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弦上的人生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民间艺人达久什布
“我愿意为你去死”;
“死的时候我都会抱着月琴”。
前者是恋爱中的男女常有的表白,后者是一位民间彝族艺人的肺腑之言。
这位民间彝族艺人不是别人,正是代表凉山多次走出彝寨,走上大舞台展现凉山彝人风采的越西县大花乡瑞塬村的达久什布,一个将业余爱好定位为毕生追求的彝族老汉。在他的心底,与月琴的故交是从娘胎里就开始了的,此生无法割舍。
对于已是花甲之年的达久什布来说,几十载的风雨人生带给他的是感慨与忧伤,“月琴是祖传下来的,我对月琴的苦(感情)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死的时候我都会抱着月琴的。”采访中,达久什布反复说道。
追述这段显得有些稀奇的情结,要从什布10岁说起,在3个姐姐5个哥哥的大家庭中永远是小弟娃儿的他,在这一年接触到了一样新鲜玩意儿――月琴,在家中哥哥已经学会弹奏,而舅舅又是村里弹月琴好手的前提下,什布有机会抱起月琴抚弄,没想到一沾手便放不下了。
然而真正成为一名月琴弹奏好手,达久什布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月琴琴弦数量从2变成了4,制作材料也由钓鱼线改为小提琴弦。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达久什布吃了不少苦,“心烦发火的时候,我把月琴摔坏过,摔坏了又觉得舍不得,再把它修好,就像走路一样的,累的时候要歇口气,不然就会出问题。”什布说有时为了一个音准,走路、吃饭、睡觉都在琢磨,就因嗜月琴“过了火”,家人对他不理解。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什布有过3次婚变,现在是4个儿女的父亲,他想将弹月琴这门手艺传授给还在读高中的小儿子。
达久在专攻月琴的同时,还学会了芦笙、口弦、竖笛、马布等彝族民间乐器的演奏。天道酬勤,集多门技艺在身的达久,过不惑之年后在州内举办的文艺汇演中多次亮相,他精湛的演技也逐渐被专业人士赏识,后来到外地代表凉山演出的机会也就偏向了他。在他的记忆里,仅在2006年就有两件让他终生难忘的事情。
6月6日,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中的地方重头戏――“中国文化遗产日?四川成都周”活动在金沙遗址举行隆重的开幕式,达久成为凉山代表团成员之一,他的月琴演奏被观众誉为“大凉山的天籁之音”。
7月20日,达久身着凉山彝族服饰,用竖笛吹起《高山放羊曲》登场,接着,撩拨口弦《思念妈妈》,弹奏月琴《快乐的彝家》、吹响芦笙《团结舞》,优美的曲子带着大凉山古朴的气息将友谊之花绽放在云南举办的“2006年中国大理州彝族火把节”上。
“我爱我的兄弟姊妹,我爱我的妻儿老小。飞马没有9只脚,英雄没有9个胆子,但我的个人理想有9个,我想到了我们9姊妹。”在谈到追求音乐的道路上是否淡漠了家庭与亲情时,达久说他自己制作的芦笙是9根(一般是7根)音管,代表对家人的思念。他还说,如此热衷月琴始终有一个想法就是哪一天能靠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想法没有变成现实,目前他仍为了生活四处奔波。
“哪一天能够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全国人民演出,我就死而无憾了。我一天不死,我就等一天。”达久说,他现在已经在四川7个有名的大礼堂登过台,在云南的3个大礼堂上过场,余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首都北京演出。他的曲子不要谱,全是生活体验所得,老年的他想创作一首古老而感人的曲子,代表凉山,代表彝族,走向外面的世界。
应记者的请求,达久在州图书馆门卫值班室、他工作的地方现场弹奏起月琴《思念妈妈》,他的岳母在前不久离世,达久的眼泪止不住漫出了眼眶。那一刻,他沧桑的脸上和滚动的眼花中,写满了伤感,他说:“想起与月琴、与音乐的坎坷经历,我会哭得很伤心”,难怪他会发出“死的时候我都会抱着月琴”的感叹!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我愿意为你去死”;
