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美神,现实中的悲剧——原云南省歌舞团团长张维老先生回忆杨丽坤从影与不幸
2000年7月21日,杨丽坤因脑梗塞引起的并发症在上海的家中去世,享年58岁。
2001年1月15日,杨丽坤的一半骨灰被送回云南安葬在昆明金宝山艺术园林,阔别故乡20余年的“阿诗玛”重新踏上了云南这片热土。当天,云南各界群众万人泣别“阿诗玛”,场面相当感人。这个一生中只主演过《阿诗玛》和《五朵金花》两部电影的姑娘,却在中国亿万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两部电影给杨丽坤带来了莫大的荣誉,却也造成了她一生的悲剧。
我们寻找到杨丽坤做演员前所在的云南省歌舞团原团长张维老先生,他现任中国电影评论协会理事并任云南省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张老与杨丽坤相熟并对她的悲剧性命运有其独到的理解。
素心芳菲一芭兰
1954年,省文工团领导发现昆明市新村小学里有个女孩子舞跳得很好,就派一名演员去仔细看看。左打听右打听,才找到女孩子的姐姐,经过多次动员,终于与这个佩戴红领巾的女孩———杨丽坤会面了。检查了一下身材,做了几个舞蹈动作,感到有从事舞蹈的良好条件,就满意地收下了她。
第二年,她就正式参加团里的演出。在很短的时间里,她就迅速地成长起来了。不久,她便成为独舞演员,她表演的《春江花月夜》,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赞赏。她在强烈的聚光下,单凭一人身影,控制了空旷的舞台,举止松弛自若,舞姿优美舒展。人们赞她:“好像一枝冰清玉洁、素心芳菲的芭兰。”她表演的《春江花月夜》,至今仍在同行里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时,她仅仅十二岁。
五朵金花一枝独秀
1959年初,《五朵金花》定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影片。女主角到哪里去找呢?那天,《五朵金花》的导演王家乙来到省歌舞团找女主演,听团里说有一位姑娘舞跳得好,气质也很出色。王家乙就说去看看,正好碰上杨丽坤在擦玻璃窗,导演一看认为太合适了,试镜头后就拍板用她了。那年,杨丽坤只有十七岁。一个连拍电影都没有见过的人,就这样登上了银幕。
这部影片上映后,受到全国人民一致好评。周总理称赞它是反映了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人。1960年2月在开罗举行的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五朵金花》获得了“最佳电影奖”,杨丽坤获得“最佳女演员奖”。该片曾先后在56个国家上映过,打破了我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纪录。埃及总统点名邀请杨丽坤前往埃及领奖。
受尽磨难的“阿诗玛”
1964年,杨丽坤又主演了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阿诗玛》,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从一开始拍摄就屡遭磨难,杨丽坤被指责是“资产阶级小姐作风”,宣扬“资产阶级恋爱观”,她不得不一边在镜头前演着阿诗玛,一边受到工作组的“帮助”。更可怜的是,杨丽坤在心智健全的情况下竟然没有看到过自己主演的这部电影,在《阿诗玛》剧组拍完最后一个镜头时,杨丽坤接到通知马上赶回单位,从此就陷入一连串的批斗中。几年前她曾因爱情受人阻挠一度精神失常,但经过住院治疗已经基本痊愈。这次,惊涛骇浪般的政治斗争使她的精神再次受到严重刺激,那段时间她每晚都噩梦缠身。
在恣意摧残下,她出现幻觉幻听,因得不到治疗,杨丽坤的病越来越重。后来周总理办公室打来电话后,杨丽坤被医院确诊为“心因性精神忧郁症”,才解除管制送到精神病医院。
她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
