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女性教育管窥
[摘 要]在我国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教育仍然非常落后。本文揭示四川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社会现状,透视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并为积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凉山; 彝族; 女性教育
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对国家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复合的。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虽不是万能的,但却能在本质上成为最终决定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1] 正是由于教育对国家发展具有如此的重要性,因而越来越多的国家从政策的制定、经费的投入、宣传力度的加大等各个方面着手促进本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得全球的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与日俱增。然而,不可否认,在全世界,由于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经济条件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女性教育仍然比较薄弱,相比男性教育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女性教育在我国同样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十年来,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2003年,我国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已经达到98.17% ,小学至初中的升学率已经达到97.19%。[2]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教育仍然非常落后,女性文盲、半文盲率仍然居高不下,女童失、辍学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大量材料表明,女童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困难,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女童教育更是难中之难。
在我国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群弱势群体,她们勤勤恳恳的劳动,辛辛苦苦的生活,却得不到同等的受教育权利,“贫困”、“女性”和“少数民族”三重特征,更是加剧了她们的弱势地位,使得她们远离知识,远离教育,一辈子重复着周而复始的劳动。我们的研究就以这部分女性为突破点,希望能揭示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社会现状,透视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并为积极地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凉山彝族自治州女性教育现状
凉山彝族自治州(后称凉山州) 位于四川省西南滇川结合部,自西汉元鼎六年正式建立的郡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于高山深谷之阻隔,中央王朝统治鞭长莫及,凉山也就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传统文化在这里较完整地保留并以它的方式延续和发展。长久以来,奴隶制度的遗风遗俗使凉山彝族妇女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据调,1990年凉山彝族妇女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97948人,占6岁以上人口总数的12.42%;女性在校人数为33967人,占其总人口数的31.82 %;彝族妇女文盲、半文盲率居全省首位,高达88.31%。[3]
近几年,虽然政府采取了许多鼓励彝族女童入学、促进女性教育的措施,但女童的入学率和女性的受教育状况仍不能令人乐观。根据笔者2005年所做的田野调查研究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凉山州布拖县特木里镇317位母亲中,有276位没有读过书或者只读过一点书,即使读过书的女性,其学历也比较低。在317位母亲中,有小学及以上学历的仅为41人,占所调查人数的12.93% ,而其中读过初中的只有9人,占所调查人数的21.84 %。大部分母亲不会汉语,也不识字,只能用彝语进行口头交流。女童的失、辍学现象同样十分严重。在所调查的贫困家庭的142名学龄女童中,仅有30名女童目前正在读书,在读学生比例仅为21.13 %。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女童的失、辍学率高达78.87 %。而这其中13~18岁年龄段的失、辍学率较7~12岁的失、辍学率更高,已经接近96%。并且,在调查的142名学龄女童中,没有一名是初中生,而且很多女孩反映,自己读完小学后也不会继续读初中了,所以学校中也就出现年级越高,女生人数越少的局面。由此可见,凉山州推动女童入学、发展女性教育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二、造成凉山彝族女性受教育程度低的具体原因分析
凉山州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上保留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当地贫困状态下的女性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经济条件限制等客观原因,也有观念差异和文化原因的局限,不能一概而论。
1、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制约着女性教育的发展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8 年出版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在中国,女孩的教育最容易受到贫困的冲击。”凉山州是四川省贫困面最大的地区,贫困人口达170万,占全州总人口的40%多,而布拖县又是其中的典型,粗放型、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占很大的比重,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根据我们的调查,特木里镇的贫困家庭中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占2/3以上,而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在600斤以下的约占76.77 %。家庭入不敷出的现象非常严重,老百姓生活贫困,根本无力送子女入学。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毒品问题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化程度,使大量的女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使更多的女性沦为文盲或半文盲。
