统老人。两位老人一生信奉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子有德便是才的古老规矩,所以,起先并不打算让吉木子巫去读书求学,只想让这个可爱的孙女在自己身边无忧无虑地长大成人。可吉木子巫却天资聪颖,智慧过人,在很多事情上都能无私自通,更有一种求知好学的精神,最终还是说服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如愿进校读书了。但在读书求学的路上,有时还有丢不开的家务农活,因而初中毕业时,吉木子巫还尚未掌握有一位初中生应有的文化知识。
更加不幸的是,父亲恰在这时候过早地辞世了。一家人的顶梁柱突然倒坍,生存瞬间陷入困境,生活更是无情毁灭了吉木子巫想继续求学的美好愿望。像一只正承受风暴的摧残但依然要搏击长空的雏鹰又遭到了雷电的袭击;似一条在面对浊浪的吞噬但依然要遨游大海的幼鲸又遭遇了巨浪的抛岸……
那时候,国家已经取消了顶班的政策,但地方有关部门为了照顾吉木子巫母女们的生活,还是把吉木子巫安排到政府机关的食堂协助后勤工作。吉木子巫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职业,所以拼命工作。此外,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吉木子巫还以聪颖又活泼的天性,积极组织职工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在马颈子区公委内设立“音乐活动室”来相互交流和学习音乐、唱歌、跳舞及其他娱乐活动。这种业余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带给了众人无限的快乐,也让吉木子巫意外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独有禀赋……
在凄楚的童年,爷爷每天讲不完的民间故事,奶奶每夜唱不完的原生态民歌,给了吉木子巫无比的温暖,成为她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慈养着她长大。碰上同龄小伙伴时,为了博得小伙伴们的尊敬,她把从爷爷处听来的故事讲给伙伴们听;孤独一人时,为了消磨寂寞时光、抒发心中情感,她就唱从奶奶处学来的原生态民歌。这些都在她不如意的童年岁月里,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不少的幸福时光。到政府机关食堂协助后勤工作时,吉木子巫就已经掌握有不少精彩的民间故事和太多动听的原生态民歌了。这些民间故事尤其是那原生态民歌,把快乐和幸福也带给了更多的民众。吉木子巫因此更加爱上了本民族的民间故事尤其是原生态民歌。这些原生态民歌,形式多样,曲调多种,风格各异,内容丰富,可以说包罗万象。有苦难的哀诉、有欢乐的表达、有爱情的歌颂、有幸福的憧憬、有不屈的抗争、有人性的启迪、有人生的感悟、有立志的赞美……
到政府机关食堂协助后勤工作期间,吉木子巫遇到了区公委的妇女主任曲莫史乌,虚心向曲莫主任学习,得到了她的鼓励和支持,接着学唱和搜集传统民歌,并且开始学习音乐知识。
吉木子巫在这些原生态民歌上受益匪浅。同时,她还看到了这些原生态民歌对听众的人性、人品、人格甚至人生的重大影响。她意识到这是一份异常珍贵的文化财富。令她惋惜的是这份珍贵的文化财富,多数是散落在偏僻的彝家山寨,全装在髦耋之年的彝族老人们肚里,即将随老人们的去世而要化成一股青烟了。吉木子巫痛彻心扉,决定去抢救那些原生态民歌。她毅然辞职了。
从此,大凉山的莽原和荒野上、高山和峡谷中、古道和村落间,不断出现了一位彝家弱女子的孤单身影。吉木子巫用自己娇小的双脚,开始丈量这块辽阔的土地。她翻山越岭,进村入户;她穿越莽莽林海,渡过滔滔江河……努力寻找每一位会唱原生态民歌的老人,认真搜集每首值得留下来的原生态民歌。在拜访老人,挖掘原生态民歌的漫漫征程上,需要用强大的经济来支撑。不仅自身需要一些必须的开支,更得投其所好,买去大量的烟酒茶去孝敬老人,感动老人来撬开他们封闭已久的歌喉。吉木子巫进城打工了。她要用打工挣得的钱来支撑自己的行动。
吉木子巫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各种艰辛。在进城打工的日子里,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她宁愿去做那些别人不想做的脏累活。在进山搜集原生态民歌时,她情愿自己忍饥挨饿也很大方地把钱用在老人们的身上。尽管如此,吉木子巫还是遭到了太多的冷待、拒绝甚至驱逐,可她依然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她依旧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时光在静静流淌,岁月在慢慢流逝。吉木子巫的同龄伙伴们都已成家育子了,吉木子巫却依旧孑然一身。这成了她母亲的一块心病,也招致了旁人怪异的目光,但吉木子巫依然我行我素。对爱情对婚姻,她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奇异规定:只许她追别人,不准别人追她。她追不到别人不会羞,别人追不到她也不该气。吉木子巫认为这一切都很自然。
