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焦点.观察

凉山彝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两问题

作者:二毛叔 发布时间:2018-07-01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摘要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凉山广大彝区水、电、路、居住环境等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贫困彝区的群众收入仍停留在比较单一的状况下,已脱贫和准脱贫的彝区老百姓都主要依赖于政府帮扶和外出务工。因此彝区老百姓反贫困的机率较高。政府的“输血”是有限的,目前依靠外出务工的这部份人一旦进入老年期,反贫困是显而易见的。偌大个群体,靠拖着脱贫是不可能的,加上彝区大面积、成片贫困,由于观念、意识等因素,靠修条路、建个房、发放部分生产资料来完全脱贫也是极为不现实的。成片贫困的凉山彝区,始终从靠“输血”走上能“造血”才能真正脱贫。但在脱贫攻坚阶段始终依靠政府“两牵、一督、一帮”,贫困老百姓才能尽早脱贫并走上致富的道路。所谓的“两牵”是指政府牵头开发凉山本土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只要合理整合和开发凉山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凉山的闭塞和落后恰恰也是凉山发展的优势所在。“一督”是指,党委、政府在引导凉山发展经济、文化等事业过程中,充分发挥好“有形”这只手,既引进外面先进的发展模式和技术,又注重保护和督导凉山原有的民风民俗和青山、绿水。“一帮”是指,党委、政府帮助和保障凉山的义务教育和技术教育。让凉山真正走上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道路。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键词】彝区;贫困;扶贫;教育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布拖的新农村建设 鈡玉成摄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252万彝族同胞中仍有48万没有脱贫,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重,社会关注度高。近年来,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从多维度的给予了凉山广大老百姓,尤其是集中、连片贫困的彝区极大的帮扶。但凉山彝区贫困面积广,贫困人口多。长期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自然条件、价值观念等历史因素造成的贫困,与突飞猛进的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成果形成了较大的反差。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凉山贫困、落后问题亟待解决。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帮扶政策实施以来,凉山彝区的脱贫工作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成果,尤其为贫困彝区的居住环境、交通条件、安全饮水、儿童入学创造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政府层面的政策、资金帮扶始终是有限的。在凉山彝区取得一系列脱贫成果的背后,却也隐藏着反贫困和其他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此,选择个人认为凉山彝区脱贫致富过程中存在的两大最棘手的问题予以探讨。一,土地问题;二,教育问题。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庆丰收 游小军摄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直以来凉山彝区的贫困都被归咎于贫瘠的土地和落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在这样的潜意识之下,加上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解放前处于封闭状态的彝区百姓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人身自由感。众多彝民放弃了原有的私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外出务工或者自由搬迁。而原有的私有土地、集体土和林地以一亩几十元出售掉,甚至几斤酒就赠送出去。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尤其对凉山彝区老百姓极为重要。因为凉山彝族老百姓普遍处于文盲状态,除了年轻时期以体力劳动形式外出务工获得收入以外,一旦进入老年期,很难继续在大城市生存,加上凉山彝族家庭成员普遍较多,一大家子人靠在大城市务工生活变得极为困难。而凉山地区又没有大、中城市供这一大部分目前在沿海城市靠务工生活的打工族养老。接近百万的凉山彝区打工族的养老和归属始终会回到凉山。因此不管是政府集中移民,提倡“山下居住,山上耕种”的群体,还是远在沿海务工的群体,土地仍然都是他们的根本。   其次是教育问题,解放前,凉山彝区虽然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来普及知识,但凉山彝区拥自己完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德古”、毕摩、家支头人等这些长者的倡导和训示下,彝区自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年轻人的约束力是很强的。但这些约束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短短的几十年间变得所剩无几。教育对地区、民族和个人都是一个长期才能见效的过程。失去家庭和族群长老约束力而又不能接受完整、系统的学校教育的彝区青少年的行为、道德和生存状况正在变得极不乐观。    要使凉山彝区老百姓真正产生发展致富的内生动力,必须让彝区贫困群众做到两个信任。一是让他们信任目前被归咎为“贫瘠”而不能让他们致富的土地;二是让他们信任被认为“无用”的教育。凉山既被喻为“金色的凉山”、“得天独厚”,又被认为是“穷山恶水”。主要就看怎么整合、如何利用凉山的土地资源。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凉山的土地一时为凉山彝区创造了极大的财富,即种植鸦片,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凉山的土地不仅不贫瘠,而且还很适合搞特色种植业。如果大凉山彝区这些坡度陡、难以机械化作业的土地拿来种植玉米、水稻、土豆、荞麦等传统作物那是肯定很难让老百姓致富的,种植鸦片也是不可能的。在国民消费迅速追求有机、绿色食品的今天,未被污染、海拔落差大适应各种特色食品、水果、中药材种植的6万余平方公里凉山土地,加上彝区人均土地、林地面积大等优势,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凉山的耕地、林地、山地都是得天独厚的,也都是金山银山。第二个信任是教育,随着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观念改变和社会变化的结果,贫困彝区读书“无用论”的观念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也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善,同时也存在如何参子女的学校教育和保障子女入学的方法等问题。