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己为人的彝族好村医潘正强
“嘀铃铃,嘀铃铃,……”
2019年9月29日21时05分,泸水市公安局鲁掌边境派出所值班室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
“我是远方的一个公民,公安同志,请你们快到鲁掌镇鲁掌村卫生室里找找潘正强医生,他可能出事了,要快……”
王警员放下话筒,向警官报告:刚才从吉林省辉南县打来一个长途电话,打电话的人自称是鲁掌镇鲁掌村卫生室潘正强医生的网友。电话里说,她同潘正强每天都通过上网和电话进行联系,但刚才潘正强在医务室里同她通电话时,只说他胸闷,要找点药吃,说完就挂断了电话。她跟着打了几次电活,对方都不再答话,她预感潘正强可能出事了,因此才向派出所报警,请求派警员前去鲁掌村卫生室找找潘正强。派出所当即派出警员赶往鲁掌村卫生室调查。
21时22分,当警员到达村委会大院打开村卫生室房门时,发现潘正强躺在医务室的床上,已经停止了呼吸。经过法医当场验尸,确定死者为心肌梗塞猝死。
鲁掌村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上写着:潘正强,因病死亡,48岁,未婚,无子女。
噩耗传来,许多人感到惊讶。鲁掌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茶雄兰说,当天早上还听见潘医生在院子里唱歌;鲁掌镇医院医生段银河也说,当天潘医生还为病人做针灸理疗。当死亡被证实后,大家感到无限悲痛,鲁掌村72岁的老奶奶查淑英生病在床,听到潘医生死了,一连痛哭了几天。
潘正强去世后,根据当地群众的强烈要求,鲁掌村老年协会党支部、鲁掌村老年协会、鲁掌村下寨村党支部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对乡村医生潘正强同志的生平事迹进行收集整理,作为乡土教材宣传教育群众,号召大家向潘正强同志学习。
一
提起乡村“赤脚医生” 潘正强,鲁掌村和山城的警民无人不晓。
1971年6月7日潘正强出生在泸水市鲁掌镇下寨村一个彝族农民家里,父母是忠厚勤劳的普通农民,潘正强受到父母言传身教,从小勤劳节俭,善待弟妹,成为父母的好帮手,乡亲称赞的好孩子。1991年,潘正强考入怒江州卫生学校医士专业学习,三年后以优异的成绩从卫校毕业。按照入校时的签约,于1993年7月回到家乡,成为鲁掌镇鲁掌村的一名乡村医生。
潘正强刚到鲁掌村卫生室时,只见卫生室设在两间简陋的平房里,有一个赤脚医生。但因鲁掌村紧连泸水县县城,县城所在地已设有县级和镇级两个医院,医务人员和医药设施雄厚,鲁掌村民有病都到县城医院就诊,很少有人到村卫生室看病。村卫生室就诊病人稀少,经常处于闲置状态。潘正强到卫生室不久,因看病的稀少,原来的那个赤脚医生也辞职回家了。虽然开展业务困难,但潘正强也看到了农村卫生室更贴近群众的优势,他相信只要自己贴近群众,赢得群众信任,就能打开局面。
为了贴近群众,方便病人,他不再坐等病人上门,而是出诊上门找病人。每天背上药箱,走村串寨,访病问疾,哪里有病人就送医送药到那里,哪里有到不了医院的急重病人和老年慢性病患者,他就把病人的家里当作住院部,住到那里,日夜医护病人,直到病人康复。
下寨村村民左世高得了肠炎,镇医院要他转到州医院医治。但他因经济拮据没去,潘正强知道后,连续上门为他医治了三天,治好了他的病,还让他节省了费用。
村民邬兴亮父母长期卧床不起,到不了医院治疗。潘正强到他家里出诊坚持了四五年,有时就住在病人家里,日夜医护病人。邬兴亮说,潘医生在我家为我两个老人坚持治病四五年,把我父母当成他的父母一样孝敬,用心医治,耐心护理,都成我家的家庭医生了。潘正强态度温和,说话和气,从来不发脾气。他为我们救了急,解了难,是我家的大恩人。
潘正强风里来,雨里去,不分寒暑,坚持上门行医长达七八年,吃尽了苦头,也博得了人心,取得了信任。村民把他当成贴心的医生,有病就来找他医治,他成了村里的大忙人。他有时要给寨子里的几家人同时看病输液,他总是高高兴兴地轮流为村民治病,虽然忙得团团转,但再苦再累他也乐意,因为取得了乡亲们的信任,就是对他最高的奖励。