跟吉木子巫老师同床而睡是孩子们无比快乐之事
其实,为了心中这份执着的信念,为了完成脑里那个远大的目标,吉木子巫早已无暇顾及爱情和婚姻了。然而,在这之前还相当封闭的大凉山这块神奇土地上,在一些还特别偏僻的古老山寨里,作为彝族女孩子,到了该成家育子的年龄而尚未成家育子的,都被视为怪物。一旦被视为怪物后就无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更无法进入传统老人们的内心世界了。无法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无法进入老人的内心世界,就无法挖掘出那些尘封已久的原生态民歌。所以为了能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当那些肚里装着很多原生态民歌的老人再三追问她的婚姻状况时,一直以撒谎为耻的吉木子巫却不得不谎称自己早已成家育子。这样的撒谎,不仅让吉木子巫当场面红耳赤,在事后露馅时更加难堪不已。可是为了挖掘、收集到她想得到的原生态民歌,吉木子巫已不再乎这样的难堪了。而且,偶然遇上那种婚丧嫁娶的大场合,知道会唱各种原生态民歌,她便蒙混过关进去,费尽心思最终收集到了她想获得的东西。当然也为此遭遇过不少的尴尬。为了走进老人们的心里,掏出他们心中珍藏着的原生态民歌,吉木子巫还学会了喝酒,经常挨老人们围坐火塘边喝“转转酒”,有时不醉也要佯装醉的样子来博得老人们的开心,从而让老人们放开自己的嗓音倒出智慧的结晶。为此吉木子巫还背上了“酒鬼”的骂名……
繁星可点、江河可数、众山可记,但吉木子巫已经数不清记不住独自穿过的原始森林、爬过的崎岖山路、走过的羊肠小道、到过的闭塞村庄、访过的古稀老人……这种单个的行为,她须得更加时刻小心提防森林的野兽、山路的滚石、小道的毒蛇、村庄的恶狗,还要面对众人的冷嘲热讽。可这道道险关重重阻拦能改变吉木子巫对自己梦想的追求么?
吉木子巫靠打工分期买来一辆面包车,便于行走乡下收集原生态民歌。她车里一直装着衣裤、被褥、气垫、野外帐篷以及一箱箱的方便面。即便有车的日子里,很多地方还需靠步行,所以常露宿野外。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在人迹罕至的山野,吉木子巫嚼着干粮充饥,望着繁星入眠,搂着大地沉思。曾一度,她也想更好地发展自己的音乐天赋,走演唱现代歌曲的路子。因此专门进大城市边打工边拜名师学唱技、学弹奏现代乐器。可她发觉外民族的现代音乐与本民族的原生态民歌的演唱有不小的冲突。一旦学会了现代音乐的唱法就必然会丢了自己民族的原生态民歌。吉木子巫沉思了,彝族年轻人走现代音乐道路的趋之若鹜,且已有了不少的成功者,但对本民族原生态民歌的挖掘和传承上就寥寥无几。想到此,吉木子巫放弃了演唱现代歌曲的想法,毅然回山里继续收集、研究、整理、演唱和传承自己的原生态民歌。
一天天长大的吉合拉作同学们
历经二十多年的不停奔波和付出的巨大辛劳,吉木子巫已经收集了近4000首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再经她认真研究后整理、归纳为1300多种的独门别类。这些内涵丰富、曲调多样的原生态民歌,让吉木子巫在需要原生态民歌的酒吧或舞厅上,获得了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各种舞台上施展才华的同时,吉木子巫还不失时机走乡下回山里继续收集。并且,根据她所收集到的这些原生态民歌的内容、特质、价值等,她已经不满足于自己一个人单纯的演唱了,她又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一个更远的目标、一个更高的理想……
二
有幸认识中央民族大学的侯远高教授,是吉木子巫人生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她迈向理想实现梦想的一个重要台阶。
侯远高教授创办有一个“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发展中心组建有一个民间艺术团。经人推荐,吉木子巫以一位原生态民歌手的身份,应骋进入这个“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基金会的艺术团,成了一名原生态民歌手。在基金会的艺术团里,吉木子巫如鱼得水。艺术团经常下乡进村入寨搞慰问演出,吉木子巫用纯正的原生态民歌,一路为大凉山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洒下了爱的真情,播下了爱的种子。她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歌,勾起过无数老人的甜蜜回忆,也激起了不少孩子的美好向往。艺术团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了当地民众的夹道欢迎。
