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人物 Yi People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彝人纪事

与历史对话 为民族寻根 让文化留魂

作者:刘兴祥 发布时间:2019-10-30 原出处:民族新闻网 点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今年初,对陈光明来说是紧张、忙碌而又喜悦的时刻,他和他的团队历时3年策划、编著、修订的彝文文献经典系列丛书《西南彝志》(升级版)付印出版,这是他出版人生中的又一次“大手笔”,也是他对彝文文献图书出版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将号称“彝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的《西南彝志》(七辑)一次性集结出版,在开本、版式、用纸、内容编排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升,开创了西南彝族历史文献出版史上的先河,把350万字的彝族历史文献一次性奉献给了读者。
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jpg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沉醉在彝族文化的海洋中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陈光明出生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的彝家山寨,这里属贵州西北的乌蒙山区,世代生活着勤劳、勇敢、奔放、豪迈的彝族人民。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彝族历史文献记载,自西汉以来,经过彝族各支系之间的斗争和历史演变,最后在今天的威宁、赫章一带建立了彝族地方管理政权——乌撒部,形成了军政合一的“则溪制度”,并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文献和浓郁的文化习俗,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的彝族戏剧“撮泰吉”(彝语音译,意为“变人戏”)就源自板底彝乡。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是受到浓郁的彝族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陈光明对民族文化非常的痴迷,以至于他在当地当小学教师的时候,就经常一边教学,一边向村里的龙天德老毕摩(彝族民间文化的掌握和传承者)学习彝文和古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他开始大量接触彝族古籍手抄经书,感受到了彝族历史的久远和文化的博大精深。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jpg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历史上有自己的古文字,有世代相传的谱牒文献和经书,特别是彝族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朴素唯物史观,体现在他们的天文、历法、农业、医药、诗歌、文字等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彝族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读这些彝族经书,仿佛是在与彝族的先哲对话,让我收获了很多,坚定了我学习和服务民族文化的信心。”这是陈光明当时的感受。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4年,陈光明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彝文文献专业,经过两年的紧张学习,1986年6月,他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贵州民族出版社,从事民族图书编辑出版工作。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7年,他担任贵州民族出版社民族文化编辑部负责人,2016年,担任副总编辑,2019年转任副总经理。30多年来,他参加复审了苗文、布依文、侗文、汉文等文种书稿数百部,作为彝文编辑和专家,他组织、策划、实施了160余部彝文图书和近百部汉文图书的编辑出版,其中包括《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古歌》《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贵州彝族卷》《通用彝文字典》等国家级项目和省级重点项目《彝汉缅语比较研究》《简明彝汉字典》(贵州本)、《支嘎阿鲁传》等。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工作中,他沉醉在彝族文化的海洋里,一干就是33年。如今,他在民族图书出版,特别是彝文图书出版方面有广泛的影响力,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彝学界和出版界被大家称为“老陈哥”,是名副其实的“彝文图书出版第一人”。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精益求精的“老弯刀”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到民族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陈光明可以说是一位“老资格”的编辑了。说他资格老,不是因为工作年限长,而是他长期以来对工作的敬业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工作中,很多作者尊称他为“陈教授”“幺老者”。在作者眼中,他是彝学方面的专家、老师,也是他们信任的朋友和兄长。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生在彝家山寨,从小热爱彝族文化,大学学的又是彝文文献专业,这些都是我做好工作的基础。在贵州,我与大部分的彝学专家、作者都熟悉,有一些还是老朋友,所以他们有什么想法都会和我交流,有什么选题也乐于找我帮忙。只要我招呼一声,大家都愿意过来聚聚会,聊聊天,其实大家在一起的时候,谈的都是书稿的修改、审稿心得,这样‘一举两得’,既加深了感情,又促进了工作。一句话,就是我和很多专家、学者都‘团得拢’,这也是我能多出作品、出好作品的优势!”陈光明这样说。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3.jpg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作者关爱有加,对作品精益求精,这是陈光明对图书编辑工作的要求。在贵州出版界和彝学界,他因对工作的严格要求而被作者尊称为“老弯刀”,即把他比喻成一把锋利的弯刀,对书稿中的问题和瑕疵毫不留情,该删就删,该砍就砍,达到出版要求为止。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工作上严格要求,是出版优秀作品的前提,正是他坚持了这样的标准,才使他编辑的图书一次又一次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的大奖。陈光明介绍,从2005年贵州民族出版社进入贵州出版集团以来,对彝文文献出版工作,不再是来料加工,作者拿什么来就出什么,也不是零零散散,见子打子,而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形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出版规划。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陈光明介绍,图书策划是出版社所有工作的顶层设计,编辑在为作者服务的同时,首先自己心中要有规划和目标,要引导作者跟着编辑的思路走,在编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及时与作者沟通,总之,编辑要占主导地位,起到引领作用。