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精准 决胜贫困 |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决战脱贫攻坚纪实
大凉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激战正酣,凉山人民正谱写着脱贫攻坚梦想。
今年10月,昭觉县龙沟乡的书租村顺利接受了县级和州级扶贫验收,而金野以匹村将于2020年接受脱贫验收。
是什么让这两个曾经的极度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战中充满了底气?
这缘于理念的改变、政策的帮扶、资金的投入。书租村、金野以匹村的帮扶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在帮扶过程中,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着眼开发式扶贫,变间接帮扶为直接参与,变“输血”帮扶为“输血”“造血”同步,提高这两个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扶贫道路。
他们付出了大量艰苦而卓绝的努力,2015至2018年度连续四年获得“双联”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先进集体荣誉,在凉山脱贫攻坚战中交出的一份优异答卷。
党建引领 红色引擎促脱贫
凉山,我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州,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
早在1996年,州一医院就开始联系帮扶昭觉县龙沟乡。23年来,州一医院实实在在的帮扶工作让当地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新村新居
特别是自2015年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州一医院按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把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举全院之力帮扶龙沟乡金野以匹村和书租村脱贫摘帽。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州一医院在对金野以匹村、书租村自然地理条件、村民分布情况、人员组成情况等进行深入细致了解的基础上,把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全面推动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地落细落实。
州一医院党委书记刘昌林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为凉山脱贫攻坚工作指明了方向,表明了党中央对凉山的关心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正是因为牢记总书记嘱托,所以一医院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
送温暖活动持续开展
医院党委把精准扶贫工作放在事关群众福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政治高度。由医院党委书记亲自抓扶贫工作,纪委书记具体分管扶贫工作,每月至少到村开展帮扶工作1次,班子成员按驻村工作时间表,每月轮流到帮扶村开展扶贫工作,人人有具体帮扶工作项目。
医院选派了两名工作责任心强、工作能力水平高的副科级干部到龙沟乡金野以匹村、书租村担任“第一书记”,组成驻村工作组,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创新开展6位院领导加8个党支部与83户贫困户结对的帮扶模式,建立了结对帮扶台账,一户一策落实帮扶举措。
深入了解、收集贫困户家庭情况;开展征兵、禁毒防艾、计划生育、控辍保学、异地搬迁、移风易俗、安全住房施工督促、“四好”创建;利用村党建月会、农民夜校等方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以及十九大精神、习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一桩桩,一件件,把扶贫工作队的工作优势转化为全村脱贫的方式,转化为帮助农户脱贫的实际措施。而对标施策,精准发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精准发力 突出“真帮扶”特色
11月14日一大早,州一医院下派金野以匹村的第一书记方俊就忙得脚不沾地,今年的以购代捐鸡苗正在回购,700多只阉鸡等待过称登记。“我们的阉鸡销售价格是每斤27元,能给全村带来十几万的收入,这样短平快的以购代捐项目特别受到群众的欢迎。”方俊说。
去年和今年,州一医院在过去只为贫困户发放鸡苗的基础上扩大到非贫困户,为两个村贫困户及常住非贫困户每户每年发放20只阉鸡苗,再开展“以购代捐”活动对农产品进行回购,解决当地村民农畜产品后续销售问题,形成产供销链条。
不定期开展“以购代捐”活动
开展以购代捐以来,州一医院组织职工购买龙沟乡洋芋、阉鸡、荞面、羊肉等,帮助贫困户增收70.7万元。这是州一医院结合帮扶村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切实可行举措,突出“真帮实扶”特色的一个缩影。
自开展精准脱贫工作以来,州一医院因地制宜在帮扶村发展养殖业,实施“半细毛羊”种羊养殖、阉鸡养殖、种母猪养殖项目,变“输血”为“造血”,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每年,州一医院都会向村民投放“半细毛羊”种母羊发展养殖,每只种母羊繁殖的小羊基本都在5只以上,村民们的养殖积极性都很高。按照协议,回收的基础种羊再次转赠另外的农户发展循环养殖,效益良好。
为村民发放西门塔尔牛
2018年以来,州一医院经过充分论证考察,征询州畜牧局专家意见后,确定在书租村、金野以匹村实施种母猪养殖项目,在两村实施养殖西门塔尔牛项目。旨在通过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帮助村民发展集体经济,持续增加劳动就业岗位和村民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同时,州一医院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帮助两个村成立农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扶贫车间、中草药种植等集体产业发展,使两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由从零到有,实现了质的飞跃。
去年,州一医院与西南医科大学在金野以匹村建立了扶贫车间,对花椒、荞麦面、野生菌等产品深加工。今年,又开展了20亩的中草药黄芩种植试点,村以及周围乡镇收获的黄芩可以通过建在家门口的黄金茶坊,对原材料再加工制成黄芩茶叶。群众无销路之忧,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收获大收入就多。仅扶贫车间一项就为该村集体经济带来190多万元的毛收入。
资金保障 精准扶贫成果显著
相关数据显示,5年来,州一医院为扶贫点投入帮扶资金近450万元。
其中改善当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194.23万元;实施“半细毛羊”种羊、阉鸡、种母猪、西门塔尔牛种母牛养殖项目和黄芩、黄精、苍术中草药种植项目125万元、开展“以购代捐”活动,收购牛、羊、阉鸡等农副产品70.7万元;开展“暖冬”送温暖活动,解决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实际问题,送去大米、菜油、棉被、毛毯、冬衣等生产、生活用品价值19万元;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多次维织专家送医送药,赠送设备和药品32.48万元;开展教育扶贫,捐赠龙沟乡中心校及村幼儿园棉被、冬衣、文具、体育和洗漱用品7.83万元。
教小朋友学习“七步洗手法”养成卫生好习惯
这是州一医院谋定而后动,按照“点面结合、扶贫到村、效益到户”的帮扶原则,救急与救贫相结合的思路,从而确立的三条帮扶工作主线。
根据确立的帮扶工作主线,州一医院首先加大了帮扶资金投入力度,赠送生产、生活物资,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改变当地群众靠天吃饭的历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发展特色产业项目,帮助群众建立良性发展机制,推进半细毛羊种羊养殖、阉鸡养殖、种母猪养殖等“短平快”的项目;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不断加大对教育扶贫的投入力度,提高群众素质,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
引导村民开展中药材种植
巨大的资金投入,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而在一医院的帮扶规划中,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结合村情,立足长远,实施了多项基础设施建设,为两个贫困村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扶贫工作组则充分利用农民夜校,党员大会、村民大会、村民小组会议对村民进行党的涉农惠农政策宣讲,引导群众转变等靠要思想观念,坚定扶贫攻坚信心。
经过几年的摸索,“制度保障+产业扶贫+智力扶贫+爱心扶贫”的扶贫模式在金野以匹村、书租村不断进化,形成帮扶对象的自我发展机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州一医院帮扶金野以匹村、书租村扶贫的种子,已经在寒风中破土,展现出勃勃生机。
文/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艳 图/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提供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