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比兴义:“彝族是一个写实与抒情的民族”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曲比兴义近照
曲比兴义的专著以及参与编写的著作
2014年新春佳节,小凉山马边彝族自治县洋溢在一片喜庆欢乐的气氛中,位于城区步行街的六喜凉山彝文化工作室也迎来众多前来购买和欣赏彝族刺绣的客人。作为工作室的创立者,马边彝文化研究者曲比兴义在2003年下半年打造的这个以展示彝族民间剌绣、十字绣、蜀绣等手工艺品的民间文化展馆,只是他弘扬彝族文化梦想中的一个。
曲比兴义近照
曲比兴义的专著以及参与编写的著作
2014年新春佳节,小凉山马边彝族自治县洋溢在一片喜庆欢乐的气氛中,位于城区步行街的六喜凉山彝文化工作室也迎来众多前来购买和欣赏彝族刺绣的客人。作为工作室的创立者,马边彝文化研究者曲比兴义在2003年下半年打造的这个以展示彝族民间剌绣、十字绣、蜀绣等手工艺品的民间文化展馆,只是他弘扬彝族文化梦想中的一个。
2013年,曲比兴义一口气出版了自己的4本著作:小说《梦断阿惹妞》、诗歌集《致远方》、神话史诗白话文译本《勒俄特依》、彝族毕摩编扎草偶图《神奇热布图》。这4种在体裁上截然不同的文本,主题却集体指向彝文化。“生活在这个民族是一件幸运的事,而我为彝文化所作出的努力,则是我一生中最骄傲和倍感幸福的事情。”感谢生活,感激工作,作为一个情牵故土、怀抱感恩之心的彝文化工作者,曲比兴义与自己的民族血脉相连,变得越来越紧密。
田野调查从“草根”到“非遗明珠”
“2003年进入马边文化馆之前,我一直在乡镇教书,当老师整整20年。”现为马边文化馆副馆长的曲比兴义人生履历异常简单,在大山里教书,天生忧郁的他对彝族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切感。“对彝族文化的直接体验最先从毕摩文化开始,那时,在受到新的教育理念之后,天真地认为毕摩文化就是一种迷信。”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意为“有知识的长者”。“毕摩”指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人,学界大多称他们为祭司。从形式上看,毕摩传播文化主要通过仪式,而这种仪式通常主要表现为与鬼怪神灵沟通。然而,就毕摩文化丰富的内涵来看,却包罗万象,涵盖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新旧文化的冲撞在我内心中产生过迷茫,难道老祖先留下的东西是迷信?通过一步步向自己的文化靠拢,我发现了彝文化的丰富内涵。”因为身在乡村,曲比兴义有了更多的时间参与乡民们组织的各类毕摩文化和祭祀活动。“用草扎的‘热布’、泥塑‘扎布’、扦插图谱‘古瓦’,它们结合着一定的程式与仪式,展现着彝族的宗教祭祀、图腾崇拜、道德习俗、丧葬礼制和部族源流。”原始的毕摩礼仪,暗藏着彝族古老文化的枝枝蔓蔓,这让曲比兴义弘扬彝文化的梦想一发不可收拾。
2003年,进入县文化馆的曲比兴义有了更充足的时间到田野收集民间文化的“遗珠”。在曲比兴义的努力之下,2004年以来,马边申报县、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工作成效显著:“彝族年习俗”、“阿依美格习俗”、“毕摩经诵”、“阿惹妞妞情歌”4项“非遗”上榜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入选市级和县级“非遗”保护名录的分别是11个和13个。
2010年,马边举办的首届中国马边热布(草偶)文化展览和热布(草偶)文化研讨会上,不乏业内人士对彝文化的偏爱和肯定。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院长、教授、诗人罗庆春说,“热布”和“扎布”是彝族远古文明的活态记忆,是彝族人造型艺术的发展,是彝族人灵魂救赎的替身,是彝族人生命骨力的抽象,是彝族人与自然界精神交流的媒介,是彝族人历史叙事的手段和途径,包含了宇宙观、生命观、生育观、性爱观、生死观等。
抒情诗意 让民族史诗和神话广为传扬
“阿惹,阿惹妞/你粉嫩的脖子像山羊的颈项一样的长/阿惹妞牛哩/你迷人的腰肢像黄蜂的腰肢一样的细/阿惹妞牛哩/你细润的肌肤像丝绸的布匹一样的滑/阿惹妞牛哩/你的美貌赛过了山花/站在山顶光彩照山脚/走过坝子美貌映山岗/坐在堂下美丽到堂上/美女中最漂亮的美女/三天三夜望着阿惹妞眼睛可以不眨一下/三年三月看着阿惹妞瞌睡可以不睡一下……”如果说毕摩文化是彝文化中写实的章节,那么“阿惹妞”情诗所传递的,则是彝文化中最抒情的篇章。