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出版社基本上都是先做策划,再找作者来谈,在交流中与作者探讨文章怎么改,如何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亮出闪光点、化解敏感点,让他们回去后按编辑要求的时间和质量完成‘作业’,这样编出来的书质量就高。”陈光明说。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做一名“专家型”的编者 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彝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是陈光明一直以来在做的“功课”,在贵州的彝学界,人们都称他为“彝文图书出版专家”,但他非常的低调,他只是把自己称为一名普通的“书客”,一名文化服务工作者。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陈光明认为,没有学习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从事彝文文献编辑出版工作,首先自己要研究彝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历法、哲学等,这样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提升编辑质量。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陈光明就开始从事彝文古籍文献的编辑工作,特别是“主刀”编辑国家“七五”期间古籍整理出版项目《西南彝志》《彝族源流》。为提升彝族古籍图书的出版质量,更好地指导作者修改完善作品,当好“指挥者”,他阅读了大量的西南民族史方面的文献书籍,对西南地区古代的历史、文化、民俗有了较深的了解,特别是对黔西北乌蒙彝区的哲学、天文、历法、民俗、古歌等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4.jpg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的‘咪古’(古歌)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它不是按汉文学的理论标准来分类,而是按彝族原有的内容和使用功能来分类,在古代彝族社会,它不仅成为古代彝族婚丧与生存文化的载体,而且创造了辉煌灿烂与独具特色的古代诗歌艺术。‘咪古’作为彝族人生礼仪习俗的一大系统,有‘曲谷’(情歌)、‘阿买恳’(嫁歌)、‘凯洪’(丧歌)、‘陆外’(婚歌)等类型。‘咪古’大多格式为五言三段式,采用比兴手法,第一段和第二段先言它物,第三段指出所言之物。”陈光明说。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陈光明对彝族的各种歌唱形式非常的熟悉。他说,彝族在唱传统古歌时,有着强烈的仪式感,就是做什么事唱什么歌。比如《阿买恳》是姑娘出嫁时唱的歌,《陆外》是男方结婚的时候唱的,《初初侯》是接亲的人到姑娘家接亲,在吃晚饭之前到吃晚饭这一段时间唱的,《曲谷》是在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时候唱的,《走谷》是在谈情说爱时,把短歌三段式唱完后,情到深处时唱的长歌,最长的有上千行,短的也有几百行。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是因为有较深的彝文献和彝族古歌功底,他编辑出版的《彝族古歌》(上、下)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彝文图书奖一等奖。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辛勤耕耘换来“书香满园”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起自己的“得意之作”,陈光明认为当属今年出版的大型彝族历史文献古籍《西南彝志》(七辑),这套丛书是之前出版的《西南彝志》的升级版,全书七本共350万字,是他和王继超主编并一次性出版、字数最多的民族古籍图书。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事民族古籍图书编辑工作,就是与历史‘对话’,为民族寻‘根’,让文化留‘魂’。30多年来,让我最开心的事是为弘扬彝族文化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特别是有幸组团策划、编辑出版《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这样宏大的彝文古籍文献图书,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让我终生难忘。”陈光明如是说。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国家列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点项目后,就开始陆续整理出版,但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原因,直至2015年,才完成最后两集的出版工作,全书26卷13集,历时28年才出齐。由于时间跨度长、不定期出版、印刷质量参差不齐、开本“小气”等原因,让读者不方便阅读,所以在完成出版《彝族源流》的升级版时,陈光明就开始琢磨出版《西南彝志》的升级版,并于2016年开展工作,历时3年,今年初该书正式出版。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5.jpg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西南彝志》升级版的推出,得到了全国彝学界领导和专家的好评。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整理协作领导小组组长禄文斌给予高度评价:升级版《西南彝志》封面精美,在开本、版式、用纸等方面做到了形式美与内容精的统一,并将26卷分为7辑一次性推出,规模大,影响深,便于阅读收藏和研究,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彝族历史文化古籍出版物。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33年的民族图书编辑工作让陈光明没有留下遗憾。他2013年策划的“彝文文献经典系列丛书”(34本),目前已经出版11本,1000多万字,其余的将在“十三五”末陆续出版。近年来,他组织出版的图书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的奖励。他编辑的《彝族源流》《彝族古歌》《彝族丧葬经礼俗经·礼仪篇》《诺素咪谷则·诗文论篇》《彝族婚嫁礼俗经·礼仪篇》等获得中国版协第十一届全国彝文图书奖一等奖,并有多部图书进入国家出版基金、国家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他曾经获得“全国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贵州出版集团公司“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被贵州省民宗委聘为《彝汉英大词典》执行主编、贵州省民族古籍特聘研究员、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语言测试员等。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青春无悔,岁月留痕。如今,陈光明还驰骋在民族图书出版的征程上,他将用毕生的精力做好优秀民族古籍图书出版工作,让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熠熠生辉。8b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