参加国际艺术节表演回来的吉木子巫师生们在路途中休息
一年多后,因为各种原因,基金会的这个艺术团被撤销了。其他演员有的远走高飞,有的改行做了其它职业。吉木子巫却留下来了。“妇女儿童发展中心”在大凉山的美姑、昭觉等县,招收有“爱心班”学生。吉木子巫留下来做了这些“爱心班”学生的一名管理员。
吉木子巫从小就有个梦想:当一名人民教师。除了智慧老人外,她最喜欢打交道的就是那些纯真的孩子。尤其是爱好、收集、研究、整理和演唱原生态民歌以来,她心里又藏有另一个更大的梦想了。
深层次接触了原生态民歌后,吉木子巫才第一次发觉自己民族的原生态民歌,内涵竟如此之丰富,甚至还附有一种无法言语的魔力。虽然这些原生态民歌,在外民族听来曲调都特别单一,要么拖腔长调,要么急促吟咏,但外民族听来如此单一或说单调的曲调里却涵盖无所不包的内容。这些包罗万象的内容,是用诗歌语言在讲述人生的真谛、歌颂美好的事情、鞭挞丑陋的东西……听原生态民歌、欣赏原生态民歌者,其实听和欣赏的都是其内容。那样感人的内容,再配上或忧伤或喜悦或亢奋的曲调,即便这曲调过于单一,可也能感人至深,甚至会改变人的三观。吉木子巫在原生态民歌上意外收获了学识、思维、哲理、修养、为人、处世等这些别人无法一并获得的知识,她就一直梦想把这些珍贵的优秀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正确的三观尚未形成的青少年。
因此,当“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招收的“爱心班”需要管理员时,吉木子巫不计较报酬的多少,也不管条件的好坏,还主动要求去别的管理员不愿去的最偏僻学校。她这样做,其实也抱有自己的一个私心:继续收集原生态民歌,为将来建个本民族原生态民歌博物馆作准备。
到最偏僻的学校当上“爱心班”的管理员后,吉木子巫才进一步了解到这是些什么样的学生。他们都要来自于特殊的家庭:或单亲、或留守、或异离、或贫困……总之,都来源于特殊家庭,有的还须保密其家庭背景。这些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或古怪性格,所以吉木子巫利用从原生态民歌中学到的知识,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开始了情感的投入和心灵的疗养。除了生活管理员这个身份外,吉木子巫还一身扮演了六个角色:姐姐、妈妈、奶奶、哥哥、爸爸、爷爷。
在不如意的童年中,过早的父爱缺失,让吉木子巫明白家人的多种关爱,对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何等的弥足珍贵。长期的彝区生活,再让她耳闻目睹一些外来物品对彝民族的危害带给其子女们的无穷后患。在一次西南民大的阿库乌雾教授来中心讲座《彝人的未来》,谈到外来物品对彝人毒害,阿库教授讲道:“……只能摸到石头过河了……”吉木子巫忍不住哭了。所以,她要做一位宽容的姐姐、一位勤劳的妈妈、一个唠叨的奶奶、一位活泼的哥哥、一位威严的爸爸、一位慈祥的爷爷,要敞开心扉拥抱这些孩子,以心交心,以情换情,以爱呼爱……她把自己在不如意童年时代缺失的爱,全部弥补在了孩子们的身上。像强大的磁场吸来铁屑,“爱心班”的学生瞬间就被吉木子巫牢牢地吸引在了身边。于是,吉木子巫开始从洗脸漱口、吃饭喝汤、穿衣着裙、理铺叠被等基本的行为习惯教起,逐步向更高一层的礼节礼仪教育发展。
吉木子巫深知贪玩、好耍、顽皮是孩子们的天性。可现代的孩子都被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天性,造成叛逆而迷上手机或游戏甚至做出其他一些出格的行为。吉木子巫认为当务之急是正确的引导这些孩子,尤其是来自特殊家庭又缺少关爱的孩子。看到学校周围有不错的草场,吉木子巫常自掏腰包买来羊羔或鹅儿,交给孩子们课余时间去放养。这不仅给孩子们提供了一种乐趣,同时还释放或缓解了孩子们学习上的压力。此外,还能让孩子们学到一些劳动技能。
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益发达,不说是懵懂小孩就是成熟的大人,都逐步丢掉了很多传统技能和不少优秀品质。吉木子巫让孩子们把羊羔牧养大后,要孩子们自己剪羊毛、捻毛线、纺毛袜、织毛帽……有意让孩子们去了解、认识和运用祖先的劳动技能,并学会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吉木子巫还自费买来布匹,交给孩子们相互指导和协助,给自己或给他人剪裁、缝制传统或时尚的衣裙。
吉木子巫山老师间小路上的盼望……