1978年10月25日,我们在上海一个精神病院里,找到了杨丽坤。昔日身材苗条,神态娴静、可爱的姑娘,已被摧残得判若两人了。当我告诉她,江青等“四人帮”已被打倒了,她默不作声,摇摇头。加之恐怖幻听的缠绕,她更是不相信这些话是真的。她的幻听很严重,当我每次给她讲解党的新政策时,她脑中同时出现另一个人讲话的声音:“你不要相信,他们讲的话全是骗你的!”我们只有当她神智清醒的时候,给她宣读了文化局的平反决定。杨丽坤的不幸遭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特别是陈荒煤的《阿诗玛在哪里?》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全国舆论的关注。接着,上海《文汇报》发表了《阿诗玛就在我们身边》。杨丽坤冤案轰动全上海,杨丽坤被平反并调往上海电影制片厂。从此一直到她去世前,她再也没有回过生她养她成就她又让她痛苦万分的家乡。
影片点评一《五朵金花》:具有综合性审美效应的娱乐片
这部影片是一部集抒情喜剧、风光旅游、民族、民间音乐于一炉的娱乐性较强的影片。
从艺术成就来看,创作者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喜剧性的“情境”。另外,创作者在营造喜剧氛围的同时,还利用边疆少数民族题材的特点,充分展示了云南大理一带迷人的民族与地域风情。影片通过阿鹏四处寻找爱人金花的过程,像一个不露声色的导游,带着观众游览了大理地区的绮丽风光,苍山洱海的青山碧水。
影片穿插了大量丰富多彩、优美动听的当地民歌,富有不同民族的风韵,影片把优美的画面与动听的歌曲融为一体,形成视听和谐统一的效果。
影片点评二:在那遥远的地方,让爱情更清澈
《五朵金花》创作于1959年,堪称那个时代艺术方面的代表作。这部影片当时获准在国内外放映,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编导好、演员好、音乐好、风景好、色彩好”的“五好”影片。《五朵金花》将民俗、民族风情和故事有机结合,它在群芳争艳的“献礼片”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杨丽坤所扮演的美丽善良的“金花”更是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能歌善舞的民族是不羞于绽放的,就像片中所说的苍山下洱海边的山茶花一样,满载着山水间的饱满热情,灼灼地开放!他们胸中的快乐与哀愁都携带着信仰。这是我对少数民族人们的赞美,也是我对《五朵金花》的褒扬。
像“可可西里”在青海话里是“美丽的青山、美丽的姑娘”的意思一样,“金花”在云南一定也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而且一定是美丽善良的姑娘才能担当这个名字。副会长金花与白族青年阿鹏在“三月三”盛会上一见钟情,蝴蝶泉边约定一年之后如不变心就再次相见。“蝴蝶飞来山茶开,去年约会今年来”,于是阿鹏高唱着来寻自己的心上人金花姑娘了。一路上遇到了积肥模范金花,牧畜场的金花,炼铁厂的金花和拖拉机能手金花,甚至还遇见了要找金花的采药爷爷。救人,出力,帮忙干活,却始终与他的心上人擦肩而过。两个人终于在“蝴蝶花开”的歌声中怦然相遇了。尽管我对此从没怀疑过,还是跟着彭湃了一把!
这是少数民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表达对爱情信仰的方式,他们有着水晶一般清澈的心,用这美好的结局来希冀更美好的生活。说来奇怪,我们通常在谈电影的时候,谈的基本还是电影本身,谈少数民族电影的时候更多的成了谈少数民族了。姑且不把它认为是一种偏离吧!先天的禀赋过于卓越,也就不再驯服于电影理论的刑锁去框定它了,它是在创造一种自己举手投足的方式,人在歌唱的时候,心也在歌唱,人在舞蹈的时候,心也在舞蹈。电影此刻不得不站在一旁了,也就是说它的存在并不能对这种生活有任何程度的扰乱,相反,它是被影响的那个。而且也确实被影响到了,片中两个来自长影采集民间音乐和图案的同志也以正式的身份被吸引过去了。个人觉得这两个人在这个环境中不是很舒服,毕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法混入。
许多少数民族的电影像《刘三姐》、《阿诗玛》都流传下来经典对唱,有一点点音乐片的影子,少数民族的爱情故事加上风情对唱,遍地飞花!也许只有他们的结合才能从祖辈那里继承出些许润滑,让爱情更清澈,曲子更悠久地传唱。
现在看来,《五朵金花》确实算是一部比较前卫的电影,从中听不到任何杂音。它给了我们一个梦想,在那个遥远的地方还有这样的一种爱情,不痛苦,不悱恻,仅仅是充满美好和信仰。电影也因为沾染了它的气息而显得有些光辉四射了。(费小戈)
延伸阅读:关于杨丽坤
杨丽坤(1942—2000):女,云南人,彝族。我国著名舞蹈演员、电影演员。曾出演了电影《五朵金花》和《阿诗玛》而引起了巨大轰动。后在文革中受到迫害,造成精神失常,1978年得以平反。2000年病逝于上海。
