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雅茜:彝族文化的传播者
骆雅茜(右二)在指导演员
(记者 唐诗敏 文/图)“虽自小生长在峨边,大概因为自己是汉族吧,小时候觉得彝族神秘而又有距离。在近30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参与策划、组织、实施了上百次大中型特色文化活动,随着一个个优秀的特色民族文化作品推出,彝族文化氛围不仅在峨边当地更加浓郁,同时还走出了乐山,走出了四川,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小凉山独到的美,打破了以往的固有成见。”峨边彝族自治县文化馆馆长骆雅茜说,几十年来彝汉和谐“一家亲”,在国家民族政策、经济建设的助推下,小凉山的彝族文化已取得了巨大发展。
彝族文化走上舞台——获奖无数
《甘嫫阿妞》是峨边全力打造的特色文化品牌,围绕《甘嫫阿妞》推出的大型舞蹈《尼嫫扎色》荣获2018年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业余组第一名。
“身为团队中的一员,我参与了比赛全程。从前期选材准备、舞蹈编排、人员调配等,直到正式演出,压力确实很大。我们的作品不仅代表峨边,还代表着乐山。”骆雅茜说,虽是业余组,但团队力求选拔出水平更高的舞蹈演员。也因是业余组,备赛过程中,不少优秀的年轻姑娘因为即将为人母而不得不提早退出。演员的频繁调动,大大增加了备赛难度,随着比赛时间的推进,紧张与压力倍增。直至比赛当日,骆雅茜还带着团队舞蹈演员利用午餐和午休时间,争分夺秒抓紧排练。“大家个个都特别辛苦,当最后拿到第一名的成绩时,姑娘们的压力终于一下子卸掉了,大家喜极而泣,激动不已。”骆雅茜回忆道。
文化馆似枢纽,在每一次的文化作品构建、输出中,提供创意,衔接部门,协调环节,沟通人员……骆雅茜伴随县文化馆走过多年,她见证过、参与过。从参加央视《民歌·中国》栏目彝族原生态歌舞表演《魅力黑竹沟》节目现场录制,到小凉山彝族特色的县歌、县舞《佳支依达且别啦》的编排、拍摄、出版,再到两届“甘嫫阿妞”艺术节,三届彝族选美的策划、实施,她多次创作节目参加省、市艺术节、群星奖、少数民族艺术节等重大赛事,获奖不断。
脱贫作品搬上荧幕——触及内心
积极精神提升脱贫能量,文化魅力激发内生动力。骆雅茜利用县文化馆丰富的资源,结合当地特点,近年来带领团队打造出诸多触及群众内心的脱贫主题文艺作品。
“爸爸,你今天回来吗?”“爸爸,你明天回来吗?”“爸爸,你这周回来吗?”……“爸爸,你今年回来吗?”在歌舞小品《妞妞的爸爸》开场中,可爱的孩子连连发问,盼望着作为扶贫干部的爸爸归家,然而归期一再拖延,答案却始终难以落地,这一场景感染了在场观众。“这个小品的灵感,来自我的朋友。我也是一位母亲,很能体会这样的心情。文艺作品离不开群众基础,否则就不贴心、不吸引人。”骆雅茜介绍道,《妞妞的爸爸》就是要表彰扶贫干部工作的艰辛与不易。
小品《明事理的张老娘》让百姓产生共情,于小品细节中把握生活道理;《“第一书记”和“五朵金花”》将歌舞与对白串联,将5个脱贫致富项目生动演绎;还有彝族乡镇的手铃说唱《新风满彝寨》、三句半《新农村新风尚》、舞蹈《阿嘎嫫》等,扶贫文艺作品形式多样,精彩层出不穷。更多群众受此激发参与其中,自行创作、演绎一首首脱贫主题诗歌。截至2018年10月,骆雅茜带领县文化馆创作人员已走进全县90多个预脱贫村,共计演出98场。
从1990年起,骆雅茜便工作于县文化馆,从馆内的一名舞蹈演员,渐渐成长为认真负责、有担当的馆长。她说:“认真工作的人很多,而我也只是做着平凡的工作。既然是馆长,我就有带领团队的责任,也必须为新人做好表率,激发能量,实现自我价值。”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刘伯承和政治委员
- 2 大凉山飞出的彝族兵
- 3 彝族姑娘:姚林辉
- 4 上海大剧院为彝族金嗓子杨学进首开...
- 5 营造
- 6 忆李力
- 7 “月琴之王”阿署竹林的艺术人生
- 8 难忘阿细跤王龙文才
- 9 某色尼古――大凉山彝族口弦名匠
- 10 万选蓉:做聋儿永远的“漂亮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