这种课余时间的活动或劳动,孩子们都乐此不疲。这样,开发了孩子们的智力,发挥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结果,连那些平常很腼腆、很拘束的孩子都逐步踊跃加入到这种活动或劳动中。尽管已经如此,但吉木子巫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看,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还需要与伙伴间的零距离接触,来进行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心态。所以她有意识地组织孩子们摔跤,不仅同性别间摔,异性间也要摔。这种肢体上的亲密接触,打开了孩子们心灵上的隔膜,融化了孩子们情感间的冷漠,促使孩子们能更好地相处和融为一体,让孩子们的身心都能得到更全面的正常发展。
对幼小的孩子,尤其对那种有特殊家庭背景的幼小孩子,还必须与之保持长期的亲密关系,随时摸一摸他们的头、或亲一亲他们的脸、或抚一抚他们的背、或搂一搂他们的腰、或抱一抱他们的身……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举动,却能让他们随时随地都陶醉在浓浓的亲情中,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来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吉木子巫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抽出大部分,买来孩子们喜欢吃的零食,让孩子们跟她吃住在一起。后来孩子们都争抢着跟她同床而眠。可她的床最多也只能接纳四个小孩子,她只好让孩子们都轮换着四个一组地跟她睡。此后,孩子们都以能跟吉木子巫老师睡在一个床上为荣耀、为幸福。像吉合拉作等几位更是与她形影不离了。
民歌搜集路上的小插曲
“爱心班”的孩子和其他班的多数学生都在住校。这些住校生的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时间是充裕甚至可以说是闲着的。如果没利用好,不仅白白地浪费掉了,而且因无聊而会让学生滋生出一些不良行为。吉木子巫利用住校生们的周末两天时间,开始暗暗试着想实现她那个一直埋在心底的梦想:教孩子们唱原生态民歌。
彝族的原生态民歌有情歌、有悲歌、有喜歌、有乐歌、有苦歌、有儿歌、有赛歌、有对歌……就连儿歌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诉说哀伤,倾泄苦水的;有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吉木子巫精心挑选出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儿歌来教孩子们,立即获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的精神面貌更是突然间焕然一新了。看到这些,发展中心的理事侯远高教授很高兴,先在美姑县成立了“玛薇少儿艺术团”,从“爱心班”中挑出有艺术细胞的学生曲比乌力、连轧妹妹等学生交给吉木子巫来培养。吉木子巫便细心传授给学生们表演技艺和舞台经验。这个艺术团后来演唱《祖国之子》而名声鹊起。后来,吉木子巫又被派去昭觉县日哈乡中心校成立了“原生态艺术团”;另外她还担任了侯教授的彝族文化传信管的管长,更深层次的来教育艺术团。这些艺术班都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利用周末和其他空时,开始了原生态歌和舞的教学。
吉木子巫跟着苏尼学习苏尼声乐
不管在城里还是乡下,吉木子巫耳闻目睹了幼小的孩子们,为了应试教育,每人都背着一个沉重的书包,终日往返在学校、辅导站和家庭中,给孩子们的身心带来了过度的疲惫,甚至很多的学生除了会应试外,在其他方面就几乎成了个废孩子。虽然,国家现在也加强了对学生素质和体能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但在很多地方的一些学校里还是重在应试教育上。
先后分别在美姑县和昭觉县的“爱心班”里成立了艺术团,当了一名专职的艺术教师后。轮到她的艺术课时,吉木子巫一改当下有些过分古板的教育模式。她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特长,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们在共同的玩乐中,在一种轻松的气氛里,她就把该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有声有色地教给了学生,让学生们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艺术团的学生中,不同的年龄和不同的性格及智力发育上的参差不等,必然会带来学习上的良莠不齐和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学习上的良莠不齐,吉木子巫就有意让小的同学教大的同学。这样做,会激起大同学的自尊,从而更加认真学习;小的同学也因此会努力学习表达的方法和技巧,来避免语言或说表达的不慎而遭大同学的攻击,更是杜绝了大同学教小同学时动辄就施予武力的弊端。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就交给艺术团里培养出来的那位小“德俗”来处理。彝族中德高望重的“德俗”,靠自己日积月累的学识和秉持的公正,义不容辞地处理着身边民众间每天发生的各种纠纷。发现艺术团里有“德俗”的苗子,吉木子巫立即着手培育,在后面默默地把控好后,把艺术团里同学们间的各种纠缠,放心地交给这个幼小的“德俗”去处理。激发起这个小“德俗”为了完成好自己这份职责,抽空用心去学习大“德俗”们是如何处理各种纠纷的积极性,增加了知识和才干。