杨丽坤小档案
中文名:杨丽坤
别名:小九
民族:彝族
出生地:云南
出生日期:1942年4月27日
逝世日期:2000年7月21日18时30分
职业:舞蹈演员,电影演员
代表作品:舞蹈《春江花月夜》,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
主要成就:亚非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鹰奖
从艺简介
1942年4月27日,杨丽坤出生在云南普洱县磨黑镇的一个彝族家庭,由于她排行第九,身边的人亲昵地称呼她“小九”。杨丽坤四五岁时,她的母亲因操劳过度去世,这个打击给天真活泼、爱唱爱跳的杨丽坤的心灵上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母亲去世后,家境就更困难了,刚上小学的杨丽坤不得不辍学。几年后的1952年,杨丽坤远在昆明的大姐把她带到昆明寄养在二姐家,因为二姐的家境稍好些,杨丽坤才继续进学校读书。
1954年,12岁的杨丽坤和二姐在去看演出时被云南省歌舞团的胡宗林团长发现,认为她有舞蹈天分,被召入省歌舞团当学员。杨丽坤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训练相当刻苦,经常在星期天还在排练厅练舞。由于她年龄最小,团里还给她一些“特别”照顾,比如说,让她比别人多睡两个小时,还请大姐姐照管她的生活。她刻苦练功,业务提高很快。第二年,她就正式参加团里的演出。在很短时间里,她不论在政治上、艺术上发展都顺利,迅速地成长起来了。她先后参加了《十大姐》、《白鹇鸟》、《万盏红灯》、《采茶》、《小卜少》、《赶摆》等集体舞的表演。不久,她便成为独舞演员。她表演的《春江花月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赞赏。她在强烈的聚光下,单凭一人身影,控制了空旷的舞台,举止松弛自若,舞姿优美舒展,以稳健而含蓄的表演,十分细腻地描绘出了春、江、花、月、夜的意境。这是她心灵的美,化作舞姿的美。这正是她艺术魅力的所在。人们赞她:“好像一枝冰清玉洁,素心芳菲的芭兰。”她表演的《春江花月夜》,至今仍在同行里留下难忘的印象。逐渐地,她在团里崭露头角,常在大型舞蹈中担任领舞。据杨丽坤的姐姐回忆,刚进歌舞团的杨丽坤十分羞涩,甚至第一次上台跳舞时竟害羞地跑了下来。
后来,她的父亲被诬为反革命分子,二姐、二姐夫等亲属被打成右派,沉重的阴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生性天真活泼、爱说爱笑的她变得沉默寡言,性格非常内向。1960年,彩色故事片《五朵金花》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的18部献礼片的压轴之作,在全国隆重放映,引起了巨大轰动。同年,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第二届亚非国际电影节上,王家乙凭借《五朵金花》获得了“最佳导演银鹰奖”,杨丽坤荣获了“最佳女演员银鹰奖”,埃及总统纳塞尔点名请杨丽坤前往埃及领取大奖。自此,《五朵金花》先后输往46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创下了当世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
1964年,杨丽坤又主演了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彩色宽银幕电影故事片《阿诗 电影《五朵金花》玛》,这部“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从一开始拍摄就屡遭磨难,杨丽坤被指责是“资产阶级小姐作风”,宣扬“资产阶级恋爱观”,她不得不一边在镜头前演着阿诗玛,一边受到所谓“工作组”的“帮助”。更可怜的是,杨丽坤在心智健全的情况下竟然没有看到过自己主演的这部电影,在《阿诗玛》剧组拍完最后一个镜头时,杨丽坤接到通知马上赶回单位,从此她就陷入一连串的批斗中。几年前她曾因爱情受人阻挠一度精神失常,但经过住院治疗已经基本痊愈。这次,惊涛骇浪般的政治斗争使她的精神再次受到严重刺激,那段时间她每晚都噩梦缠身。
