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王龙云之子回乡记
龙云是民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主政云南17年,虽行伍出身,却把云南治理得井然有序,因此被称为「云南王」。他和朱德、叶剑英同是与黄埔军校齐名的云南讲武堂的校友,百年前,他从昭通走出去,如今他的幼子龙绳德带着父亲和自己的乡情从美国再次回到昭通。回忆父亲,感受乡情,龙绳德太太感慨地说:「回到这里,他(龙绳德)整个人都安定下来了。」
记者有幸跟随龙先生一行探访家乡,亲历和感受了龙氏对家乡的感情,还有民众对龙氏家族的敬仰。
「回到这里,整个人都安定了。」说这句话的,是龙绳德的太太仝如。龙绳德听后一个劲地笑,他说回来就是想看看家乡的样子。龙绳德先生今年将近80岁,但精神十分矍铄,一路行程都坚持自己提包。龙太太形容龙先生说:「他老是定不住,但一回到家乡,整个人就能安定下来。这或许就是乡情的效果吧。」
龙云育有七个孩子,现在除了龙绳德和姐姐龙国璧外,龙绳武、龙绳祖、龙绳曾、龙绳文、龙绳勋等5个哥哥都已去世。这几年来,龙绳德几乎年年都回家乡来看看。2006年回来时,他捐赠了一批珍贵的老照片,现在就放在龙氏家祠的展厅里。
龙氏家祠是他们每次到昭通的第一站,这里原来是龙家祭祖的地方,经过修缮,现在成了对外展示龙氏家族史及昭通历史之地。龙绳德一行来到家祠,一进门,他显得十分兴奋。「这里原来可以并行三匹马,现在修得更宽了」,「这张照片里的小子就是我,父亲
1942年带我们回来昭通,就是这个样子的」,他不断地介绍当年的情况。令他更加兴奋的是,还在馆里看到了自己的学生证,于是和学生证来了张合影。
故居视作「风水宝地」
龙绳德回到家乡,和他一起激动的,还有当地的乡亲。这一次他们专程来到龙云的故居:昭通市炎山乡松乐村,这个离昭通市120余公里的村子,越野车在山路间行走了近四个小时。
说起松乐村这个地方,可是出过两个省长(龙云和卢汉)、一个军长(龙泽汇,曾任国民党第93军军长)。龙绳德指着故居那座山告诉我们,他们家住在山脚,山顶是卢汉家,山中间则是他们的表亲龙泽汇家。
龙云故居的房子还在维修,龙绳德和太太穿过脚手架来到屋里。松乐村村主任苟昌文见到龙绳德,拉着老人家的手不住地说「见到您太高兴了,太高兴了」。
苟昌文告诉记者,他们家和龙家十分有缘,他的爷爷曾在龙云家做事,现在他又在负责修缮龙家故居。现在松乐村这座山可是被大家一致认作风水宝地,「仙鹅抱蛋」的地形,风水好,出「三大家」是有原因的。
行伍出身 治滇有方
龙云(1884年~1962年),云南昭通人,字志舟,原名登云,彝族人,彝名纳吉鸟梯。他是中华民国时期割据云南的地方军阀、滇军将领,主政云南17年,人称「云南王」。他和朱德、叶剑英等同是云南讲武堂的校友。
抗战居伟功 两事垂青史
龙云在抗战中居功甚伟,尤以两事名垂青史:其一是在8年抗战中,组织滇军20余万人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包括「台儿庄战役」等二十多次战役,同时云南在抗战末期成为重要的兵源提供地,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其二是在1937年主动请命修筑滇缅公路,调动几十万人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全靠肩挑人扛,用了8个月的时间修建了900多公里的公路,打通了抗日国际大通道。英国《泰晤士报》对这个奇迹惊叹不已,评价「只有中国人才能在这样的时间内做得到」。
办企业重教育 建新云南
行伍出身的龙云,并不是只会打仗,搞经济治理社会同样有一套。他主政云南时期,在兴办企业、推动税制和金融改革之余,还注重发展教育,建设出了名副其实的「新云南」。龙云的改革措施,增加了云南的财政收入,为自己养兵割据打下了经济基础。1935年5月,蒋介石携夫人及大批随从来到昆明,他们意外地发现当时的昆明社会秩序良好,整齐清洁,在全国大城市中形象突出。当时的昆明街头行人已分左右两边行走,这在今天不足为奇,但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十分罕见的。此次的云南之行,既让蒋介石高兴又让他深感不安。后来,蒋介石主张独裁,而龙云主张民主,昆明成了民主堡垒,政治上的分歧让两人渐行渐远终至决裂。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龙云被软禁在中央路156号洋房居住,被蒋介石严密监控。他一直找机会逃离,终于在1948年12月8日,在陈纳德等人帮助下到达香港,结束了三年两个月的软禁生活。
1949年出于对新政权的欣喜,龙云从香港回到北京,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政府,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2005年,龙绳德在京宴请彝族同胞(毛发虎/摄)
龙绳德(左二)及夫人(左一)、女儿(左三)(黄建明/摄)