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越西县丰收的彝家人 蒋志聪摄影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下面就如何盘活广大贫困彝区的土地资源来杜绝反贫现象,提出个人的建议。促进凉山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多元的,从工业到农业,从旅游业到服务业,还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都是比较有前景的,但这些行业的发展始终很难让贫困群众大面积的受益。就是当前正在大面积推行的凉山乡村旅游业,如果政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最终也很难让贫困群众大面积的受益。凉山彝区贫困群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在短时间内通过政府引导让众多贫困人员从事服务业或者其他行业来改变贫困的现状是不现实的。始终回到土地才是广大贫困群众的根本和出路。凉山的贫困被归咎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年代已经可以画上句号了。原因是,一、凉山的信息、交通闭塞的局面已经完全被打破;二、粗放、传统的种植模式和半游牧式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三、依靠种植、养殖的对象由原来的三亩土豆、五亩燕麦,一匹马、两头牛、五双羊的局面,可以改变为依靠现代技术和设备种植几十亩的中药材,上百亩的经济林木,几百头的特色养殖业的时代;四、销售模式由原来的人背马驼走上几十里交到贩子手里利润所剩无几,改变为现在依靠网络可以直接在原产地销往全国各地的巨大市场。总结起来,在水通、路通、电通等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的今天,导致凉山仍然贫困的原因并非是土地的贫瘠,而是固化的发展思维和闭塞的信息技术引进渠道,还有断层的资源整合平台。当然在中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让一群基本上文盲的贫困群众依靠手中的那几块被视为贫瘠的土地来致富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的“两牵”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一,牵导贫困群众发展凉山特色文化产业,把民族文化转化成资本。二,整合贫困群众的土地资源,牵导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手工业。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美凉山 郭建良摄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教育是凉山贫困地区第二大亟待解决的问题。解放以前,凉山彝区政治、社会体制、经济和意识形态都处于对外封闭状态。民主改革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快速步入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以历来处于封闭状态为背景的彝族青年对个体自由和发展拥有一种特殊的追求。但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彝族青年却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的发展轨道。由此而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由最初的社会治安、吸毒、贩毒、艾滋病等,不断衍生出童工、留守儿童、养老等诸多问题。在政府对农村地区学前、九年义务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同时,彝区贫困群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但几百万外流的彝区农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低,很难固定在一个地方长期务工而不能在上班地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后方的留守儿童管理处于空白状态,这些留守儿童受学校教育的质量大大折扣。改革开放后来到城市的凉山彝区青年在不能融入城市生活时以偷盗为生,他们也觉得不丢脸,原因是长期以来凉山彝区处于封闭状态,解放前官方对凉山彝区的打压状态,加上与汉民族的交流较少,他们认为偷汉族不是丢脸事情。由于历史长期积淀的诸多因素,彝区形成了很多自己的习惯、认识、价值观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平等、互助发展的今天,凉山彝族同胞在继承原有优秀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也需要丢弃很多陋习、陋俗来重塑民族精神自强、发展自立、文化自信的价值观念以外外,还需要树立祖国的完整、中华民族的共同荣辱等大局观。因此彝区的学校教育变得更为重要。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康庄大道 张凌娟摄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总结:凉山的精准扶贫是个长期的事业,只有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将地方的资源潜力转换成资本,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而且杜绝反贫的隐患。凉山彝区的总结:凉山的精准扶贫是个长期的事业,只有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将地方的资源潜力转换成资本,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而且杜绝反贫的隐患。凉山彝区的贫困群众应该从思想向上从“等脱贫”转变为“去致富”。脱贫方案的顶层设计应该做好五年、十年、二十年的一次性规划,杜绝换一批领导帮子换套扶贫方案而引起的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的现象。国家的脱贫资金、物力、人力都是有限的,抓住当前国家政策、资金向大凉山脱贫攻坚大力倾斜的大好时机,奋战在大凉山脱贫致富路上的各界战士应该努力让大凉山绽放出三朵物质和精神共同富裕的花。一,结合大凉山的自然风光,打造以彝族文化为中心的彝、汉、藏、蒙、回、傈僳、摩梭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特色小镇、特色街。让所有外来的游客不仅能看到凉山的自然风光,也能看到具有凉山特色的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在能看到凉山各民族独具一格的文化风光的同时还能看到各民族在大凉山相互包容、相互和谐的独特风光的和谐之花。二、坚决打击社会各种涉黑恶势力,为凉山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严格监管冠名大凉山绿色、有机食品的商品。同时有序地组织老百姓发展特色、有机、绿色的凉山种植、养殖和手工业。在政府倡导并严格监管下,树立老百姓的品牌意识,让大凉山有机、绿色食品、水果、中药材等保质保量。使大凉山成为绿色、特色产品的购物天堂。绽放让游客买得舒心、吃得放心,让凉山老百姓卖得甜心的幸福之花。三,教育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和个人发展的灯光。让凉山的孩子,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儿童从德、智、体、美、技课程中,找到爱好、特长,开出阳光之花。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文:二毛叔(毛德华) 配图:彝族人网]HBo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