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彝医张之道的“神农”人生

作者:束河 方舟 发布时间:2010-12-25 原出处:云信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中医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其中,彝族医药更是当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神秘的楚雄彝医长年生活在深山,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本土彝医张之道。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 少年:“不为良相,即为良医”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记者见到张老时,76岁的他正在指导几名少数民族学员制作中草药标本,很难看出,老人每天的工作除潜心研究彝族医学外,还要传带这些对民族医学感兴趣的年轻人。“我虽然之前学过护理专业,但我对中草药一窍不通,来到这里半年以来,张老师教我们上山采标本,制作标本和开处方,很认真、很耐心、很仔细。”专门从迪庆过来拜师的藏族学员卓玛说道。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年过七旬的张之道,生于彝汉结合的家庭。父亲是大姚县的儒生和著名的进步人士,张之道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四书》、《五经》,父亲对张之道灌输最多的思想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49年,15岁的张之道在地下党组织的引导下加入“民青”组织,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54年入党,在禄丰县委秘书科工作。就在踌躇满志的他正欲在事业上大展鸿图时,灾难降临了,1958年他被错划为了“右派”。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一个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一夜之间变成了“右派分子”,他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今后的出路在哪里?张之道苦苦思索着……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被遣送到禄丰县小窝村监督劳动的张之道,那时才24岁。在劳动改造期间,他看到小窝村缺医少药,山区农民群众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想起了儿时父亲“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教诲,萌生了学医的想法。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B 修行:40年师从60余人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然而,对一个头戴“右派”帽子、被监督劳动的人来说,到正规学校或正规医院去学习中医或西医,那是不可能的。在艰苦的劳动之余,张之道选择了向民间医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方法,艰难地走上了自学的道路。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时,在小窝村及附近的村寨,凡是认识药物的或懂得一些简单治疗方法的人,都是他登门拜访的老师。从制作药物标本、识别药性到采集加工方法,他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了搞清一味药与另一味药主治功效的区别,他曾连夜跑山路去请教老师;为了验证药物有毒还是无毒,他要亲口尝尝;为了采集药物,他常常攀上岩崖,也曾失足跌得晕死过去,险些葬身山壑,但他无怨无悔。他还节衣缩食买回了《本草纲目》、《伤寒论语译》、《神农本草经》、《内经知要》、《药性赋》、《医学三字经》、《滇南本草》等大量医学书籍,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迈进。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天劳动收工时,别人回家,他上山识药;别人休息聊天,他走村串户为当地群众看病送药。他的真诚,感动了当地的干部群众,也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他们为他学医创造了力所能及的条件。四十余年里,张之道先后拜访过彝、苗、壮、瑶、白、傣等民族医师60余人,虚心求教。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66年禄丰县干海资成立了大队合作医疗站,张之道带领着13名“赤脚医生”自采、自制药物为当地群众看病,并向群众传授民族药的简单用法及采集加工方法。那时大队合作医疗站能自制丸药、散剂、针剂、冲剂、片剂等各种药物品种,张之道在干海资出了名。楚雄州组织全州农村合作医疗站参观张之道中草药野生变家种、以及民族药自采、自种、自制、自用方法。省、州、县政府都对他进行了表彰。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78年,张之道得到平反昭雪,恢复了党籍,先后出任楚雄州药检所所长、楚雄州中医院民族医药研究科主任。据州中医院院志记载:从1985年到1987年底,民族医药研究科医药人员共4人,诊治病人12586人次,上山自采药物400多公斤、65个品种,制作蜡叶标本125种250份,自制民族药黄龙散、金黄散、润肤膏、复方重楼酊、雪花散等11个品种,开展了用民族药物治疗肺癌等病种的科研临床观察。