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沃顿商学院录取通知的那一刻
晚上看见手机上有一个0000开头的电话打来,当时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接起电话,先是核实姓名资料,接着就是”Congratulation……Wharton……”,然后我开始尖叫,蹦跳,电话那头的admission officer也配合着我欢呼。我想我现在有一点过分激动了,WHART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一个让我一度认为只会出现在梦里的名字一下子向我张开了双臂,想起了两年前,一个彝族年的前夜,刚拿着GMAT 750的我在海淀南路的大街上疯狂歌唱,呵呵,可惜现在山东乡下没有灯光,否则我也想跑到旷野里狂喊,只是现在比那时更兴奋,甚至比拿到安永录用通知时还兴奋。
高中时代看到的一本讲述的书在我心里洒下了MBA的种子,而读大学时候的听过的一系列讲座,见到的一些牛人使这颗种子在我心里真正开始生根发芽。作为西南山区巴掌大的小城来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闯入京城,在一所知名的财经院校念书,毫无疑问是很令人兴奋的。不过我很快就发现了这个火柴盒大小的学校诸多不完美之处,他在紫禁城的名气,似乎远不如它那响亮的名头给他在外地带来的名气大。于是乎,学习上开始懈怠,最终在毕业的时候拿到了一个尴尬的成绩:七十几分的学分绩点在45人的班正好列在第23位。但不管怎么样,一来身在京城,二来怎么说这个学校在财经界还颇有些名望以及一些有名望的校友,潜移默化的受了些影响,也很想像他们一样有所作为。而一位在microsoft大中华区做高层的师姐高度肯定了我“先在大外企干,再去念MBA”的想法(不过不知道人家还记不记得我),进一步使我坚定了信念。于是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拒绝了来自某中央部办委的邀请,去了Big Four. 托学校的福,托专业的福,那年Big Five中的每一个都在我们班发了offer(包括风雨飘摇中的安达信)。
那个年代Big Four是少数大批量招收大学毕业生的著名外企(所谓大批量,我们那一届Ernst&Young也只不过招收了一百二三十人,与现在动辄就四五百的规模无法相提并论),所以无论我愿不愿意,如果我想要告诉那些顶级business school“虽然我不是big name school毕业的,但至少我的公司够big”,Big Four几乎是我唯一的选择。以后的时光,基本上就像网上很多描述四大生活的帖子一样,很学东西也很煎熬(不知道现在小朋友太多会不会学习的机会就少了),跌跌撞撞到了GMAT成绩出来以后,750的高分应该说使我往理想大大接近了一步,我想静下心来好好做申请,于是就向老板提出换到相对稳定的tax,理由是身体不好,不想多出差。E&Y的tax一直以来都很缺人,当然audit也一样缺,所以关键在于audit肯不肯放人,还好,我的老板非常nice. 坦白来讲在E&Y做审计虽然辛苦(我虽是金融出身,却不幸发配到了最累的工业组),但一来学东西快,二来我觉得周围的大部分人都挺好的,所以大部分的时候我都感觉不错。至于换部门以后,虽然只在tax干了半年,可感觉真的更好,换部门虽然有些challenging,但是好在周围有一群helpful的同事,特别是在这里会有比较多的senior manager exposure甚至partner exposure,我当时甚至想推迟申请,多在tax干两年。
不过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零五年七月受人之邀,到鲁西加入了一家冶炼厂做财务主管。从繁华都市到乡下,从外企到民营企业,从做professional service看别人做的帐到自己操刀做帐,一切都变了,不过去读MBA的信念却从来没有动摇过。由于我平时睡觉的时间也常被加班挤兑,加上身在外地多有不便,只好委托一位高人帮我指点essay小论文,特别是选校的过程承蒙他的关照。我虽说高三念的是理科,可物理高考却没有及格,事实上我一直认为如果念文科的话会有更好的学校录取我。文科精神,再加上一点浪漫主义,导致我最初选取的学校都有又大又美的校园,良好的气候:Cornell、UCLA、University of Virginia、Stanford等等。但最终这位高人把我的“dream school”一一推翻,只在我的一再强烈要求之下保留了Stanford,依据他的高见,我应该申请的是金融方向的牛校,于是就有了Columbia、Wharton、NYU和Chicago,而这四所学校,事实上起初没有一所进入过我的眼帘,只是在后来的接触中,逐渐对他们产生了感情,开始准备他们要求必写的那些小作文。
