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火补舍日——七旬“活字典”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作者:陈修甫 吴梦琳 发布时间:2014-02-25 原出处:四川日报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2014年2月17日,记者在普格县见到火补舍日时,他正忙着牵头组织规范全县过彝族年的具体时间。7C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从普格县政协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后,火补舍日便投身研究和发扬普格县红色文化和彝族传统文化,足迹遍布普格大小彝寨,经过十多年的钻研,他成为普格历史文化故事的“活字典”。
 
重走红军长征路
 
  “普格是一块被火把烧红的土地,也是一个遍染红色文化的彝族聚居地,作为普格人,应该牢记并传承红军的光荣传统。”火补舍日说。
 
  刚退休,火补舍日便开始了重走长征路的计划。背上挎包、拎着水壶,走遍了县境内红军走过的路。沿途,他从老人们口中详细了解到了红军过普格时的点滴小事。
 
  采集到素材后,火补舍日结合县志和其他历史典籍,整理出了当年红军经过普格县的珍贵史料,包括红军在红军树旁砸“黑卡”救苦难群众,在红军石下与彝头人尔欧阿呵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细节,先后发表在县内的《螺髻山》、《普格彝学》等刊物,成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的精典范文。
 
  2012年,火补舍日自费在普格县重点保护文物——采洛洛博村的红军石下修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0来岁的人还乐呵呵地与工人一起抡二锤建基地,他的精神感染了我们,我们也一起帮忙搬石头。”村民说。
 
创新彝学研究
 
  火补舍日有很多头衔:凉山彝学会理事、凉山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凉山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普格彝学会会长、普格火文化研究会会长。
 
  这些头衔,离不开他对彝族文化研究和创新的热情。1996年,火补舍日创建普格彝学会;1999年,他领头成立普格火文化研究会,也点燃了普格县彝族文化研究的“一把火”,会员越来越多,对彝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普遍和深入,在多次研讨会上,火补舍日都提出两个字——创新。
 
  在火补舍日看来,文化应该是活的,要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必须与现今的社会发展和生活方式相协调。
 
  如今,每逢彝家传统节日,在普格可以看到样式多样的彝族服饰,这样的创新来自于火补舍日早年提出的新彝族服饰应该“传统与现代结合、都市与乡村结合、厚重与轻便结合”。“在传统节日盛装的基础上,衍生出舞台装、迎宾服、日常便装等各类服饰,摆脱传统服饰厚、重、热的束缚,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火补舍日说。
 
  如今,每逢彝家传统节日,在普格可以看到样式多样的彝族服饰,这样的创新来自于火补舍日早年提出的新彝族服饰应该“传统与现代结合、都市与乡村结合、厚重与轻便结合”。“在传统节日盛装的基础上,衍生出舞台装、迎宾服、日常便装等各类服饰,摆脱传统服饰厚、重、热的束缚,更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火补舍日说。
 
推广民俗文化旅游
 
  普格是传统彝族聚居区,也是彝族火把节的发祥地,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火补舍日退休以后,为助推全县民俗文化旅游注入了大量精力。
 
  他多次进螺髻山走访,如今,这个国家4A级风景区一大半的景点名称,都由火补舍日走访而来。“搞旅游开发,景点是‘眼睛’,文化才是‘灵魂’。”火补舍日对普格旅游开发有独到的见解,“把本地的特色民俗文化融入旅游,普格的旅游开发才更具灵性,才更有吸引力。”
 
  从2010年起,普格成功举办了四届彝历年庆典。“大凉山上品彝风,螺髻山下过彝年”成为普格县推广古朴彝族文化旅游一张叫得响的名片。
 
  现在,火补舍日正在为“火把节”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忙碌。“凉山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已经牵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送了相关文书和详细资料。”火补舍日说,如果申遗成功,“火把节”将由国家级上升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为普格旅游开发带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