二
经过多年的努力,潘正强赢得了民心,村民到卫生室看病的逐渐多起来,过去的门可罗雀,今天变成了排队看病。但潘正强并不以看病人数为满足,卫校毕业的潘正强这时只有初级医药知识,可以医治一般的常见病和小病小伤,对求治疑难杂症的病人他就束手无策了,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这些病人介绍到公立医院去。但是潘正强他不能容许自己这样做,因为他从乡亲们期待的目光里,看到了自己的责任,他不能辜负了乡亲们对自己的信任与期待,他一定要成为使病人放心、信任的能治各种疾病的医生。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他知道自己医学知识浅,缺乏临床经验,就向书本学习,到民间请教,大胆实验,努力提高自己的医药技能。他买了许多中西医药书籍,一面学习,一面对照书本为病人治病。多年来这些医药书籍他不知学了多少遍,许多医书的书页都让他翻阅得起了毛。他还拜民间草医为师,向赤脚医生学习,向他们求方问药,使他积累了许多单方、验方。下寨村退休干部李荣根鼓励他多学多实验敢实践,还将自己常用的几个单方无私地传授给他。潘正强善于学习,也敢于实验,他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和民间访求到的单方、验方,经过反复试验后,再大胆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去。
潘正强的母亲冬发妹瘫痪在床已经多年了,多方求医治疗也不见好转。潘正强想自己是医生,自己母亲的病治不好,怎么去治好别的病人!他决心治好母亲的病,攻克瘫痪这个难关。他买来针灸医书认真研读,请堂兄潘正刚从昆明买来针灸器械,先在自己身上反复进行试验,再为母亲进行针灸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七十多岁的多年瘫痪病人终于奇迹般地下床走动,能做简单的家务了。
治愈母亲的瘫痪顽症,使潘正强增加了信心,后来经过苦心钻研和临床实验,使他逐步掌握了针灸医术的奥秘,用针灸疗法治愈了多种疾病,后来针灸成了他的拿手绝活。职教老师茶玉光因车祸到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大病初愈,但腰部和全身关节仍然酸痛不止,行动困难,又到村卫生室住院求治,潘正强为他进行针灸、按摩理疗,经过耐心细致的治疗,三天后病人就痊愈出院,重返教学岗位,全部住院费用还不到200元,病人十分满意。患者查淑英,扭伤了脚,但是脚伤好了以后,却留下后遗症,走路一不小心又常常在治好的部位发生新的扭伤,使他十分痛苦,来找潘医生。潘医生仔细查看了她的脚伤后,只用一枚铁钉,经过消毒后,对病人的脚伤部位进行了一次穿刺,她的脚伤就好了,以后不再复发。
潘正强知道医生是一个风险高的职业,但他敢于担当。有一天,鲁祖村村民用担架把一个危重病人抬到下寨村,找潘正强求治,潘正强的家人见病人快要死了,怕担风险,力劝他不要收治这个病人。潘正强说:“我是医生,不能见死不救,这个风险我要承担!”后来这个垂危病人经过潘医生的精心医治,终于康复,自己走回村了。
通过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使潘正强逐步掌握了治疗疑难病症的经验,村民不再用江湖医生的眼光看待潘正强,各种症状的病人开始来到村卫生室请潘医生医治,称他是药到病除的“大医生”
三
潘正强每天都接触农民病人,时常发现有的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情况。他出身农民家庭,十分了解和同情农民的疾苦,为了帮助农民病人减轻经济负坦,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从自己做起,想了许多办法,做了很多努力。
