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教育

拉乌完小“两模式一平台”让孩子重拾民族记“艺”

作者:宾川统一战线 发布时间:2019-05-26 原出处:宾川统一战线 点赞+(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

 1558836382993229.jpegF6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6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拉乌完小始建于1935年8月,距今已有83年的历史,学校位于两州(大理、楚雄)三县(宾川、祥云、大姚)交界地的拉乌彝族乡拉乌村,学生来自拉乌彝族乡上片区的大厂、箐门口、拉乌、来凤溪四个村委会,有教学班12个,有学生372人,其中彝族学生274人,占学生总数的73.65%;傈僳族学生17人,占4.6%;汉族学生81人,占21.8%。F6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6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58836463885698.jpegF6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6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建立培育基地,探索“民间艺人+专业老师+志愿者+学生”文化传承新模式。在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来自大山”项目的资助下,设立拉乌彝族文化传承基地,成立拉乌完小“彝族文化才艺社团”。结合各自特长,将80名热爱彝族文化的学生分为3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吹口弦、弹三弦等彝族民间传统乐器为主的彝族乐器学习小组,以学习彝族打歌,山歌和小调的演唱方法和歌词创作为主的彝族歌舞学习小组,以学习彝族口语为主的彝族语言学习小组),学习传承彝族传统文化。整合师资力量,探索“民间艺人+专业老师+志愿者+学生”的新模式,聘请本地乡土文化人才和民间艺人、专业老师、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固定课时对学生教授民族乐器、歌舞,同时,对本土歌舞进行挖掘创编。以“小手拉小手”、“娃娃教娃娃”的方式,引导来凤溪等纯彝族村寨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彝家话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从而达到增强彝族学生自信心和传承保护彝族文化的目的。F6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6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58836503190065.jpegF6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6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创新传播载体,推行“1+X”模式。彝族文化社团的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一定的彝族文化基础后,影响、带动同班同学,逐步推广、传播彝族文化,在校园形成浓郁的彝族文化传承氛围。即一名彝族文化社团的学生联系几名学生,向他们讲解、教授彝族文化知识和才艺,渐渐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彝族文化,让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结合“小手拉大手”活动,学生回家向父母、邻里和亲戚宣传彝族文化知识,和他们学习传统的彝族打歌、山歌小调等,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带动、共同提高的目标,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F6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F6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搭建活动平台,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融洽和谐。一是通过搭建“彝族文化才艺展示活动”平台,每季度组织一次“才艺展示活动”,展示学生的民族文化才艺,把舞台给学生、把创新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邀请民间艺人、学生家长或观看或演出,让学校、家庭和群众积极参与到彝族文化传承保护中来。二是“大课间”活动“民族化”,进一步倡导传承好民族文化,学校将一些优秀的民族歌舞编创成独具特色的大课间操,每天开展半个小时大课间活动。通过天天唱、天天跳,营造了浓厚的彝族文化氛围,让彝家孩子在熏陶中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将彝族文化发扬光大。三是篝火晚会寓教于乐,学校每周四晚上举行篝火晚会,组织在校师生表演彝族歌舞,既丰富了寄宿制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使一批批彝族学生在学好课堂知识的同时,了解彝族文化内涵,热爱本民族本土文化。F64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