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为什么不歧视艾滋病人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摘要] 尽管凉山彝族对艾滋病人的非歧视态度和整体关怀让在世界其他大多数地方都饱受歧视的艾滋病人和专家都感受到希望。但这种基于当地文化法则的关切行为,恐怕也仅仅是地方性的。
诸多关于艾滋病传播的研究皆认为,在主流社会群体之中存在着夸大了的艾滋病感染威胁,并由此产生出针对艾滋病人的社会歧视,并导致艾滋病人的社会关系全面断裂。这并不利于艾滋病的防控,更严重妨害了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因此不少学者和社会运动,皆在呼吁消除全球范围内对艾滋病存在的普遍歧视。
然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周如南最近在《开放时代》刊文指出,作为我国艾滋病疫情最为严重地区之一,凉山彝区却并不存在大规模的对于艾滋病的社会歧视。凉山彝区的艾滋病传播源于前往城市打工的彝族人在吸毒时共用针具的行为,但在彝族乡村社会中,艾滋病在当地仍被置于普通疾病范畴,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人与健康村民共同生活在同一社会空间之中,彝族“家支”(血缘群体)的成员以及社区成员,还会共同为病患提供照顾与关怀。他们并没有将艾滋病看作一个带有道德批判意味或污秽意义的传染病,而是将其与其他该地区常见的疾病一视同仁。
“这种民间自发性质的社会互助行为是建立在国家制度层面上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并有效覆盖到农村社会的前提之下出现的地方自救性疾病抗争行为。”因此该文作者周如南认为,之所以凉山彝区不歧视艾滋病,在是因为彝族的传统文化系统在通过“毕摩仪式、家支制度、神灵观念、道德经济等社会实践的整合机制发挥重要作用,并显示出与现代性裹挟下强势的国家主义和科学主义话语思维不同的疾病诊断、治疗和关怀路径。”
彝族人之所以不歧视艾滋病,在于他们的社会交往行为中,对于洁净与危险的定义与现代社会并不相同。这种分类体系背后则是基于日常生活实践的地方性深层文化价值逻辑体系。
例如,彝族社会中的“喝转转酒”这一社交行为,在公共卫生学看来,属于相当不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因为不同的人通过嘴唇表层皮肤共同接触一杯酒,可能导致细菌和传染病的传播,尤其如果这一群人中有人口腔溃疡或牙龈发炎,则情况更加危险。但是,彝人认为主人家敬酒、客人饮酒以及主客共同饮酒的行为表达了感情的浓厚和关系的亲密。在喝转转酒的过程中,还实践着彝族社会长幼有序、以左为尊等社会秩序原则。因此,这一重要的行为是彝族人进行社交的重要方式。单纯的外来输入式“卫生”知识宣教根本无法对这一文化传统造成影响。
同样的逻辑,艾滋病并不被认为是十分危险的事情。由于艾滋病潜伏期较长,在艾滋病感染者未发病时,人们往往将他们视为普通病人进行照顾和关怀。在照顾过程中,人们更多地以社会关系亲疏而非疾病的危险性作为照顾原则。因此,甚至出现在照顾艾滋病人期间照顾者不慎感染艾滋病的极端事件。然而,以家支整体主义为特征的凉山地区是高信任社会,家支成员间的熟悉、亲密和互惠建构出的道德价值和信任关系将每个社会个体嵌合在固定的社会位置和流动的社会网络中,并在关系互动中形成整体认同,这是一种难以生产出疾病歧视的整体感。家支内部其他成员对艾滋病患病者具有不可推脱的关怀义务,这种义务以一种家支荣誉和责任的方式施加在每个人的身上。
不过周如南同时也指出,基于现代科学话语解释的输入式歧视也正在当地出现。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治理力量的进入,传统道德经济出现解体趋势。所以,尽管凉山彝族对艾滋病人的非歧视态度和整体关怀让在世界其他大多数地方都饱受歧视的艾滋病人和专家都感受到希望。但这种基于当地文化法则的关切行为,恐怕也仅仅是地方性的。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