如此特殊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法,让吉木子巫带出来的艺术团从一开始就与众不同。后来取得那样的巨大成功,更有吉木子巫自己的秘诀。
吉木子巫师生参加“联合国知识课堂”时在天安门前的合影
彝民族是个最讲究“龙理”的民族。“龙理”译成汉语大约该是“气质”。每个彝人都特欣赏和追求“龙理”,也就是气质。几十年的在彝族民间中收集原生态民歌,并从数千首古彝原生态民歌中汲取了彝族文化最精髓的部分后,吉木子巫深切感受到了“龙理”,也就是气质的巨大魅力。只要这人身上有“龙理”,有气质,那即便这人穿戴破烂,且并无出众的相貌,但也会有不凡的魅力。所以在挑选艺术团成员时,吉木子巫不像别的艺术老师那样只关心对方的相貌,她认为只要身上没气质,那纵然再有高大的身躯、挺直的鼻梁、明亮的眼睛,也不会吸引人的。但只要身上有“龙理”,有气质,那即使身材矮小、塌鼻凹眼,也会闪耀出艺术的无穷光芒和人格的巨大魅力。
所以,从一开始,吉木子巫就以气质的眼光去挑选每一位艺术团成员,也是从气质的角度去教育学生,从气质的高度去要求学生的。她告诉她的学生,完美的气质必须配有健全的外形,一个弯腰驼背者不可能有很好的气质。而一个人的完美气质尤其是女孩子们,可以说是在后脖颈那小截上。颈椎及脊梁骨笔直者,必然会有气质;反之,就不会有气质。她因此纠正了不少学生的学习坐姿,也矫正了不少学生变形的颈椎和后背。她还告诉学生,气质需要外形外,更重要的还依赖于内在的修炼,必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想拥有这“五自”,就必须学知识、有文化。没有文化知识,就不会有“五自”的产生,没有“五自”,就不可能有气质之说了。换言之,有了文化知识才会有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立,有了这“五自”才会有气质。有了气质后才会有更为重要的气场。有了气场,未来就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领域和人生空间了。
如此深入浅出的教育,这样形象具体的言说,激起了同学们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对文化知识的强烈渴求。艺术班里有最优秀的学生也有最差生,吉木子巫一再灌输这种气质理念和气场学说后,不仅优生们更想学习,连差生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这些组合在一起的艺术班学生,后来他们都成了各自班上的优秀班干部或骨干学员。尤其像马杰英那样的学生,虽然还稚气未脱,可在吉木子巫的精心带领下,成熟、懂事了,回家后不仅教自己的小妹妹唱歌、跳舞和学习,还主动帮大人们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彭教授在“联合国知识课堂”上的一角
吉木子巫还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又告诉她的学生:人活着千万不能靠哭穷卖傻来获取别人的同情、怜悯,即便遇上了最大的不幸也要积极面对和勇敢进取,要自尊、自立、自强。她很痛心自己的家乡——大凉山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曾经在一些不明真相的外人眼里,是贫穷落后甚至是毒品和艾滋病的代名词;她很气恨那些外地来的网络抖音和快手,为了给自己涨粉丝,竟用前来捐献爱心之名,让她的同胞们配合着他们拍摄各种苦难镜头。遇到这种情况时,吉木子巫除了直接打电话给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外,她更加强了对自己学生的正面教育。鞭策、激励自己的学生,要继承自己民族勤劳、智慧和奋进的传统美德,努力学习外民族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重塑阳光、进取的新一代彝人形象。吉木子巫用如此一般人理解不了、更接受不了的学习模式和要求高度,带领她的艺术班学生遨游在艺术的海洋,攀登在知识的高峰。她理解其他科任老师和家长们的心情,自己也担心艺术班的孩子们因过分偏爱艺术而忽视了文化课程,所以再三教育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她要让艺术班中的优秀生们更加的多才多艺,也要让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差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未来能有一门或多门生存的技能。