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采访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
(人民网成都2020年5月27日电 (朱虹))“习近平总书记‘卡莎莎’(彝语:谢谢),精准脱贫‘瓦吉瓦’(彝语:好得很)”。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乃至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凉山州将全面完成最后7个贫困县摘帽、300个贫困村退出、17.8万名贫困群众脱贫的艰巨任务,绝对贫困问题将在这里得到历史性解决。
近日,人民网记者专访了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讲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阶段,凉山的决心和进程。
记者: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州委州政府各级部门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请林书记介绍一下,凉山州如何以“绣花功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林书成:讲起凉山,大家的印象当中就是艰中之艰、难中之难,还有一个说法是贫困的最后堡垒。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没有摘帽,四川有7个。四川剩下的7个县都在凉山,所以说凉山这一战,事关全省、全国的大局。可以说凉山胜,全国就胜;凉山拖了后腿,那就会影响大局。在这样的情况下,凉山州委州政府深切地感受到肩负的责任。
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深刻领会他讲的下足“绣花”功夫,进行了深入研究。凉山的脱贫攻坚和内地有不一样的特点,内地有的很多问题我们有,内地没有的我们还有。凉山的脱贫攻坚,比别的地方难点多,攻坚的内容更多,打法也有区别。
凉山的贫困,并不是资源制约。凉山山清水秀,土地资源很多。到底为什么落后,又落后在哪里,就在于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更在于群众的思想观念。很难想象,在四五年前或者五六年前,广大的(凉山)农村是什么样的一种生活场景,大家住的都是土坯房,人畜混居。原始的生活状态,决定了凉山的贫困是原始的贫困。通过分析,主要是贫困群众缺乏家园意识,缺乏商品意识,也缺乏改变环境的动力。在贫困当中,一代人、一代人这么煎熬过来,是熬日子。
我们领会总书记讲的“下足绣花功夫”,就是把问题找准、把症结找准、把措施找准,这就是精准扶贫。去年6月,全省组织开展了“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对大排查发现的问题,我们按照分类和两个时间节点抓好整改,能立行立改和涉及2019年脱贫户的问题,在2019年9月底前全部整改销号;需要一定时间解决的问题,落实措施持续整改,确保所有问题在今年6月30日前全部整改到位。
在6月份以前,主要是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在“三保障”方面,举一个凉山义务教育得到保障的例子。在凉山彝族地区,作为“直过民族”都使用彝语,90%的农村居民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孩子在这个语言环境中听不懂普通话,三年级以前基本上听不懂老师讲什么,能听懂的时候课程落下了。小学毕业上初中,数理化跟不上,成绩不好就厌学,读不起书(听不懂),就跟不起走(成绩下滑)。现在政府的保障措施是免费入学。幼儿园3年免费,义务教育9年免费,到高中阶段还免除学杂费,中午有一顿营养餐。严格来讲,上学是减轻家庭负担,但为什么仍有2万多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辍学,这就是“精准”问题,也是要下足“绣花”功夫。
针对这个问题,凉山办了“一村一幼”,开展“学前学会普通话”试点,并在幼教点和幼儿园全覆盖推开,就是要幼儿在学前教育中学会普通话。针对去年辍学劝返的2万多人,还要盯紧看牢,抓好巩固,年龄小一点的,能够随班就读的就随班就读;年龄大的,已经18岁或者说16岁、17岁了不可能再去读低年级的,就通过补偿教育来解决。第一,学会普通话;第二,再培训一门技术,比如说建筑方面的焊工、砖瓦工等等。学会普通话就可以外出务工了,这就是“精准”。
再举一个例子,受疫情的影响,大家不能出去(务工),刚开始我们很着急。贫困户家庭,一个人出去务工,就脱贫了。今年要摘帽了,出不去怎么办?一方面,实施“春风行动”,点对点的送到岗,比如送到广东佛山,送到浙江金华;第二,出不去的就近就地解决务工。现在贫困户家庭已经出去了10.36万人(比去年的总数多了4.65万人),剩下的一大部分就近就地务工,住房建设和工地需要小工,可组织他们去。这件事,政府今年下了很大的力气,更精准地来解决,也是“绣花”功夫的一个含义。