2、生存环境恶劣、办学条件差是造成女童求学难、流失量大的一大客观原因 凉山州沟坝、平原面积只占5% ,95%为海拔二三千米的山地,高山林立,沟壑纵横,低温、干旱、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克山病、地甲病、大骨节病、疟疾等地方病年年流行,有的地方至今人畜饮水仍比较困难。为了控制传染源,每年传染病流行期间,流行区的学生只能留在家中,无法上学,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耽误课程跟不上,干脆放弃读书。另一方面,根据布拖县的调查,特木里镇18个自然村,仅有11所小学,其中包括中心完小1所、村点小学10所,学校不是村村都有,有时三四个村子仅有一所社区学校,很多学生上学要走两三个小时的路程,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女孩子离家很远去上学,学校缺乏女性教师也使父母不放心女孩子到很远的学校去读书。如此,学校少、路途远、女性师资匮乏等因素也给女童教育带来极大不便。
3、关于女性地位与作用的各种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大大减少了女童受教育的机会 由于天然的地理屏障,使凉山州的传统文化保留完好。观念上,妇女的地位比较低,重男轻女的思想依旧严重。在婚姻上,女性没有自主权,完全由父母或家长做主。婚姻注重等级、身价聘金。传统上对女性要求三从四德,完全将其排斥在政治活动之外。
不少女童自小定下娃娃亲,往往小学还没毕业就快到了结婚的年龄,早婚现象比较普遍。许多家长认为女子的角色就是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和从事一些农田劳动,“妇女的最佳位置在家庭”,“女孩长大后是人家的人”,诸如此类的陈旧观念使他们把受教育机会更多地提供给未来将挑起维持全家生计重担的男孩。女孩即使上了学,也常常因帮助家长从事农田和家务劳动而负担过重,导致成绩不佳和中途辍学。根据对特木里镇317户家庭的调查,有61户家庭中同时有达到学龄的男孩和女孩,其中36个家庭选择送男孩入学,占据了61户家庭的59.02% ,而大多数女孩则处于失学和辍学的状态。这充分表明了当地男性优先的性别排序标准和对女性的习惯性排斥和限制。
4、现实与理想的较大差异使得家长、女童们认为上学是一种不划算的投资 理想的价值告诉人们,只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就会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就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但人们看到的现实却是一些人,尤其是女性,在千辛万苦完成学校的初等或中等教育后,依旧升学无门、就业无路,不得不重回田间地头,重操家务旧业,根本无法实现改变自己身份和生活处境的目标。这也就直接影响了家长和孩子对接受教育的信心及入学升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最终导致“读书无用”和“知识廉价”的思想观念的流传。在访谈中,有的家长谈到,供小孩读书就是为了带来现实的利益,如果毕业后生活的现状得不到任何改善,教育投资就成为一种毫无意义的投入。根据对特木里镇的调查,近两三年以来,布拖县的村点小学基本上已经全部免除学费,中心完小――特木里小学也在2005年9月将学费减至1/4,约36元钱一年,从而解决了令许多家庭头痛的读书费用问题,但适龄女童的入学率仍然徘徊不前。这就与“读书无用”观念的广泛传布有密切联系。
5、当地的毒品问题给女童教育带来较大的影响 在特木里镇接受问卷调查的317户家庭中,就有多户家庭是涉毒家庭。由于当地对毒品、艾滋病宣传不够到位,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以及人们观念上的抵触等多方面原因,无法做相关检测。在我们调查的这些涉毒的家庭中,共有75名学龄女童。她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7~12岁,其中只有25.33 %的女童现在在读,有56名占74.66%的女童已经失学或者辍学,高于所调查的7~12岁贫困女童的失、辍学率近10个百分点。而且父母吸毒容易给女童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在我们深入访谈涉毒家庭中的11岁和14岁的两名女童时,她们都表示,因为父母吸毒,自己在学校受到歧视,学习成绩不好,不喜欢读书。由此可见,涉毒问题给女童的受教育带来更多不利因素。
6、女童自身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由于长久以来,女童受传统观念的束缚较大,女孩特别是12 岁以上的女孩,对读书没有信心。不少女童认为自己在学习上先天不足,常常把成功归于外因,而把失败归为内因,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丧失信心,对学
习失去兴趣。在我们做个案访谈时,曾经与两个分别为11 岁和14 岁的女童进行交流,她们都表示对学习没有兴趣,其中一个已经辍学并不打算再读,另一个也已有辍学的想法。由此可见,女童自身存在社会性别观念差异,主动放弃求知欲,致使女性教育得不到突破性的提高。
7、现行的教学内容与现实所需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降低了部分人的求学愿望 由于目前我国实行教材统编,缺乏民族、地方教育特色,不能适应女性对教育的特殊需要,以致出现“学而无用”的现象。同时这种统编教材使得一些女性在学习中感觉困难较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抑制了部分人的求学欲望。
综上所述,凉山彝族女性受教育状况差,是由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欲改善这种状况,提高女性的整体受教育水平,必须多管齐下,以求从根本上获得突破性进展。
三、发展凉山彝族女性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伴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经济增长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女性教育对开发人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被社会所认识。但如何发展凉山彝族女性教育,进而促进当地妇女发展,改善妇女地位,进一步增加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则是一项持久而艰巨的工作。为此,笔者仅根据调查提出自己的管窥之见,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凉山彝族女性教育问题的共同关注。
1、建议政府制定少数民族教育法或少数民族妇女基础教育法,以加强法律的针对性和工作的有效性 1986 年和1992 年中国政府曾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5 和1998 年又先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1 年5 月国务院发布《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 ―2010》。这些法令对妇女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都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但中国各民族的社会发展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许多民族包括彝族因自身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教育发展方面存在巨大困难,包括其中的女性教育更是举步维艰,相关的法律政策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和落实,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和公平性受到挑战。为了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确保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权利的真正获得,政府应制定少数民族教育法或少数民族妇女基础教育法,从而真正“保障女童和妇女受教育的机会,改善她们受教育的质量和消除一切妨碍她们积极参与教育的障碍”。[4]