治疗风湿痹痛、类风湿关节炎、顽固性湿疹等疗效显著,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在民族药用药规律方面摸索出了新的治疗途径。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 成就:小药粉的大作用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上世纪60年代,张之道在禄丰县干海资当“赤脚医生”时,60多岁的彝医张树林在禄丰县仁兴乡用彝药治病已远近闻名。张之道主动拜张树林为师,张树林也悉心传教。一次他们在酷热中上山采药,张之道突然腹痛如刀绞,汗珠如注,疼痛得在地上呼叫不止。这时张树林从身背的布包中拿出一小块红木树根样的药物,用刀刮下少许木屑,又打开一个小瓶倒出一点药粉,用冷水调配后给张之道服下。大约5分钟后,张之道腹痛就缓解了,再过一会儿竟疼痛全无。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瓶子里装的药粉彝医叫“米么慌”,意为治疗心慌胸闷的药。从1961年到现在,张之道以“米么慌”为主药,加入松树寄生、鸡血藤等地道彝药,治疗了500多例心脏病患者。在此期间,张之道也患上了冠心病、阻塞性肺气肿和心脏右束支传导阻滞等疾病,他就是用这个配方治好了自己的冠心病。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配方的药物全部来自纯天然的野生彝药,改进配方又都是以听取民间老彝医意见为主,故当制成胶囊和进行新药审批时,张之道就把它定名为“彝心康胶囊”,意为用彝族药治疗冠心病能使之康复。如今,在医疗市场上,彝心康以其独特的配方、显著的疗效赢得了众多冠心病患者的交口称赞,成为云南省彝药治疗冠心病的品牌之一。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 观念:彝药有特色、有优势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之道认为:彝族药有别于汉药,彝族信仰、彝族感情、彝族习惯都是彝医和彝药赖以生存的条件和基础。40多年来,为了扩大视野,吸取各少数民族的用药经验,使彝药造福于彝州各族人民,张之道曾二次翻越乌蒙山、三次跋涉哀牢山,滇西的爱尼山、白竹山、昙华山、五台山、百草岭,滇中的大青山,滇东北的龙山等彝族地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所走过的崎岖山路达6万多里;云南省各州市现在保存的600多种民族药标本,记载了他为发掘、采集、整理彝族医药奋斗不止的坎坷历程。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云南,无论什么药,只要张之道拔起来看一看,或放在口中尝一尝,就能识别出它的科属、形态、性味、功效、主治范围、有毒或无毒。多年来张之道不仅精研医药书籍,还借鉴从老彝医那里学到的经验,在实际当中不断创新,使彝药有所发展。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很多彝药与中药是异名同物。楚雄州禄丰县境内有一种彝药名叫“石刀”,属茜草科红大戟属植物,中医文献记载:有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主治水肿腹胀、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疾病,性味平淡,有小毒,并注明内服在5克以内。张之道在彝区拜访彝族老人梓谷显时得知:此药呈赤色,煎液后为血红色,有健脾生血、气血双补的作用,而且可以大剂量使用,无毒副作用,彝医用于治疗劳伤、贫血、营养不良、四肢无力等。张之道在实践中验证发现,此药果然有此作用,而且疗效显著。彝药“处徐”属蔷薇科悬勾子属植物黄果悬勾子。中医文献记载:清湿热、杀虫、止血。主治湿热痢疾、鼻衄、黄水疮、疥癣。而彝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则认为,该药有清热和下死胎的作用。清热主要用于肺炎和高热喘咳;对妊娠2个月以内的死胎,单味煎服或配伍其他药物,就能使死胎自下。张之道认为,这些都充分说明,彝医用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优势,这些特色和优势是值得汉医所借鉴的,它具有很高的科研开发价值。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7年,张之道因健康状况提前离休。离休后他从未休息过一天,为规范彝族药药材品种标准,他带领州药检所药技人员上山采集彝族药标本;到丘北县为省林业厅从事林药结合试点工作;到成都军区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从事民族药研究;到戒毒所从事彝族药戒毒研究,并在此后十年间研制出彝药“香藤戒毒胶囊”……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之道说:“我个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只有奉献才能体现生命的价值,索取不是一个有觉悟的人所该选择的,精神是永恒的,能够为人类崇高的理想贡献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下一步我就想抓紧时间把我们楚雄州、云南的资源搞清楚,药的分布,药的资源标本一棵一棵采回来,照成照片,做成蜡叶标本,然后整理成文字资料,把它治疗疑难杂症的有效方法整理成书交给组织、交给社会。”lgf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所属专题:

彝族传统医药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