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NGO与彝乡的15年
在西昌向一位司机打听昭觉怎么走,他扭头第一句话:“你要去昭觉?在大山里,可不好走啊。”
昭觉,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彝族人口达97%。与藏族一样,彝族也是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直到今天,昭觉仍然带着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60年来,为了帮助彝族人脱离贫困,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来到昭觉,为消除这里的贫穷、疾病、陋习而努力。
艾滋病患者曾经被人羡慕
与以前相比,昭觉的路已经很好走了。从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西昌市出发,10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行驶3个多小时就能到达。10年前,这段路程至少要走8小时。而60年前,这里根本没有公路,只有成片的原始森林。
昭觉在彝语里指的是山鹰的坝子。这里主要是山区,海拔在1500米~3000米之间,寒冷、阴雨的气候导致土壤过度潮湿,不利于农作物生长,许多居民长期缺粮。
30岁的布点英敏是在昭觉土生土长的彝族人。在她读小学的那个年代,山里的民风还很淳朴,夜不闭户,水果长在树上没人偷,掉在地上也没人捡。农村里全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上世纪80年代末,外面的世界打开后,彝乡年轻人既迷恋外面的五光十色又无所适从。加上深处大凉山腹地,又位于成都与昆明的中点,昭觉很快便成为贩毒分子的通道,很多无所事事的青年,经不住诱惑,沾染上恶习,加速了毒品和艾滋病的泛滥。
可怕的是,源于贫穷与缺乏教育,很多人并不知道毒品和艾滋病的危害。在偏僻的农村里,吸毒被认为是一种时髦的象征,艾滋病患者甚至是被羡慕的对象,因为他们可以拿到政府的救助和补贴。
昭觉县副县长贾琼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彝族地区,特别是农村,由于家庭贫困,观念落后,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识几个字就行,女孩子连学都不上不了,早早嫁人。初中学历在这里算高学历了。
学习刷牙、洗脸是第一课
布点英敏的父母都是农民,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两个姐姐没上过学,布点英敏因为成绩好,家里勉强供她读完初中。19岁开始,为了补贴家用,布点英敏辗转于西昌、昆明等地打工。
2003年,布点英敏回到昭觉,听说县里有外国人办了一个青年创业中心,可以学习技能,她就报名了电脑班,成绩优异的她最后被中心招聘为教师。
布点英敏主要负责心理健康和品格教育课。“不要看孩子们平时都是一张张笑脸,每个人背后都藏着令人辛酸的家庭背景: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艾滋病致孤等情况非常普遍。”据其介绍,因为成长在恶劣环境中,从小面对父母争吵,被人歧视,许多孩子们内心深处,对社会多少都有些不信任。
所以,中心每周都有定期的品格教育课,课程是老师们到香港培训时带回来的,主要通过游戏互动、身体体验、内心感悟、观念碰撞,让孩子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然而,品德似乎还不是最急需的教育,生活常识才是首要的学习内容。许多彝族青年进入中心的第一件事,是学习刷牙、洗脸、洗手、洗衣服、用厕所。
更多的志愿者来到昭觉
60年前,一位英国护士从印度出发,历时一个月,长途跋涉到昭觉为彝族人治病。60年间,为了帮助彝族人脱离贫困,更多的志愿者来到了昭觉。
日本护士仁科共子,现在是NGO(非政府组织)国际专业服务机构(MSI)驻四川省的首席代表,昭觉青年创业培训中心理事,1995年到昭觉。15年前,昭觉县医院只有一个医生是专科毕业,病床连床垫都没有。人们观念落后,宁愿相信巫师也不愿意到医院看病,病房几乎全是空的。病人打点滴,不愿坐在屋子里,宁愿在外面找棵树一挂。
1994年5月,国际医疗服务机构(MSI的前身)与四川省政府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书,于1995年正式开始派出医护专业人士长期驻守昭觉县。1999年,在昭觉县政府的支持下,MSI成立了昭觉青年创业中心,从提供医疗服务转为向18岁~35岁的彝族青年提供健康的文体活动、品格塑造、文化培训、生活技能培训与谋生技能培训。
仁科共子是中心资历最老的志愿者。在她之后,青年创业中心还有另外三位元老级志愿者:台湾医生张育诚、香港人徐宏善和李翠秀夫妇。
张育诚2000年辞掉令人羡慕的工作,卖掉房子和汽车,带着妻子、大儿子,还有刚出生5个多月的小女儿,来到昭觉。在昭觉的6年,张育诚下乡无数次。山里的路很难走,经常从县城坐小巴先花两三个小时,下车后走一两个小时,最远走过6小时的路。下乡义诊,张育诚从来不戴口罩,即使带着孩子去麻风病村。