龙氏家祠位于昭通市城南郊的簸箕湾村,占地26.5亩,主体包括祠堂和宅院两大建筑群,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家祠。这里曾经破败,如今已修缮一新。其主要用于家族祭祀的功能也进一步拓展,成为了昭通展示龙云家族历史以及昭通地区历史的「博物馆」。
龙氏家祠从开始整理到修缮完毕,共享了近七年的时间,昭通市博物馆馆长丁长芬告诉记者,为了使龙氏家祠尽量保持原貌,她和同事们走访了许多老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家祠,可以说就是龙云为他母亲所建的。」丁长芬说,通过她的走访了解,龙云为修这个家祠,专门请了风水大师看风水,一直从昆明看到炎山,最后选了现在的地方。
龙绳德感慨,现在新修缮的家祠基本保留了当年的结构和模样。
追忆严父 强悍坚毅
在大众眼中,龙云是军长、是总指挥、是省主席,是民革中央副主席,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但在自己孩子的眼中,龙云究竟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在昆明震庄宾馆,龙绳德在这个曾是龙公馆的地方,回忆起了眼中的父亲。
「严父」,是龙绳德对父亲最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兄弟几个无论去哪里玩,或是看戏,回到家里,父亲总会不断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戏讲了什么故事?「父亲每次都要追问很多,直到引导我们讲出自己对这个事物或者故事的观点」,龙绳德回忆说。他虽是最小的孩子,也没有得到优待。尽管如此,龙绳德从小就没有惧怕过父亲。「好好学习」是父亲对他最大的要求。
记者问龙绳德,「父亲什么样的质量对你们兄弟的影响最大?」他笑笑说,「父亲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影响,父亲的严肃认真、强悍坚毅、民主大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最深的是强悍坚毅。」
龙绳德告诉我们,听他大嫂说,上世纪40年代初时,大哥一家曾回过松乐村,当时,山间基本上没有路,大哥骑马,大嫂则是坐当地人抬的滑竿。昭通的山路,山高坡陡,一些地方连马都不敢走。这样走走歇歇,都不记得走了几天,才从昭通市来到松乐村。龙绳德十岁那年曾跟随父亲回昭通祭祖,他记得从昆明到昭通,汽车也走了差不多三天。当年,若不是父亲强悍坚毅的性格,真的很难走出大山,龙绳德说。
瘦小之躯 击倒洋力士
龙云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和龙氏家族的影响,就像「传家宝」一样一代一代传了下来。龙云最「出名」的故事,当数击败法国大力士一举成名的桥段。给我们讲这个故事的,是昭通簸箕湾绿荫村的杜远昌。
50岁的杜远昌是练武之人,讲起龙云的这段故事绘声绘色:那是1914年,昆明来了一个法国大力士在城里摆下擂台,三天都没有人能打败他。当时在云南讲武堂学习的龙云最后一天来到擂台,几个回合下来,龙云不知是故意还是不小心,一只草鞋飞将出去,大力士忙于应付「飞来暗器」之际,龙云一招「和尚撞钟」将大力士撞倒在地。说到这里,杜远昌起身比划了几下说,以自己练功的经验来看,这个招数打倒大力士还是非常可信的。
对于这段传奇,记者在采访龙绳德时,他说,父亲是会武功的,和大力士比武也确有其事。
慷慨解囊 助本报渡难关
创刊于1948年9月9日的香港《文汇报》一直与云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龙云与香港《文汇报》的缘分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1948年秋,在美国前「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的帮助下,龙云从南京逃往香港。在上海被迫停刊的《文汇报》辗转选择在香港创刊,经济极为困难。龙云先生慷慨解囊,使香港《文汇报》得以渡过难关。
当时香港《文汇报》的负责人徐铸成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创刊之初,我已感到周转失灵了,龙先生一次投股二万元,以后又陆续加股,共约四、五万元。《文汇报》得以维持,这是主要的「续命汤」。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开幕,龙云被列为特邀代表。10月1日,新中国诞生,龙云被委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龙云对香港《文汇报》记者表示:我觉得最高兴的一点是「共同纲领」的颁布和有了新国旗。看了「共同纲领」后,觉得它胜过百万雄师,足够压倒百万美帝装备的反动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