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者——张纯德教授
张纯德,男,彝族,彝名德勒阿南,1941年生于昆明市禄劝彝族毕摩世家,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现任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云南省民族学会学术咨询委员,云南民族大学西部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多年来执着地从事彝族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彝文古籍的收集、整理、抢救、保护方面工作并卓有成效。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彝学研究文集》、《云南彝族氏族谱牒译注》、《彝族古代毕摩绘画》、《彝学探微》、《彝族原始宗教研究》等多部专著、编著、合著,加内刊共计200多万字,合作出版民族文化专题片5部,并致力于教书育人和毕摩文化的传承,在昆明举办过三次彝族毕摩文化展,1994年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2001年获伍达观(美籍华人)杰出教师奖,2001年退休后仍退而不休,受聘于省内外大学讲学、或学术交流、或深入彝区考察,往返奔波于滇川黔,张纯德教授是一个孜孜不倦,踏实勤奋的学者、他对彝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作为学者,在彝文研究方面,第一个提出“彝文笔画起源于树枝”独特的观点,即“彝族先民出于生活、宗教祭祀的需要,就地取材,先用树枝作记事符号,然后模拟树枝形状作为基本笔画,从而创造彝文”他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自成一家之言,他的文章《树枝文字—彝文起源新探》在《思想战线》1991第4期上发表后,被同行们认可和多家引用,同时被《新华文摘》1991年10期摘要。
在彝族历史研究方面,第一个系统研究彝族谱系。1999年出版《云南彝族氏族谱牒译注》,翻译整理了滇东北、滇南、滇西76个彝族家谱,并结合彝族祭祖大典礼仪及若干地名进行考释。
在研究彝族艺术方面,第一个系统整理介绍彝族毕摩绘画的书。2003年整理出版了《彝族古代毕绘画》,填补了彝族绘画艺术的空白,反响很大,有关书评载《世界宗教研究》2004.2期),《民族研究》2003.4期,另省内多家学报、贵州、四川报纸都有相关介绍,该书是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古籍的一朵奇葩,很受欢迎,已流传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彝族文化研究上,第一个提出彝族鸟文化。过去人们只知道彝族的龙虎图腾,少有人知道鸟图腾,他的《论彝族鸟文化》在2000年第三届国际彝学研讨会上交流,(载同年6月10日的《云南彝学研究》第一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共鸣。他从彝族与鸟的九个方面的进行论证,并与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若干青铜鸟比较,认为四川三星堆鸟“飞”到了滇池,比喻其相互关系。
作为毕摩世家,虽近代已断层,他家曾传承有毕摩经籍和毕摩帽,50年代初才被烧毁的,为了更好地传承彝族毕摩文化,他“另起炉灶”,八十年代以来,不辞辛苦,不畏艰辛,爬山涉水,收集毕摩经籍、法器、毕摩服饰等一批彝族民间信仰的实物,被媒体喻为“家族民族博物馆”。同时把收集、整理,研究礼俗和考察结合起来,并拜访若干有造诣的毕摩,拍摄和录下丰富的各种礼仪录像资料(已出版5部)还有抢救了几百小时的录像、录音资料。由于他执着,痴迷于毕摩文化,被同事喻为新时代的“新毕摩”。2008年他所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彝族原始宗教研究”正式出版,现又即将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特殊项目“西南边疆历史与现状”中《彝文史料中的西南边疆历史研究》新项目的负责人。
作为教授,擅长于彝汉文化的对比研究,在所任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中率先开展电化教学,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歌善舞、吹、拉、弹、唱、跳,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把彝族文化教“活”了,厚积薄发,既有理论深度,又能深入浅出,信息量大,寓教于乐,又平易近人,助人为乐,爱岗敬业,认真踏实,深受学生欢迎,先后评过优秀教师、杰出教师、优秀班主任、获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宗旨,以传承彝族毕摩文化为己任,一直乐此不疲。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