杨丽坤一生只演过《阿诗玛》和《五朵金花》两部电影,然而却在中国亿万观众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两部电影获奖无数,给她带来莫大的荣誉,也造成她一生的悲剧。文革中,这部片子被当时的文革组长康生宣布为“宣扬爱情至上”的“毒草”遭批判。杨丽坤被说成是修正主义文艺的“黑苗子”,反对毛主席文艺路线的“黑线人物”而受到残酷的迫害,进而被定性为“现行反革命”,导致杨丽坤精神失常。在恣意摧残下,她出现幻觉幻听,因得不到治疗,杨丽坤的病越来越重。后来周总理办公室打来电话查问后,杨丽坤才被允许送医院治疗,经确诊为“心因性精神忧郁症”。因病情严重,杨丽坤才被解除管制,转送到昆明长坡精神病医院。
1970年,杨丽坤因为受到迫害导致精神分裂症(抑郁型)加重,继续在长坡医院住院治疗,这一年她28岁。此时的杨丽坤已经拥有巨大的声誉,但是,在以后的三十年,她再也没能走出那个噩梦,也没能再演电影。
1970年底,在广东凡口铅锌矿场工作的唐凤楼,结识了与杨家私交甚好的陈泽涛。经杨丽坤陈泽涛介绍,1971年唐凤楼第一次见到杨丽坤,初次相见,唐凤楼感到十分诧异,往昔人们描绘她的美好词句没有一个能同眼前的她对得上号。她的脸色灰黄,目光呆滞。然而,是她的诚挚和善良的目光深深吸引住了唐凤楼。
1973年5月22日,经过一年多的书信往来,这对相识于患难年代的年轻人终于缔结良缘。在上海徐家汇路345号的唐家,举行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既没有摆酒,也没有请客,仅是家人围坐吃了顿晚饭。身着一套的卡衣裤,脚穿猪皮丁字皮鞋的杨丽坤,找到了那个托付终生的人。婚后,唐凤楼对杨丽坤关怀倍至。但杨丽坤的病仍时常发作,“幻听”发作时,什么人也不认得,行动完全由“幻听”支配。唐凤楼翻阅大量精神病方面的书籍,甚至自己假装“幻听”来与她交流,尽心地帮助她治疗。
1974年5月25日下午,杨丽坤在区中心医院妇产科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唐琰、唐韬。
1978年,《人民日报》刊登陈荒煤的文章《阿诗玛,你在哪里?》。之后《解放日报》《文汇报》又登载了张曙,汪习麟的文章《阿诗玛就在我们身边》,杨丽坤再次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杨丽坤这个名字,紧紧地与优秀影片《五朵金花》、《阿诗玛》联系在一起。她的不幸遭遇,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特别是陈荒煤的《阿诗玛,你在哪里?》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全国舆论的关注。杨丽坤的冤案,一时成为上海人民乃至全国舆论的热点。
1978年的秋天,云南省歌舞团领导严学恒演员殷培娴(殷是杨丽坤在云南住院中的陪护,感情很深)、云南日报记者王左生一行四人,受云南省委与文化局党组的委托,携带着国务院文化部部长黄镇关于落实杨丽坤政策的批文及省委书记安平生的亲笔信,10月20日乘80次特快直驱上海。10月25日,在上海一个精神病院里,找到了杨丽坤。昔日身材苗条,神态娴静、可爱的姑娘,已被摧残得判若两人了。由于治疗吃激素药类过多,体形特胖,表情变得滞呆、无神,充满了忧伤和恐惧,说话中手脚不断颤抖着。谁能相信这个举世闻名的优秀演员,被文革折磨成这个样子。当殷培娴告诉她,江青等四人帮已被打倒了,她默默不作声,摇摇头,她更是不相信这些话是真的。严学恒、殷培娴郑重的向她宣读了云南省文化局给她的平反决定,并代表省委向她表示深切的问候!这一刻杨丽坤期待得太久啦,此时此刻她听懂了,十几年的噩梦结束了,历史终于还给她一个公道。拨乱反正的春风吹散了乌云,杨丽坤终于恢复了往昔纯洁美丽笑容。杨丽坤被平反后,工作关系由云南省歌舞团调往上海电影制片厂。从此,一直到她去世前,她再也没有回过生她养她成就她又让她痛苦万分的家乡。
2000年7月21日18时30分杨丽坤因病在上海家中去世,她的墓碑,上海一座、昆明一座。她的骨灰,上海一半,昆明一半。
杨丽坤年谱
1942年4月27日,杨丽坤出生于云南普洱县磨黑镇的一个彝族家庭,排行第九。家人 电影《五朵金花》和亲近的朋友都亲昵地称她:小九儿。
1952年,杨丽坤10岁时来到昆明的二姐和二姐夫身边生活、学习。同年,杨丽坤进入昆明新村小学学习。她酷爱书籍,几乎所有零用钱都用来买书。
1954年,杨丽坤12岁,和二姐去看演出,被省歌舞团的胡宗林团长发现,认为她是好苗子。杨丽坤进入省歌舞团当学员。
1956年,杨丽坤在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时常担任大型舞蹈的领舞。
1958年,文化部在“全国创作工作会议”后,着手准备国庆十周年献礼片。部长夏衍同志建议组织一部“以大理为背景,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的、轻松愉悦的片子”。