一种办法是,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潘医生为病人治病,尽量减少繁琐手续,就诊不收挂号费,出诊不收出诊费,病人随到随诊。邬兴亮说,潘医生为我父母上门治病上千次,从没收过药费,仅是这一项就让我家少付了上万元的费用。我们一时付不足药费,他也不催,让我们有钱时再补交。
一种办法是,中西医结合,自采自种草药,提高疗效,减轻病人负担。潘正强经常到山上采挖草药为群众治病,后来他发现采来的草药一时用不完就会发霉腐烂,急用时又找不到药,而卫生室只有他一个医生,医务工作又十分繁忙,也没时间随时上山采药。怎样才能使适用的草药不缺乏,又不耽误群众看病呢?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自己种草药为患者治病。他把上级下发到农村的金丝杜仲树苗、自己上山采集来的大风草、七杈叶等多种药用植物移植在弟弟家的园子里,进行精心培育,这些植物成长后,他就随时摘取药用植物树上的枝叶配药,为病人医治风湿、腰肾、血压、血糖、骨伤等多种疾病,取得良效,很受群众欢迎。
一种办法是,用准药,敢担当,治病快,又少花钱。在采访中,村民普遍反映潘医生治病“药用得好,病好得快,钱花得少”。知情的潘正华说,潘医生给农民看病很仔细,临床经验丰富,看准了病情就敢下药,所以病人好得快。他还有求好药治重病的一招,潘医生发现医务部门对药物资源的配置有一定的等级规定,有的好药、稀缺药品,很难配置到基层农村卫生室,而用一般的药物治病治疗大病,疗程长、费用高,使病人增加痛苦和费用负担。潘医生为了取得好药,让病人缩短疗程,减轻痛苦和负担,他经常到市里、州医务部门反映情况,请求为村卫生室配置必需的药品。经过他的软磨硬泡,每次总会买回一些好药和稀缺药,然后就用来为农民治病,让病重的农民缩短了疗程,尽快康复,又少花钱。
四
农村干部和农民朋友还对潘正强医生一切为了病人,敢担风险和舍己为人的高尚医德赞不绝口。
村民说,潘医生看病不分贵贱,对任何病人都认真医治,平等对待。鲁掌福利院里住着几十个老人,多数是残疾和孤寡老人,潘医生常到福利院出诊,为每个老人都治过病。儿童怕打针,潘医生给儿童治病格外耐心,总是先对就诊儿童进行耐心安抚,让儿童平静下来才注射用药,所以儿童都愿让他看病打针,只要他打针就不哭不闹。
潘医生医术高,服务态度好,深受群众爱戴,每天到卫生室看病的人就多,而卫生室开始时只有两间房,四张病床,病人多时病床就不够使用,为了让病人及时得到治疗,潘医生就在每张床上安排两个病人输液,四张病床就变成八张,他还在走廊上放一排凳子,提供病人输液,如果床位还不够,他就把自己的床铺也让出来给病人输液。潘正强就是做了好事不居功,不为名,默默奉献的人。
五
防病重于治病。潘正强十分重视农村的防疫工作,积极参加农村的爱国卫生运动,经常结合医疗活动,向病人和群众宣传卫生知识,为营造清洁卫生的农村生态环境做出不懈努力。每当上级医务部门发下防疫注射疫苗的时候,他都要背着药箱,带上疫苗,走村入户,到每个村寨为村民注射疫苗。工作中他十分关心爱护同志,有一年卫生室分配来一个乡村医生,名叫欧小梅,潘医生带着她到江边大沙坝等处村寨为村民注射预防针,从卫生室到江边各村行医来回要走三十多里山路,平时潘医生都是搭便车出诊,往返只用半个多小时,但当他知道小梅晕车不能乘车后,便舍车步行,不辞辛苦地陪小梅步行出诊,每天下坡上坡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到边远村寨为村民注射疫苗。
村党总支副书记茶兰说,由于农村医药卫生得到大普及,防疫工作做得好,近二十多年来,鲁掌村没有发生过较大的传染病,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有了很大提升,长寿老人也逐渐增多。目前,下寨村有近300户900余人,7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73人,占总人口的 8. 1%,其中90岁到100岁的还有3人。鲁掌村人民不会忘记,这都是党的坚强领导,国家大力扶持的结果,这里面也有潘正强这位乡村医生的一份功劳。