2004年,带着一个医疗项目下乡时,张育诚发现,农村里很多孩子晚上不敢出门,眼睛有毛病,有的眼球上长白斑,有的溃疡烂掉,当地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以为是受到诅咒。其实就是缺少维生素A导致夜盲症,没有及时治疗又导致失明。后来,张育诚指导他们种蔬菜大棚,种胡萝卜和油菜,这病很快就没了。
很多彝族人把张育诚当作家人和好朋友。今年,一位他治愈的结核病病人要结婚了,张育诚十分开心:“以前,结核病患者被认为是不好的事情,即使治愈也备受歧视,更不用说有人愿意和他结婚了。现在看到人们观念转变,真的很高兴。”
与仁科共子和张育诚不同的是,香港夫妇徐宏善和李翠秀并非医务工作者。他们在香港都是教师。2000年他们到昭觉时,中心员工只有13人,校园破旧不堪,徐宏善从电脑班、农业班开始教起,李翠秀则教烹饪、缝纫和手工。学生的基础很差,电脑班的学生,多数没见过电脑,得从开机关机、键盘上的26个英文字母开始学。还有缝纫班的学生,不会拿剪刀,刀尖常常对着自己,不会画直线,甚至连号码也不会写。
本来按MSI规定,在昭觉志愿服务的年限为四年一轮,可是徐宏善夫妇已经待了近10年。“香港是很好,国际大都市,各方面制度很完善,但是人才济济,像我们这样的人,在香港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在昭觉却可以帮助很多人。为什么我们不留下来呢?”徐宏善说,夫妇俩打算永远待下去。
国际组织“水土渐服”
昭觉青年创业中心的工作得到了地方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拨款1200万元为中心修建了2幢教学楼、1幢综合楼,并提出把昭觉青年创业中心办成品牌学校,并将其办学机制和办学理念推广到州内其它职业学校。
2007年9月1日,昭觉县职业高级中学正式成立。职高与中心并轨运作,资源共享,相当于“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县政府选派的职高校长雷琼,同时兼任职中心主任。由MSI选派的中心副主任徐宏善,同时兼任职高副校长。中心继续非学历的短期培训,职高开始学历教育,并且配合政府部门的培训计划。
眼看正是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雷琼和徐宏善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最窘迫的是师资的紧缺。职高成立后,共有47名员工,其中,担任日常教学工作的只有20多位。然而,职高开学后,马上接到有关部门培训1200名农民工的任务。
此外,学生流失也很厉害。2009年9月,职高学历班报名人数达到418人,但因许多学生外出打工,截至今年3月初,在校学生只剩下102人。
令雷琼倍感压力的还有职高与中心特殊的管理体制。作为职高校长与中心主任,雷琼必须同时对县政府和MSI负责,通俗点说,就是有“两个婆婆”。作为非政府公益组织,MSI有自己的理念和原则,不能因为扩招影响教学质量;而政府部门要求她按职高的要求办学,立足昭觉,扩大规模,服务东部五县。
徐宏善也感到为难。以往中心人数最多时也不超过100人,扩招使教学质量下降。徐宏善不讳言,MSI内部讨论过,是不是到该撤出昭觉的时候了。最后,大家决定应该留下来。“MSI做的事情好比建房子前的搭架子工程,房子盖好了才能拆下来,而现在,房子还没有盖好,所以我们没有放弃。”徐宏善说。
10年来,昭觉青年创业中心免费为城镇学生开设了木工、电脑、缝纫、手工、水电修理、英语等技能培训共150多期,培训学生超过3000名。经过培训合格的学员只要提交可行性报告,可以申请一笔经费进行创业。目前,已有18名学员得到了创业扶持,项目包括大棚蔬菜、彝族服饰缝制、建筑承建等等。此外,中心还推荐安置300余名学员前往江苏、浙江、广东等大中城市就业。
2010年,昭觉职业高级中学的招生目标是800名。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巩固率的提高,徐宏善相信生源会一批比一批好,越来越稳固。
2009年,徐宏善接待了超过100人次的短期志愿者,这些人群中已开始出现大陆志愿者的身影。“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哪天这里不需要我们了,这房子也就盖好了。”MSI驻四川省首席代表仁科共子说。
关于MSI:全称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原名为国际医疗服务机构,创立于1994年,是一个面向中国的,非政府、非牟利性的社会公益专业服务机构。致力于为中国贫困地区提供各种专业服务,包括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英语教学、畜牧和农业、青年发展等。15年来,MSI为昭觉卫生事业投入了140多万元的资金,每年还有30名来自各国和地区的义诊队,免费为病人治病,到目前已诊治病人约3万人次,手术近400次,培训乡村医生和接生员600多人次。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