1959年初,作家季康和公浦赶写剧本的同时,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王家乙开始紧锣密鼓地筛选外景和挑选《五朵金花》演员工作。在省歌舞团,王家乙看完所有在场的姑娘后,都不合意。当他们往外走时,一个姑娘正站在排练厅的窗台上擦玻璃,就在他们经过时,有人和姑娘打了个招呼:“杨丽坤”!“哎”!姑娘应声抬头,一张纯真、质朴的微笑着的美丽面孔映入王家乙眼中;“就是她,就是她”!王家乙叫了起来。正是这偶然的一回头,改变了杨丽坤的一生,从此她被托上幸运的云端,也被推到悲剧的低谷。这一切的一切,皆由这一回头而起。那一年,杨丽坤16岁。
1959年,周恩来总理在庆祝新片展览月的招待会上为《五朵金花》的公映拉开了序幕,总理说;“我们的电影已经开始创作一种能反映伟大时代的新风格……一种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新风格。”这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王家乙导演,杨丽坤、莫梓江主演,雷振邦作曲的影片,自1959年起先后输往46个国家公映,创下当时中国电影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
1960年,在埃及开罗举行的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五朵金花》获得巨大殊荣:导演王家乙获最佳导演银鹰奖,杨丽坤获最佳女主角银鹰奖。埃及总统纳塞尔点名请杨丽坤必须亲自前往埃及领奖。
1964年,杨丽坤主演了由上海电影制厂摄制,刘琼导演的电影《阿诗玛》。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之后,这部影片也给杨丽坤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灾难。文革中,这部片子被康生宣布为“宣扬爱情至上”的“毒草”遭批判。杨丽坤被说成是修正主义文艺的“黑苗子”,反对毛主席文艺路线的“黑线人物”。受到残酷的迫害。她开始失眠,晚上一直做恶梦,患上了轻度神经官能症。云南省歌舞团帮派人物又给她带上了攻击‘红色政权’的帽子,她被强行送到宜良羊街劳动改造。在羊街,她因不服“改造”,“恶毒攻击‘中央文革’和‘伟大旗手’”,被当时的专政机关正式定为“现行反革命分子”,之后被押回昆明。在省歌舞团,杨丽坤被关在舞台底下,那里阴暗潮湿,终日没有一丝光明。里面仅放着两条长凳,晚上当床睡,加上日夜不停的审讯,她的精神被彻底摧垮了。经过家人不断努力,此事引起了周总理的关注,指示要好好给杨丽坤治病。这样她被送到云南省精神病院留院治疗。之后,又被转到湖南郴州精神病院治疗。
1970年底,在广东凡口铝锌矿场工作的唐凤楼,结识了与杨家私交甚好的陈泽涛。当陈泽涛提出将杨丽坤介绍给他时,他觉得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1971年,当唐凤楼第一次见到杨丽坤时,往昔人们描绘她的美好词句没有一个能同眼前的她对得上号。她的脸色灰黄,目光呆滞。然而,是她的诚挚和善良深深吸引住了杨丽坤唐凤楼。
1973年5月22日,经过一年多的书信往来,这对相识于患难时刻的年轻人终于缔结良缘。在上海徐家汇路345号的唐家,举行了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婚礼。既没有摆酒,也没有请客,仅是家人围坐吃了顿晚饭。身着一套卡衣裤,脚穿猪皮丁字皮鞋的杨丽坤,找到了那个托付终身的人。婚后,唐凤楼对杨丽坤关怀倍至。但杨丽坤的病仍时常发作,“幻听”发作时,什么人也不认得,行动完全由“幻听”支配。唐凤楼翻阅大量精神病方面的书籍,甚至自己假装“幻听”来与她交流,尽心地帮助她治疗。
1974年5月25日下午,杨丽坤在区中心医院妇产科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唐琰、唐韬。
1978年,《人民日报》刊登陈荒煤的文章《阿诗玛,你在哪里?》。之后《解放日报》《文汇报》又登载了张曙,汪习麟的文章《阿诗玛就在我们身边》,杨丽坤再次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1978年,在上级的指示和干预下,杨丽坤调往上海电影制片厂与分别多年的丈夫、儿子团聚。
