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焦点.观察

四川大凉山彝族人民给习近平穿的是什么

作者:​高语阳 发布时间:2018-02-12 原出处:​北京青年报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会去哪里考察?”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个疑问今天(2月11日)算是揭晓答案了,他去了四川,而且前往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时政类公众号,政知道自然是很关注这个新闻的,新闻图片中,身穿彝族服饰的少数民族同胞围在习近平的周围,习近平与他们握手、对话,习近平身上披着一件白色的有长长流苏的像披肩一样的衣裳。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周围小伙伴一句:“这披着的是什么衣裳呀?”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好了,选题诞生了。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什么是擦尔瓦?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首先揭晓的是这是彝族典型的传统服饰,叫做“擦尔瓦”。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擦尔瓦是彝语的音译,就是“披毡”的意思,在彝族流行范围非常大。擦尔瓦的形成与原始游牧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是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编织而成的,有较好的保温防水功能。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家看图片也能看出,擦尔瓦无领无袖,形状是廓形,下端有长流苏。彝族的男女老少都爱穿擦尔瓦,并且不论寒暑终年不离身,白天可以用来抵御风雨,夜间可以用作被盖,在家或者在野外都可以铺在地上或者裹在身上,是彝族人民离不开的重要日用品。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擦尔瓦可以说是彝族服饰的“活化石”了,关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根据记载,彝族先民披羊皮、披毡、着贯头衣、着拖尾服。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擦尔瓦是手工制作,多由彝族的家庭妇女劳作完成,一般要经过六道工序:选料、抛松、捻线和染色、织羊毛布、缝制、绣花。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整个擦尔瓦宽度大概是在100厘米,缝制一件需要7幅或者9幅毛料,上端是用羊毛编成的粗绳缩口,下端是长达30多厘米的流苏。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擦尔瓦在颜色上主要有白、青、黑三种,白色的擦尔瓦代表纯洁、纯净,反映彝族人民的古朴和安静。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说了这么多,总结来说就是擦尔瓦是凉山彝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延续传承至今,是一件朴实、实用又精细的典型彝族服饰,陪伴着彝族人民日出日落、春夏秋冬。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达慕和“五畜祈福”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习近平去过的少数民族地区众多,与少数民族特色服饰、礼仪的接触也不少。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次是在2018年春节前夕前往四川凉山,2014年的春节前夕,习近平的目的地是内蒙古自治区,他参加了蒙古族冬季那达慕活动,还参与了传统的“五畜祈福”仪式,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用银碗盛着的马奶酒弹了三下,然后说,我借“五畜祈福”寓意,祝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草畜兴旺。让我们继续弘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同心同德努力奋斗。祝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各族人民更加幸福安康。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达慕是什么? 那达慕,蒙语本意为“民族文体活动或游戏”。早先,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固定时间举办的,骑马、射箭、摔跤为主的竞技娱乐盛会,发展到今天又添加了商业洽谈、经济交流等功能,还融入更多游艺项目和舞蹈、表演等娱乐内容,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盛会。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那达慕这一盛会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达慕由“祭敖包”发展而来,“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活动开始时先举行赛马,然后摆上供物,由喇嘛念经行祭,活动结束后进行摔跤、唱歌、跳舞等文体活动,这就是说“那达慕”是从“祭敖包”发展而来的原因。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达慕通常每年举办两次,夏季一般在7至8月举行,冬季一般在12月至来年1月举办。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参加了蒙古族冬季那达慕活动,那次他还参与了“五畜祈福”仪式,“五畜祈福”顾名思义,就是用五种牲畜祭祀上天,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五畜”一般是指牛、羊、猪、狗、鸡等。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脱鞋进屋 盘腿而坐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4年4月28日至30日,习近平前往新疆考察,他在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看望干部群众,走进维吾尔族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家里主人按照维吾尔族款待贵宾的习俗,给习近平戴上一顶小花帽。习近平还察看了起居室、厨房、牛羊圈、果园、农机具,详细了解全家生产生活情况。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维吾尔族的小花帽相信大家不会太陌生,经常在各种画面中看到这个代表维吾尔族特色的小帽子,维吾尔人不论男女老少,不分春夏秋冬,都喜欢戴这种四棱小花帽,在维吾尔族被称为是“朵巴”。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花帽图案以新疆花卉、果实等为素材,组成各种几何图形,花纹形式有大地散花纹样、单独纹样、组合纹样、巴旦木纹样、十字对称纹样等,妇女还喜欢在花帽上点缀宝石、玛瑙、翡翠等。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每逢喜庆节日、歌舞省会等,走亲访友的人们都挑选心爱的小花帽打扮自己,而且,这不仅是一种装饰品,还是馈赠亲友的贵重礼品。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插播一句,1988年,第五次全国文代会上,在人民大会堂,当时新疆歌舞团的国家特级演员玛利牙木·那斯尔亲手为邓小平戴上具有新疆民族风情的小花帽。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说完小花帽,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就是哈达了。这个习近平多次在不同场合接受少数民族献上的哈达。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例如2016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前往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走进会场时,藏族、蒙古族、土族3位代表分别向他献上哈达,表达敬意。2016年8月,习近平前往青海调研,先后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图片上看,习近平也是戴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哈达。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哈达是一种丝织品,表示对人的敬意和祝贺时用的,白色的哈达象征纯洁、吉利。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值得一说的是,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也是习近平调研时注意的一点。2015年7月,他在吉林调研,前往延边,延边是朝鲜族自治州,习近平说,这是他第一次到朝鲜族聚居区考察调研。当时,他在光东村村民李龙植家,按照朝鲜族习俗,脱鞋进屋,察看主人的生活起居情况。随后,盘腿而坐同村民们拉起家常。vcN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