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彝人的追求――记楚雄益友民族骨角工艺厂厂长
美丽的彝州,地大物博山川秀丽,蕴藏着彝族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工艺制品的丰富资源。这些资源的利用,不但可为彝州经济建设作出贡献,还可将彝族古老的传统文化向世人展示,也将会对云南旅游大省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商品。楚雄益友民族骨角工艺厂1998年的诞生就是由彝人子弟、年轻的白崇立独家一手创建起来的,而且是国家五部委指定为“十五”期间第一批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生产企业之一的生产厂家。八年的艰辛和喜悦,为彝州开发独具彝人特色的旅游产品走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白崇立,现年29岁,原籍贵州省毕节市田坎乡元山村,出生在贫瘠的彝族家庭,1991年由于无钱读书,就开始了投师学艺。三年的学艺生涯,在恩师倾心教授加上本人勤奋好学,继承了恩师祖传的骨角制作工艺的精华,开始走上了独立探索人生价值的道路。曾在昆明、楚雄两地打工,承担骨角工艺制造的主角,期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历了市场风险的体验,结识了大批的客户,学到了商海知识。为检验自己的人生价值,1998年到姚安县官禄镇吴海村吴世孔家为上门婿,在岳父的支持下,拿出家里的积蓄和借款4万多元,在楚雄独立办厂。经历了八年的艰苦创业及探索市场的摸爬滚打,历尽了风餐露宿的牛角原料收购,流动资金短缺四处求人的困境,初期背着产品想进入大型会展所遭遇的歧视,新产品试制过程和专用机械设备制造过程经历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终于探索出了一个“小商品可有大市场”的奋斗方向和目标,找到了自我人生价值的所在,抓住了为社会、也为自己创造价值的机遇。原始积累的八年是以租用厂房的方式,最先以生产牛角梳为主产品的小规模生产,通过努力在各大展交会的商品展示和销售,知名度得到了提升,同时受到州、市经贸和旅游部门的高度重视。省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将该厂定为利用废弃物为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楚雄州旅游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建厂8年,一直坚持以新产品开发为企业的生命源,先后开发了骨角工艺梳、牛角酒具、骨角工艺品、代表民族文化的图腾工艺画、骨角恐龙等旅游商品,吸纳长期技术工16名,季节工20名,产品开发从开办时的11个到目前的200多个品种,产量从年生产2万件增加到现在的20万件,年产值比建厂初期翻了几番。在参加的多次大型会展和新产品设计大赛评选中先后荣获云南“优秀旅游商品奖”两次,设计竞赛二等奖两次,楚雄州优秀旅游设计二等奖等奖项。这些获奖产品都是由白崇立独立设计的。有人风趣地说:“云南十八怪”,应增加一怪:“牛角搬伸了做工艺品卖”。小白在该厂成了顶梁柱,新品设计和制造的领头羊。
该厂在白崇立厂长的带领下,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还在市场拓展上以自己不辞艰辛的刻苦精神,一直不间断的背着自己的产品参加国内和省内以及市内火把节、年货街及各类展交会、旅游产品设计大小赛事,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每次产品展销供不应求,成为了彝州旅游商品最受欢迎的产品。这些产品已进入了北京、上海、广州、台湾、香港、澳门、九龙等城市,并指定列入中国昆明世博会和北京故宫展销的优秀产品之一,部分工艺品已被美国、南非、澳大利亚、坦桑尼亚、日本、韩国等国客商选购,且在2001年以来,每年都有多家外国客商提出批量定货的要求。此时小白的心里已有了将这些骨角工艺产品批量走出国门的设想,只要能得到省、州各级的大力支持,这个愿望可在不远的将来得已实现,彝州体现民族特色的传统骨角工艺的文化遗产将得到发扬光大,并源远流长,为彝州的旅游事业多作出更大贡献。
/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刘伯承和政治委员
- 2 大凉山飞出的彝族兵
- 3 彝族姑娘:姚林辉
- 4 上海大剧院为彝族金嗓子杨学进首开...
- 5 营造
- 6 忆李力
- 7 “月琴之王”阿署竹林的艺术人生
- 8 难忘阿细跤王龙文才
- 9 某色尼古――大凉山彝族口弦名匠
- 10 万选蓉:做聋儿永远的“漂亮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