1982年,《阿诗玛》在西班牙北部城市桑坦德召开的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节上获得最佳舞蹈片奖。在杨丽坤的后半生,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两个孩子不断成长,看着丈夫工作。
1997年,杨丽坤脑溢血出院后,唐凤楼将办公用具搬回家中,在她病榻前工作。她最爱做的事就是坐在一旁深情地注视着丈夫,看他工作给了她生活中最大的满足。有时,她也会满怀遗憾地说:“唐凤楼,要是我没病,应该好好照顾你。”
2000年7月21日早晨,她在盥洗室门口微笑地看着丈夫刷牙洗脸,还伸出手轻轻划过这个伴随他风风雨雨30余载的男人的脸颊。
2000年7月21日18时30分,保姆喂她喝汤时发现她的神情异样。脸庞涨得通红,19时15分,未及救护人员赶到,“阿诗玛”去世了。享年58岁。
2000年8月5日下午3:00,上海各界在龙华殡仪馆举行追悼会。送别无数影迷心中永远的“阿诗玛”。
2001年1月15日,杨丽坤的一半骨灰被送回云南安葬在昆明金宝山艺术园林,阔别故乡20余年的“阿诗玛”重新踏上了云南这片热土,云南的女儿杨丽坤终于回乡了。当天,云南各界群众万人泣别“阿诗玛”,场面相当感人。至此,这位命运多舛的演员,结束了她坎坷崎岖,大喜又大悲的一生,永远闭上了她那双美丽的双眼。将无尽的遗憾和回忆留给了喜爱她,关切她的人们。
杨丽坤经典电影
片名:阿诗玛
编剧:葛炎、刘琼(根据同名民间长诗改编)
导演:刘琼
摄影:许琦
美术:丁辰
作曲:罗宗贤、葛炎
阿诗玛剧照录音:苗振宇
剪辑:陈祥兴
主演:杨丽坤、包斯尔、韩非、崔超明、黄琼英、柳杰、冯奇
编导:赵惠和、周培武、陶春、苏天祥;作曲:万里、黄田;
故事背景:云南阿着底地方有个彝族姑娘名叫阿诗玛,她聪颖美丽,与青年阿黑相爱。头人热布巴拉之子阿支,贪婪阿诗玛的姿色,心存歹念。一次,阿支在传统舞会上戏弄阿诗玛,遭到严厉斥责。阿支贼心不死,央媒人海热带着厚礼前去逼婚,又被断然拒绝。于是,阿支趁阿黑去远方牧羊之机,派人将阿诗玛劫走。阿诗玛乘隙将与阿黑定情的山茶花掷入溪中,溪水立即倒流,阿黑获讯赶回救援。途中被大山所阻,他用神箭射穿大山,开出通道,纵马驰骋,快速前进。阿支用尽种种威胁和利诱手段,都不能使阿诗玛屈服。阿支恼羞成怒,正要举鞭毒打阿诗玛,阿黑及时赶到。阿支提出要和阿黑赛歌,一决胜负。阿支赛输,但仍不甘心,又企图用暗箭杀害阿黑。阿黑愤怒地用神箭射穿寨门和大厅的柱子,箭射在神主牌位上,阿支命令众家丁用力拔箭,箭却纹丝不动。阿支慑服,只得将阿诗玛释放。阿诗玛和阿黑喜悦地同乘一骑回家。他俩来到溪边,下马小憩。阿支带人偷走了阿黑的神箭,放洪水将阿诗玛淹死。阿黑悲愤地呼唤着她的名字,但阿诗玛已化为一座巍峨的石像,千年万载,长留人间。
本片于1982年获西班牙桑坦德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最佳舞蹈片奖。
电影《阿诗玛》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性传说。聪明、善良、美丽的阿诗玛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软硬兼施地阿支追求阿诗玛并将她关进牢笼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阿黑赶来相救,妒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回归大自然,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
《阿诗玛》比较彻底的摆脱了“讲故事”的传统模式,采用了无场次:板块式结构,以黑、绿、红、灰、金、兰、白等不同色彩的舞段,围绕着阿诗玛、阿黑、阿支的爱情矛盾,着力揭示不同的人物性格。以细腻的笔触,精心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阿诗玛、阿黑、阿支组成了很精彩的双人、三人舞段。同时在不同色彩的板块式舞段中,从容、幅酣畅地展现着绚丽多彩的彝族各支系的民间舞。这部舞剧大胆地运用了交响编舞法和某些意识流手段,由于编导有深厚的生活与艺术积累,借鉴中较少斧凿之痕,保持了鲜明的民族性。
《阿诗玛》获1994年文华大奖,并被确认为“20世纪经典”。
代表作品
《五朵金花》彩色故事片 国庆献礼片1959年
电影《阿诗玛》彩色故事片 音乐舞蹈片1964年
《春江花月夜》云南省歌舞团独舞
《椰林怒火》云南省歌舞团领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