Columbia有early decision,又是高人强力推荐的学校,自然被放在了极为重要的第一个申请的学校,而我之后申请的别的学校,在why MBA、Why now等泛泛的题目上,都是套用的哥伦比亚的模版。材料经过审阅后Columbia给了我面试的机会,哥大全是校友面试,跟他们约时间他们都忙得不能回复email,好不容易约到了一位身在上海作marketing的姐姐。其实我觉得她人还不错啦,但是我确实准备得不是很充分。大概是女性的耐心细致吧,面试时她问的很多问题都是根据我的某一回答刨根问底的further query,有时候来不及反应,有点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样,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Columbia是一个思辨的、逻辑性很强比较aggressive的学校。特别是她提醒我应该强调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中国95%的申请人都来自大城市,我生长在老少边穷地区,少数族裔,如今工作又在乡下,实在是很与众不同,而老美是最讨厌千篇一律的,我可以在我的essay和interview里让老美用别样的视角看待中国。毫无疑问她的建议对我大有帮助。
Wharton是第二个学校,它有一个小作文的题目是让我写一下自己经历过的失败、从中接受的教训。这篇essay费了我好多功夫,和高人一起琢磨了好久,到后来我都有点疲了,特别是被Columbia拒了以后,心里down到了极点,觉得如果Magic 7都不要我了,那Super Magic 3就更不会要我了。我写的草稿总是被高人全盘否定,他总是觉得我写的题材太大,内容结构都很复杂,很难把握好,像人民日报的社论。在经过他的一番折磨后(当然,他也认为我在折磨他),我一气之下在半小时内写下了一篇自认为很幼稚的文章:刚读小学时爸爸给我买了个难看的书包,我要求更换,他说如果能考进前三名就给我换,我答应了。结果我总是考在三甲之外,经历了一个个的failure。但是我一直在进步,直到三年级时考了第一,总算成功更换了书包。我从中学到的东西就是不能盲目答应别人开出的条件,在承诺之前要先衡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就是这样一篇很真实、无虚构并且很简单的文章,赢得了高人的高度赞许,说比我之前写的东西加起来还好,呵呵。其实我没有看过先辈们写的essay,所以也无法分辨啥叫好,啥叫不好,总之请医医做主,他既然这么说了,那我也就upload了这一篇。现在看来,这篇简易文章还是给我挣了分的!Wharton的面试官不是校友而是录取委员会主席,真是一个nice people,问的问题也都是常见的、容易准备的,整个过程用波澜不惊来形容。不过鉴于Columbia的失败,我不敢过于乐观。没想到,呵呵呵呵……
Stanford的申请材料上交已久,估计希望不大,当然,有了Wharton在手上,我的心里已经完全没了忐忑。NYU刚交没多久,怎么着还不知道呢。Chicago我原本准备的是第二轮,现在既然Wharton有了结果,我自然也就不去想了,呵呵,省了两百美刀的申请费。在收到Wharton offer之前的几个钟头参加了芝加哥大学的圣诞招待,几位芝大校友先大肆吹嘘了一通芝大如何强悍,可最后又补了一句:如果你们能去三巨头HBS、Stan、Wharton,那就放弃芝大吧。呵呵,现在想起来,极大的满足了一把虚荣心……
现在,还是很兴奋,想着常春藤的光辉偷偷乐,不过是时候安静下来了,好好在乡下干满这半年,留下一段美好回忆,办贷款、办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