“死的时候我都会抱着月琴”。
前者是恋爱中的男女常有的表白,后者是一位民间彝族艺人的肺腑之言。
这位民间彝族艺人不是别人,正是代表凉山多次走出彝寨,走上大舞台展现凉山彝人风采的越西县大花乡瑞塬村的达久什布,一个将业余爱好定位为毕生追求的彝族老汉。在他的心底,与月琴的故交是从娘胎里就开始了的,此生无法割舍。
对于已是花甲之年的达久什布来说,几十载的风雨人生带给他的是感慨与忧伤,“月琴是祖传下来的,我对月琴的苦(感情)啊,几天几夜都说不完,死的时候我都会抱着月琴的。”采访中,达久什布反复说道。
追述这段显得有些稀奇的情结,要从什布10岁说起,在3个姐姐5个哥哥的大家庭中永远是小弟娃儿的他,在这一年接触到了一样新鲜玩意儿――月琴,在家中哥哥已经学会弹奏,而舅舅又是村里弹月琴好手的前提下,什布有机会抱起月琴抚弄,没想到一沾手便放不下了。
然而真正成为一名月琴弹奏好手,达久什布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月琴琴弦数量从2变成了4,制作材料也由钓鱼线改为小提琴弦。从稚嫩走向成熟的过程,达久什布吃了不少苦,“心烦发火的时候,我把月琴摔坏过,摔坏了又觉得舍不得,再把它修好,就像走路一样的,累的时候要歇口气,不然就会出问题。”什布说有时为了一个音准,走路、吃饭、睡觉都在琢磨,就因嗜月琴“过了火”,家人对他不理解。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什布有过3次婚变,现在是4个儿女的父亲,他想将弹月琴这门手艺传授给还在读高中的小儿子。
达久在专攻月琴的同时,还学会了芦笙、口弦、竖笛、马布等彝族民间乐器的演奏。天道酬勤,集多门技艺在身的达久,过不惑之年后在州内举办的文艺汇演中多次亮相,他精湛的演技也逐渐被专业人士赏识,后来到外地代表凉山演出的机会也就偏向了他。在他的记忆里,仅在2006年就有两件让他终生难忘的事情。
6月6日,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中的地方重头戏――“中国文化遗产日?四川成都周”活动在金沙遗址举行隆重的开幕式,达久成为凉山代表团成员之一,他的月琴演奏被观众誉为“大凉山的天籁之音”。
7月20日,达久身着凉山彝族服饰,用竖笛吹起《高山放羊曲》登场,接着,撩拨口弦《思念妈妈》,弹奏月琴《快乐的彝家》、吹响芦笙《团结舞》,优美的曲子带着大凉山古朴的气息将友谊之花绽放在云南举办的“2006年中国大理州彝族火把节”上。
“我爱我的兄弟姊妹,我爱我的妻儿老小。飞马没有9只脚,英雄没有9个胆子,但我的个人理想有9个,我想到了我们9姊妹。”在谈到追求音乐的道路上是否淡漠了家庭与亲情时,达久说他自己制作的芦笙是9根(一般是7根)音管,代表对家人的思念。他还说,如此热衷月琴始终有一个想法就是哪一天能靠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当初的想法没有变成现实,目前他仍为了生活四处奔波。
“哪一天能够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全国人民演出,我就死而无憾了。我一天不死,我就等一天。”达久说,他现在已经在四川7个有名的大礼堂登过台,在云南的3个大礼堂上过场,余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首都北京演出。他的曲子不要谱,全是生活体验所得,老年的他想创作一首古老而感人的曲子,代表凉山,代表彝族,走向外面的世界。
应记者的请求,达久在州图书馆门卫值班室、他工作的地方现场弹奏起月琴《思念妈妈》,他的岳母在前不久离世,达久的眼泪止不住漫出了眼眶。那一刻,他沧桑的脸上和滚动的眼花中,写满了伤感,他说:“想起与月琴、与音乐的坎坷经历,我会哭得很伤心”,难怪他会发出“死的时候我都会抱着月琴”的感叹!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刘伯承和政治委员
- 2 大凉山飞出的彝族兵
- 3 彝族姑娘:姚林辉
- 4 上海大剧院为彝族金嗓子杨学进首开...
- 5 营造
- 6 忆李力
- 7 “月琴之王”阿署竹林的艺术人生
- 8 难忘阿细跤王龙文才
- 9 某色尼古――大凉山彝族口弦名匠
- 10 万选蓉:做聋儿永远的“漂亮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