阿惹妞中的“阿惹”是表姐和表妹的统称,“阿惹妞”特指“最小的表妹”或“幺表妹”。在大小凉山彝区,“阿惹妞”寓意天真与纯洁,因此,民间流传一种“阿惹妞”体裁的情歌,传唱上千年而经久不衰。流传到现在的《阿惹妞》,传唱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达表哥对阿惹妞美貌的仰慕,对阿惹妞生活的描述,对阿惹妞思念之情的表白,对自由婚姻的向往等,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感人至深。二是对阿惹妞美艳的赞美,对阿惹妞的想象与渴求,语言大胆,艺术手法上多用赋比兴、夸张等。曲比兴义告诉记者,目前他收集到的阿惹妞情歌共有50多首,而他精心写作的小说《梦断阿惹妞》正是将这50多首情歌进行了巧妙的“植入”。
“这是一本原生态的情恋小说,小说上部分以情诗为线索,用传统叙述模式和文本讲述了一对年轻人相亲相爱最后分开的悲剧故事。下部分则以第一人称‘我’为开端,串起了‘我’寻找爱情的几个故事,是一出爱情现代版。”曲比兴义认为,“阿惹妞”题材一直以情歌为主,现代已经发展出歌舞剧等类型,而他出版的小说版本“阿惹妞”在形式上有了新突破,不仅贯穿了传统情歌、彝族成人仪式、婚嫁习俗,更有毕摩祭祖等文化因子融入其中,是一本小凉山彝族文化的“综合体”。
而缘起于民族神话的《勒俄特依》,则是彝族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史诗。史诗从“公史”、“母史”、“子史”三个部分,解析了彝族人眼中的人类起源。“以前的版本是诗对诗的翻译,而白话文翻译还是首本,更加强化了现代人对彝族史诗的理解。”曲比兴义期望通过更加直白的翻译,让人们对彝文化的内核有更直观的印象。
扎根本土 弘扬小凉山文化
“彝族是一个写实与抒情的民族,从讴歌花朵、羊羔到土地,从赞美女性到孩子和老人,体现了小凉山文化的自然与纯净之美。”在曲比兴义的唯一一本诗集《致远方》中,身肩彝文化传承和弘扬等重任的他展露出诗人的才华,使他的身份和社会角色有了更多的重叠和拓展。
2013年,马边第一届德古文化研讨会和德古成立大会召开,规范了彝族婚姻本金、葬礼礼节、自杀他杀案件的赔偿标准。长期以来,马边彝族婚礼中的礼金收受数额过高现象一直让曲比兴义揪心。面对居高不下的婚礼礼金,如何才能彻底卸下乡民们婚嫁中的重负,这不仅将改变长期束缚彝人生活的习俗,同时将大大造福彝家的发展和未来。在第一届德古文化研讨会和德古成立大会召开之前的一年,曲比兴义一直游走在自己熟悉的乡民们中间,听现状,谈想法,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一定要将高高在上的彝族婚礼礼金降下来。在建设乡高石头村,规范礼金的试点工作“一锤定音”:经过380人的投票,全票通过了全县彝族村的礼金规范工作。以前每户8万元的礼金直接下降到2.5万元,为每户节约5万余元。2013年,该规范措施为马边彝族结婚户节约结婚礼金估计超过3000万元。在曲比兴义看来,为乡亲们做事,甚至比他从事彝文化研究更具意义,“这是我一生中做的最精彩的事情,我从哪里来,就要回报哪里。”
“我们目前正在编撰一本幼儿看图识彝文学彝语的书籍,现在基本完成了图片的搜集工作,估计很快就能成型;修订完成《彝族习惯和习惯法》,并印成书在马边进行推广和使用,以此促进马边的社会稳定,彝人进步,彝区文明;举办德古培训会,将德古参与处理的成功事件进行推广,失误的进行批评和改正,对不秉公办事的进行通报,对无私奉献的进行表扬,健全机制;将毕摩的选拔和规范机制建立起来,并组织召开毕摩文化研讨会,将毕摩散乱的状态进一步规范起来,让彝族民间的毕摩文化走向人类文明的舞台。”新年新规划,曲比兴义为彝文化编织的幸福梦想正在继续和演绎。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刘伯承和政治委员
- 2 大凉山飞出的彝族兵
- 3 彝族姑娘:姚林辉
- 4 上海大剧院为彝族金嗓子杨学进首开...
- 5 营造
- 6 忆李力
- 7 “月琴之王”阿署竹林的艺术人生
- 8 难忘阿细跤王龙文才
- 9 某色尼古――大凉山彝族口弦名匠
- 10 万选蓉:做聋儿永远的“漂亮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