2、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凉山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加大对彝族女性教育的政府投入 大量材料表明,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女性文盲和半文盲率就越高,女童失学辍学面就越大。欲从根本上消除阻碍凉山彝族女性接受教育的客观因素,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们(包括妇女) 的收入,改善人们的生活。针对凉山经济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的现实,四川省政府应采取一些经济扶持的特殊政策和倾斜政策;加大对凉山彝族女性教育的政府投入,如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流动教育中心(如载有教学用具的汽车学校,由教师巡回上课) ,改变上学需要翻山越岭的现状,为更多的女孩接受教育创造有利条件;对彝族女童实行免费入学,在各类初、中等学校设立彝族女生奖助学金,对彝族女生定期发放生活学习用品等;对自愿到凉山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尤其是女教师进行物质奖励,以提高教学质量,稳定教师队伍。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家庭对女性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提高女性自身的自强、自立、自觉能力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1999 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对女性教育意义做了如下阐述: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越低;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儿童能得到更多的营养且更少疾病;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儿童(尤其是女童) 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受教育的和有文化的人;母亲受教育时间越长,结婚越晚,孩子越少;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可能拥有更多的机会和生存选择,避免受其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压迫和剥削。但在凉山,众多的彝族同胞仅满足于女孩能生孩子,能做家务,对女性教育的重要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同时,当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女性自身对于法律范围内女性的权利、与世界接轨的女性的追求,历史上女性的光辉形象等几乎都无从了解,女性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树立自信,而男性也没有将尊重女性、男女平等融入到自己的思维方式中。因此,当地妇联、各级行政单位应该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加大对女性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充分提高女性的自强、自立、自觉能力,进一步激发她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宣传改变当地民众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和早婚早育的陋习。
4、改革现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突出教育的地方化和民族化特点 鉴于当地94 %以上都是彝族,而大部分彝族都不会汉语,所以在学校授课中可以推行母语教育的双语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沟通能力,增进学生特别是女童对于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这涉及彝文教材的编写、师资的培训、配套读物的编撰等问题。教学内容除国家规定的以外,可根据彝族的实际需要,增加彝族文化课(彝族历史、歌舞、风俗等) 和彝族劳技课(编织、刺绣、蜡染等) ,以吸引彝族女童的入学,增强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5、开展多种形式的妇女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为彝族成年女性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培养才干创造有利条件 当前,彝族成年女性文盲半文盲率的居高不下,对凉山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日趋明显。为此,凉山州政府应将彝族成年女性的扫盲放在全民教育的突出位置,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她们的识字能力,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增强她们的劳动技能,增加她们的收入。比如,在当地设立流动学校和流动图书馆,由志愿者定期前往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向她们传授各种知识,传播外界的各种信息,以满足她们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她们学习科学技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并提高她们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女性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这种进步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充分促进和改善妇女的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她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职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女性教育的发展,实现男女受教育权利的真正平等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增俊. 教育人类学[M] .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郑树山. 中国教育年鉴2004[ Z]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马林英. 彝族妇女传统文化[M] .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
[4]联合国. 满足基本教育需要的行动纲领[A] . 世界教育宣言[M] .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