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大凉山“彝族老家”深贫村的脱贫巨变
从西昌市开车2个多小时,翻过崎岖的山路,才能抵达地处大凉山高寒山区的喜德县光明镇阿吼村。虽然通了水泥路,记者乘坐越野车穿行在蜿蜒陡峭的高山峡谷之间,仍不由得感叹道路艰险。
经过“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一块平地豁然出现在眼前,一栋栋易地扶贫搬迁建的新房整洁漂亮。
阿吼村幅员面积22.38平方公里,村民住在平均海拔2700米的山区。全村954人中,贫困人口就有312人。“山下修新房、山上兴产业;群众搬出去,新村修起来;土地转出去,产业活起来;企业带出去,收入稳起来”,当地探索走出一条高寒山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从前,进出村要攀岩过涧,下山走一天,上山再走一天。因为没有路,连马都没法走,农产品运不出去,很难卖成钱,家家户户只能靠土豆、荞麦糊口。如今,村里通了公路,盖了新房,有了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过去老百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吃饭的。3斤土豆换1斤米,吃上点白米饭就算改善伙食。(资料图片)
曾经闭塞的小山村有了电子商务服务站。
初中毕业的博立木呷,曾经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在他眼里,新修的“一村一幼”孕育着阿吼村的未来,因为“摆脱贫困最终还是要靠知识”。他当了40多年的代课老师,亲眼看着山里的娃娃靠教育改变了命运。他的女儿博立尔古考上了川北医学院,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后在县医院工作的月收入近8000元,相当于村里的人均一年收入。
博立木呷说村里最大的改变就是新建的幼儿园。过去的幼儿园学生只能挤在一个房间里上课,而现在孩子们不但拥有宽敞的教室,还有一片宽敞的平地可以尽情玩耍。上图为凉山州一个村子里过去的幼儿园(资料图片),下图为阿吼村新建的幼儿园。
在村幼儿园里,21个孩子正在幼教老师阿牛阿衣的带领下学说普通话。阿牛阿衣告诉记者,大山深处的彝族小朋友们能讲普通话,是很大的变化。
教室内挂着标注拼音的学前教育挂板。
在村里新建的幼儿园,来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孩子们通过在幼儿园学习普通话、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甚至回家带动父母发生改变。
村幼儿园还开展了“光亮宝宝”活动,发毛巾肥皂,教孩子们洗手洗脸,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们也会影响他们的父母,推动村民们有一个更好的卫生习惯。(资料照片)
扶贫路上,凉山对教育的重视体现在教育覆盖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包括3-6岁的幼儿教育、7-16岁的义务教育、高中和职业教育,还有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民夜校。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