她像一位高明的园艺师,精心培育好幼苗,以适应未来各种环境的生长。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众不同。自然,刚登台亮相便获得了满堂的喝彩,不管演唱原生态民歌还是表演现代小品,也不管在地方舞台还是在央视大厅。在吉木子巫老师曾经执教过的这些学生们身上,总是洋溢着活泼、可爱、阳光等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让人过目不忘,也让人一眼便认出他们身上的那种独有气质。
2015年8月,吉木子巫带领四位同学,和来自云南、广西、山西、安徽和他们四川等五省的学生,参加国家卫生计生委主办的“联合国知识课堂”在北京的国际青年营举办的活动。受到彭丽媛教授的接见时,彭教授一眼便认出他们是来自大凉山的彝族而驻脚作了亲切的交谈。在此次活动中,孩子们还在红丝带健康大使沈娜的指导下进行声乐练习,并演唱了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受到了沈娜大使的高度赞赏。
2011年美姑县觉洛小学开始教传统音乐,学生之一的吉斯尔呷、吉祖史祖、曲比乌力等几位同学进入凤凰卫视台表演歌唱。
吉木子巫老师和学生们曾经的学习场景
2013年在美姑县大桥中心学校成立的“玛薇少儿艺术团”。这个艺术团经常在各种节日里举办各种活动、表演各种节目,比如在火把节、彝历年、阿依蒙格、选美美德、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五一劳动节、十月国庆节等,在这些活动中的各种表演都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好评和获奖。
彭教授 在“联合国知识课堂”上和吉木子巫所带的同学合影
从2014年下半年(第二学期)起,吉木子巫又回到昭觉县日哈乡中心校专业教授艺术班,同时周末到昭觉县四开乡中学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资助的“爱心班”、昭觉县乌坡小学、竹核小学上艺术课,所教的艺术班在各区域各种活动中得到了好评和获奖。
2018年8月24日,四川省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在眉山市四川省工商学院眉山校区举办。全省共有9000多学生参加比赛。在8月24日进行的小学组声乐比赛中,昭觉县日哈乡中心校的学生们用纯真的歌喉,可爱质朴的表情将全场比赛带入高潮,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后经专业评委一致通过:吉木子巫率领的昭觉日哈乡中心校学生们表演的声乐节目,获阳光下成长·蒙牛杯·四川省第九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声乐类一等奖。
吉木子巫师生们的欢乐时刻
吉木子巫所带过的艺术团在乡、镇、县、州、省各级比赛中都是获得第一名,而且部分同学比如曲比乌力等,还和明星阿鲁阿卓等共同在央视表演。教过的其他不少的学生也分别上过CCTV1、CCTV3、CCTV4、CCTV5、CCTV7、CCTV12、凤凰卫视、广西卫视、山东卫视、四川观察……二十多年来,吉木子巫本人受邀演唱原生态民歌或参加原生态民歌的学术讲座,更多的时候是带领学生参加各种表演比赛,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名声日渐鹊起,不少的记者慕名想来采访她,都被她拒绝了。甚至为了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打扰,吉木子乌干脆关掉手机,与外界中断任何联系,一天只埋头醉心于做自己的收集原生态民歌和给学生们传承原生态民歌及挖掘其他的传统文化之事。
让吉木子巫激动不已的是,2021年7月13日,现在昭觉县万达学校就读的“原生态民歌班”的她八位学生,受邀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文艺演出。平常与她形影不离,几乎可说是由她一手带大的吉合拉作这个年仅十岁的孩子,有了平时她教予的舞台功底后,落落大方地领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获得了全国观众的高度赞赏。吉木子巫在电视机前泪流满面。事后,吉合拉作在人民大会堂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吉木子巫更是彻夜难眠,吉合拉作从北京回来,第一时间来给吉木子巫老师分享见到习近平爷爷的幸福时光。那一刻,吉木子巫又不由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她知道自己几十年来的辛劳没白费,她明白自己摸索出来的教学方法有了成效。