记者: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收官之年,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即将面临“终极大考”。凉山州目前脱贫进度如何?如何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村顺利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
林书成:目前来看,最难的还是住房建设。易地搬迁,是两年任务一年完成,压在去年一年,把住房建设主体完成了,但内装和配套设施没完。受疫情影响,如何才能保证6月30号前,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围绕这个任务,我们在疫情防控的同时统筹抓好复工复产。抓重点,全州7个县,300个村分成a类、b类、c类,a类就是问题难度最大、工作滞后的;b类是基本达到进度的;c类是任务基本完成的。到5月底前,凉山基本上能够完成易地搬迁的住房建设和配套设施,包括饮水安全任务全部完成。老百姓搬家之前,还可以做一些内部装修、购置家具这些准备,保证6月份这个时间节点住房建设全部完成。住房任务完成以后,实际上“两不愁三保障”在凉山基本上就能够达标。
从6月份开始,是补齐短板。在农村群众搬家后适应新生活方面,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过去住在山上,现在住在城里;过去分散而居,现在聚集在一起。过去彝族群众住在山上,独家独户,现在有左邻右舍了,这是个考验,所以我们建立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新村党支部。有些集中安置点是几个乡、几个村,甚至几十公里、百十公里聚集过来的,过去互相不认识,这些群众怎么样适应小区的生活,适应楼房生活,也是个考验。现在是分房的时候挺高兴,住进去之后有可能就会不方便。过去连厕所都没有,现在都是水冲厕所一步到位;过去家里的电器只有电灯,现在电器多了。而且,现在搞能源替代,就不再允许烧火塘,有灶台、用电器,那么用电安全就很重要。入住之前,先要搞安全用电须知教育,还要搞疫情防控。
我们现在组织了三支队伍,一支叫“达体舞”队,业余生活大家跳民族舞蹈;还有一支队伍是“妈妈宣传队”,宣传移风易俗、禁毒防艾这些知识,还有卫生知识,交流生活方面的常识;还有“妇女互助队”,一家有事,大家帮忙。把三支队伍都组织起来,还要把民兵组织起来,维护秩序。加上调解人员,生活难免会有口角这些事,“人民调解”就负责这些。
社区管理是让老百姓真正的有获得感,而不是不方便,这是接下来一段时间要做的事。9月份以前,重点是补短板。实际上就是,5月份以前硬件设施基本完成;6月份以后搞巩固;9月份以后准备进行考核验收。
记者:关于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的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已经作出部署,凉山州各级部门是如何抓好贯彻落实的?
林书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实际上是把“三农”和脱贫攻坚统筹在一起,特别是要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凉山的情况像是全国一个缩影,有安宁河流域的西昌市、德昌县这些发达地区,也有10个彝区县深度贫困地区,还有一个木里藏族自治县,差异化程度很大。
凉山安宁河流域的“插花式”的贫困村,2017年全部退出了,已经转入了乡村振兴,现在正全力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围绕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启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经退出的4个县抓巩固,特别是防返贫,建立预警机制,总的原则就是不落下一户一人,只要有问题就及时采取措施帮扶,特别是不因疫情形成大面积的返贫。剩下就是未退出的7个县,集中精力先抓脱贫摘帽,摘帽以后还有巩固期,这样来分步落实。
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凉山又是四川的农业大州。凉山农牧业基础条件这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产业园区的建设在全州各个县都启动了,有县级的、州级的、省级的,还有几个要培育争创国家级的,形成了拳头产品。大凉山因独特的气候造就了丰富的本地物产,盐源的糖心苹果是全国最好的苹果之一,会理县的软籽石榴、雷波县的脐橙也非常好,西昌的葡萄也做起来了。所以落实好中央文件精神,一定要和凉山的实际相结合,特别是要把本地的优势发挥出来。
记者: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是2020年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对2020年来讲,脱贫攻坚任务,不仅仅是完成当年的脱贫摘帽计划,还要确保所有脱贫摘帽对象稳定脱贫。凉山州的经验做法有哪些?
