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柔弱肩 担儿求学梦
阿小珍、阿小明姐弟俩从高寒贫瘠的牛街乡彝族村寨——小核桃箐走进了离家100多公里的弥渡一中读书,在品学兼优的他们背后,鲜有人知他们的母亲——位彝家贫寒的妇女是如何艰难支撑着、坚持着供他们读书。
小核桃箐地处哀牢山上段的丛林深处,与南华、景东接壤,是弥渡县牛街彝族乡较为偏远的荣华村委会的一个彝族村寨。小核桃箐离荣华村委会有三公里左右的山路,离牛街乡政府所在地有四十公里左右的山路。该村主产青稞、小麦、蚕豆、荞,经济作物有较少的一点茶叶、核桃和白芸豆,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元。同时供养两个孩子在县城寄宿读高中,对小核桃箐村的任何一户农户来说,都是件天大的难事。但就在周围许多乡亲纷纷让孩子回家务农的时候,阿小珍、阿小明的母亲李红珍却毅然坚持让学习成绩优异的一双儿女走进县城读高中。
李红珍是一位苦命的妇女,七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在送走丈夫后,坚强的她开始用单薄的肩膀承担起侍奉公婆、养育儿女的重任。两年前,年迈多病的公婆相继离世,同年女儿阿小珍、儿子阿小明双双从牛街民族中学考入弥渡一中。办丧事的费用、儿女入学的费用一起向她压来,瘦弱的李红珍以彝家妇女的柔韧挺了过来。女儿阿小珍想到自己的家境供成绩更好的弟弟上学都成问题,更何况要加上她,她不忍心让妈妈为难,暗暗将升学的机会让给了弟弟。儿子阿小明的中考成绩本来可以上大理州民族中学,但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过早懂事的阿小明转读弥渡一中。李红珍没受过什么教育,甚至不大听得懂汉话,但她知道:她的一双儿女懂事听话、勤学上进,无论如何艰难,她也要让他们继续读书。她向两个孩子承诺:“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读书。”在她的坚持下,一双儿女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县城读高中。
开学了,李红珍将家里能换钱的猪、鸡、茶叶、粮食、腊肉都卖了,仅留给自己一点哄哄肚皮的青稞、荞做面糊糊、荞粑粑。然后走村串寨借上一大部分,才勉强凑足一两千元钱让孩子带着上路。送走孩子后,李红珍又一头扎进自家的田地,和还没发挥效益的茶园、核桃园,不分白天黑夜地拼命干活,一个弱女子干的是几个男人的体力活。山里野菜、蘑菇、野果成熟的季节,她就在劳作之余走进深山采摘下来,背到三十多公里外的景东安定街换取儿女的生活费。
阿小珍、阿小明深知母亲的辛苦,在学校更加勤俭,更加刻苦。因为学校离家较远,他们每学期只回家两三次,看望一下因长期饥一顿饱一顿超负荷劳累而身体瘦弱的母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上。现在正读高二的姐弟俩,姐姐读文科班学习成绩优良,弟弟读理科成绩一直名列全班前茅。
阿小珍说:“妈妈太苦了,她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尽管李红珍把自己能挣到的每一分钱都留在了一双儿女的学习上,并借遍了亲戚邻居,但这点钱远远不够一双儿女的学习、生活开销。弥渡一中减免了姐弟俩的学费,一些好心人热心地向两个孩子伸出友爱的手,姐弟俩也尽可能缩减自己的开支,他们牢记流传在哀牢彝山那句俗谚:“天无绝人之路,老天不给饿老鹰吃草。”他们相信,无私的母爱,以及社会、学校的关爱,一定会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李红珍尽管贫寒,但她的母爱是伟大的。就在2007年5月底,她被大理州妇联评为“大理州优秀家长”,受到了表彰奖励。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刘伯承和政治委员
- 2 大凉山飞出的彝族兵
- 3 彝族姑娘:姚林辉
- 4 上海大剧院为彝族金嗓子杨学进首开...
- 5 营造
- 6 忆李力
- 7 “月琴之王”阿署竹林的艺术人生
- 8 难忘阿细跤王龙文才
- 9 某色尼古――大凉山彝族口弦名匠
- 10 万选蓉:做聋儿永远的“漂亮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