六
随着业务的开展,卫生室的两间房子不够使用,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鲁掌村党总支和村民委员会决定将办公楼的第一层全部腾出来,作鲁掌村卫生室。用房扩大以后,上江、片马、大兴地等乡镇的病人也远道前来找潘医生看病,卫生室的业务陡然大增,卫生室仍然只有潘正强医生一人,潘医生不负众望,任劳任怨,不分白天黑夜,勤勤恳恳为各地患者服务,赢得普遍好评 。
2013年,潘正强应聘到镇公立医院上班。他仍然利用休息时间和在节假日、双休日里,和医护人员一起出诊,为到不了医院的急重病人、老年病人,送医送药上门。
有一年的中秋节,大家都在过团圆节。突然潘医生接到一个出诊电话,就急忙约鲁掌镇医院的药剂师巴惠梅一同出诊,使病人及时得到救治。鲁掌村李根祥的媳妇难产,孩子生不下来,产妇生命垂危,把产妇送到六库医院抢救已经来不及了,潘医生接到求救电话就立即赶到产妇家里,经过紧急处理,终于让产妇顺利产下婴几,使母子平安。
潘正强26年的行医生涯中,把农民的健康扛在肩上,一年四季,不避风雪,不分昼夜,常年奔走在出诊路上,坚持送医送药,方便群众,鲁掌村每个农户家里都留下了他出诊的足迹。他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了父老乡亲的心坎里,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广大农民群众都怀念他。
七
潘正强从医26年来,走百家寨,治百家病,喝百家水,饥一顿饱一顿,生活沒有规律,这样就累坏了身体,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知情的村干部说,鲁掌村卫生室长期只有潘正强一个医生,既要上班,又要出诊,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日夜奔波劳累,没有得到很好的休息。
鲁掌村的父老乡亲们都说,潘医生是为了我们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才累死的,潘医生是我们彝族人民的好儿子,好医生,我们永远忘不了他的恩情。
潘正强的弟媳茶金凤说:“哥哥每月的工资是700元,仅够一个人开销,他还省吃俭用,接济有困难的病人,时不时给贫苦病人贴补三块五块药费。”我们在他去世后清理遗物时,才发现一辆骑旧了的摩托车,一个出诊用的药箱,一台手机就是他这一生留下的全部遗产。
潘医生悄悄地走了,没有举行任何遗体告别仪式,出殡当天,鲁掌村千人空巷,自发走出家门,前来为他们的好医生送别。
鲁掌村老年人协会会长邬晓丽说:“潘正强同志虽然只是基层的一名农村医生,但是他爱党爱国爱人民,钻研医务,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他就是我们农民心目中的全科大医生。潘正强医生心中有民,一切为民,救死扶伤,艰苦卓绝,无私奉献,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伟人。”
伟大出于平凡,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
本文来源于《怒江大峡谷网 》 作者:李道生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 Recommendation
/ Reading list
- 1 刘伯承和政治委员
- 2 大凉山飞出的彝族兵
- 3 彝族姑娘:姚林辉
- 4 上海大剧院为彝族金嗓子杨学进首开...
- 5 营造
- 6 忆李力
- 7 “月琴之王”阿署竹林的艺术人生
- 8 难忘阿细跤王龙文才
- 9 某色尼古――大凉山彝族口弦名匠
- 10 万选蓉:做聋儿永远的“漂亮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