吉合拉作等八位同学受邀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会上在中央电视台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三
催耕的布谷声声即将唱响山岭,金沙江流域上早已开满了火红的攀枝花。在这个绚丽的春天,吉木子巫驾驶着她的面包车,车里依然装着衣裤、被褥、气垫、野外帐篷以及一箱箱的方便面,向攀枝花的彝区和汉地出发了。
吉木子巫早已走完了大凉山十七个县的山山水、村村落落,收集了该收集的本民族原生态民歌及不少的汉族歌谣,还详细记下了彝族最古老的记谱法。她用收集来的这些古彝原生态民歌,增加自己知识,再去浇灌很多幼小的心田,使这些心田开出一朵朵灿烂的花朵,结出一颗颗硕大的果实。她不仅会弹奏彝族的多种古老乐器,且还能制作这些古老乐器,并把这些古老乐器的弹奏和制作方法传受了她的学生。她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学生,其中有很多优秀学生,比如曲比乌力、吉沙尔呷、吉竹石作、沙马拖千……眼下依然在培养一班又一班的学生,其中有不少特别聪明的孩子,比如吉合拉作、黑惹日者、罗比石沙、俄木伍作……所有她教过的学生都跟她成了心灵上的朋友,有苦来向她倾诉,有乐来同她分享。至今,她教过的学生虽然有的早已进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或步入了社会,可这些学生一旦在生活中遇上一些无法言说的苦恼之事时,总是爱打来电话向她诉说或求助。碰到恰好在山里收集原生态民歌或忙于其他一些抽不出身的事时,吉木子巫就把求助的学生们约在周末,一次就几位或十多位地接待他们。分别倾听这些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苦恼后,用这么多年来收集原生态民歌所感悟和总结出来的优秀文化和切实可行的经验进行疏通、说服和教育。最终都让这些哭着而来的学生,笑着回去。
吉木子巫对钟爱事业的这份追求,很幸运地得到不少领导的支持和关心,像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分管教育的吉色方森县长,教育局局长勒勒曲尔等,所以才让吉木子巫从乡中心学校到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再到如今的“一村一幼”老师,不断调整适合发挥她特长的平台和环境。吉木子巫在不断地追求中,取得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公认,如今成了“彝族原生态民歌传唱艺术”传承人,入选了《中国传承人大典》和《中国传承人人才库》等。
为了回报社会,现在吉木子巫不管到哪里工作,都会抽空组织进城来照看孙子孙女们读书的山里寂寞大爷大妈们唱歌跳舞,让大爷大妈们在陌生之地,也不会感到寂寞和孤独,让山里来的大爷大妈们在异地他乡也能过上充实而幸福的晚年。吉木子巫还想把从原生态民歌中获得的那种情那份爱,施惠到更大的领域和更多的民众身上,为此,她还要不停地四处收集原生态民歌。当然,这更是为了实现未来要建个彝族原生态民歌博物馆的梦想。
多年在收集原生态民歌的路上,在深山密林中因饥饿而采食野果的经历,再加小时候爷爷奶奶教会她的酿酒技术,吉木子巫还研制出了数种野果养生酒。此外,对彝地火草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吉木子巫又看到了火草的另一个更大实用价值。
每一次的上山收集原生态民歌,吉木子巫都有不小的收获,除了她专注的原生态民歌外,还有其他常被现代化人忽略却在现实生活中很珍贵的各种文化,包括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等。吉木子巫都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来获得她想得到的东西。此次的攀枝花彝区汉地之行也是如此。
在格萨拉生态旅游区的万亩盘松中,在迷蒙的“神仙骞马场”旁,在温馨的渔门小镇边,在蔚蓝的二滩电站观景台上,在古朴的和爱红彝古村落里……都留下了吉木子巫的深深足印和沉沉思考。这种深深足印和沉沉思考,会充实和丰富她心中的那个愿望,从而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人生……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作者简介:杨林文,彝族,作家。60后,四川省攀枝花盐边人。鲁迅文学院27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班学员。出版过《大老婆·小老婆》等长篇小说;发表过众多中短篇小说及散文、随笔、报告文学……散文数次获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