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摄影师张进发镜头下的石屏花腰彝

摄影作者:张进发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29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编者按:多年来,石屏彝族摄影家张进发,深切关注家乡,用镜头始终对准家乡,持续记录着家乡本民族日新月异的变化。下面,让我们跟随张老师的镜头,一起走进花腰彝的生活,去感受民族文化魅力。

居住在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北部山区龙武、哨冲镇一带的彝族尼苏泼(系石屏县彝族支系之一。因其服饰花样繁多、鲜艳夺目,被人们称为“花腰彝”)是一个浪漫淳朴、能歌善舞的彝族支系。rb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jpg

彝族土掌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在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彝族优秀传统文化。
rb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jpg

彝文古籍

象征族别的花腰彝妇女服饰,花团锦簇,鲜明亮丽。服饰的每一个图案都都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喻指开天辟地、或暗示祖先迁徙、或记述征战拓疆、或表白某种崇拜,寄托了花腰彝的原始图腾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象征礼俗的婚丧嫁娶,古风盎然,自成一体;象征凝聚力的传统节日活动,古朴庄重,沿袭千秋,其中当数祭龙节(德培好和火把节较为隆重,尤其是“德培好”节(逢十二年一轮的马年立春后的第一个属马日举行,俗称“祭大龙”)最为隆重。rb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jpg

花腰彝老年服装

象征艺术造诣的阿哩,感情浓郁,情节曲折,言辞琅琅上口,篇目多如牛毛;象征口碑文学的民间故事,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生动感人,回味无穷;象征群体娱乐的花腰歌舞,热烈奔放、情景交融。保持了汉代以来的原始踏歌遗风,被人们称为“史前文化的宝库”和“神奇的土地”。rb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4.jpg

中年服装

近年来,石屏县不断加大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花腰彝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好评。rb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jpg

青年服装

1996年,石屏县花腰彝聚居的哨冲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1999年参加“中华‘国安杯’百龙大赛”荣获金奖;2002年参加“云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荣获金奖;2003年参加“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比赛荣获金奖。rb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6.jpg

少年服装

2005年,以花腰女子舞龙队为原型拍摄的电影《花腰新娘》获中国电影政府最高奖“华表奖”;2008年“花腰歌舞队”应邀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我们相信,随着不断弘扬民族文化,花腰彝这一古老的民族文化瑰宝,必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rbR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jpg

刺绣品(背衫)

祭大龙(主会场)

老针线包

祭大龙(毕摩诵经队)

龙树林里的祭祀

火把节狂欢

火把欢歌

火把节祭火

女子舞龙

花腰歌舞(团乐)

舞麒麟(板凳龙)

情歌对唱(阿哩)

唱敬酒歌

花腰彝婚俗

松毛宴

电影《花腰新娘》开机仪式

花腰彝姑娘摘杨梅

花腰彝四世同堂全家福

作者简介:张进发,男,彝族,机械工程师,全国注册社会工作师,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新华社《中国图片库》特聘摄影家,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石屏县第六届政协委员,石屏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屏县彝学会副会长。多年来,坚持摄影创作及笔耕不辍,先后有2200余件作品见诸报端,并有近百件作品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多件作品曾被法国、意大利等学者带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

zuozh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