林书成:凉山重点是抓就业、抓产业。就业的潜力基本上已经挖掘完了,能出去的都出去了,下一步就是招引农民工回流,回来之后发展产业。凉山农业的潜力空间很大。举一个例子,过去种土豆本地的品种(亩产量)就是一两千斤,现在引进良种、良法,从甘肃引进青薯9号以后,产量就翻一番,最高达到一万多斤。过去自然农业种一季,现在有大量的大棚、设施农业,水肥一体,大型的产业园区干起来以后,对广大农民就是带动,所以说潜力很大。凉山未来防返贫,从长远看要靠产业,要靠培训农民、带动农民,重点还是培育大户,培育龙头企业然后带动大家。这是内地走过的路,凉山必然要走这条路。
记者:我们知道,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特别是今年还面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目前凉山州脱贫攻坚面临哪些挑战和困难?
林书成:除了疫情,凉山实际上还遇到很多困难。气候异常,连续低温,对施工项目建设带来影响,也对种植养殖业有影响。雨季来了以后,又有泥石流、山洪。去年甘洛两次泥石流,冲毁了很多建成的通村通乡路,建好的住房还有农田也受灾。凉山脱贫攻坚难就难在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第一要抓富余量,把困难和问题估计得更充分一些,应对举措准备得更实一些。第二是保持定力,战略上保持必胜信心,战术上对每一件事都要高度重视,像总书记讲的要下“绣花”功夫,能想到的事尽量想到,能做好的事要把它尽可能往前抢,争分夺秒地干。今年的工作,一个月部署一次,把任务部署到周、到天,领导盯上去,现在全州11000多名帮扶干部都住在村里,住在乡里,唯此为大。把脱贫攻坚当作最重要的政治任务,采取超常规措施。
总书记吹响了冲锋号,对我们来讲就是战时状态,执行的是战时纪律。我们已经调整、撤换了50个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127名第一书记。决胜关头,难干的事要有能干的人,我相信只要付出100%的努力,这些困难都能够克服。农村的工作千头万绪,但毕竟没有哪些是解决不了的。天灾你不能去解决它,但你可以主动的去应对它。我们对今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满怀信心的。
记者: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凉山州如何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林书成:在抓脱贫攻坚的同时,凉山脱贫以后,做的工作就是乡村振兴。国家、省上的政策、规划已经都出来了,凉山分不同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接续推进。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过去是一步跨千年,实现了制度的跨越。现在所做的工作是围绕现代文明的跨越,从过去原始贫困进入新时代,进入现代文明生活,这当中包含乡村振兴的内容。现在,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在凉山很多地方已经成为现实了。
记者: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凉山州如何抓抓细实党的建设工作?
林书成:这几年,在脱贫攻坚领域出台最多的文件就是党建方面的文件。脱贫的主体是群众,脱贫受益者是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靠的是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做保证,所以这几年凉山党建工作抓得很紧。
在农村,首先要建一个强的支部,通过党支部带动党员,党员再带动群众。每个月要开一次党建例会,党建月会开完以后再开村民大会,给大家宣讲政策,脱贫是靠党的领导,还包括党员突击队、党员带头,党员义务劳动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卡莎莎’(谢谢),精准脱贫‘瓦吉瓦’(好得很)”,在凉山,老百姓都是这样讲。党组织在老百姓的心里扎下根了,老百姓相信党、感恩党、跟党走,觉得能看得到幸福生活就在眼前。当前,各级党组织都是把政治责任扛在肩上,脱贫攻坚就是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发展机遇。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人民网记者彭博 摄
(本文从网络转载并经彝族人网编排,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如涉及版权事宜请与我们联系进行删改。)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