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教育

首届彝族女子班教师:我看见 一个个女孩走进课堂走出大凉山

作者:“双决”报道组 发布时间:2020-07-11 原出处:封面新闻 点赞+(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1.777.jpg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的东山乡小学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52岁的金洪英老师站在东山乡中心校,望着操场旁边三棵苍天大树,曾经的小树苗现已郁郁葱葱。在新校舍的包围里,这是金洪英唯一还能认出的地方。
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1年,为了解决基础教育薄弱、重男轻女的问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东山乡,开办了大凉山首个“女子班”,金洪英成为第一届女子班老师。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组《国家相册》的老照片,勾勒出女子班旧时模样。时光荏苒,黑板从挂墙上木板,升级迭代为电子触摸屏,曾经的女子班学生,接过了老师的教鞭,传承改变学生命运的钥匙。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111.jpg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的东山乡学生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的学校,49%的学生都是女孩。“真正能改变凉山现状的是教育,通过教育才能改变凉山的穷根。”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组老照片的记忆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2年秋天,新华社四川分社摄影记者陈燮背着相机和行囊,从成都出发,坐班车、走山路,历时3天,到达大凉山深处的普格县东山乡中心学校。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是大凉山第一个开办彝族女子班的学校。在校期间,他与老师、孩子们同吃同住,用照片记录下这个彝乡学校的点点滴滴。时隔29年,翻开《国家相册》,女子班的旧时模样映入眼帘。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0年代的东山乡中心校,校舍由一圈干打垒平房合围而成。“叮叮当——”老师敲响一个废旧的汽车轮毂,90名彝族女孩,齐齐涌进泥黄土房。教室内,一块木板当桌子,一块木板当凳子,十多个女孩,穿着彝族小褂,坐成一排,在拥挤的环境里读书。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94438544469747.jpg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2年9月,东山乡中心学校女子班老师金洪英背着不到半岁的孩子,给学生们上课。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讲台上,24岁的金洪英老师背着半岁不到的女儿,在木板制成的黑板上,用粉笔一笔一画写下23个声母,24个韵母。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低年级的小姑娘睁大眼睛,不懂汉语的她们,看着这些从未见过的拼音,努力揣摩着老师的话。金洪英用彝语发音对比着,“声母n的发音,和咱们彝语‘牛’很相似,跟着我读……”女孩们扣了扣脑袋,似乎对这个字母亲近了些。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突然间,一只黄狗大摇大摆窜进教室,留下一串爪印,第一排的女孩一边读课文,一边偷瞄这位“不速之客”。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90名彝族女孩,大多来自普格县各个乡村,翻山越岭,带着一学期伙食——5斤酸菜、15斤土豆,徒步20多公里,来到东山乡住读。她们最小的5岁,最大的11岁。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晨,东山乡在鸟鸣声中苏醒。女孩们排成一支队伍,一个男老师跟在队伍中央,和她们一起晨跑。山间小路低洼不平,孩子们脸上满是笑容,跑过蝉鸣蛙噪的炎夏,跑过纷纷落叶的深秋。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块黑板的迭代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3年,到了四年级,女子班教学得到了一定成果,政府考虑改善教学条件,将女子班转到了普格县民族中学,金洪英也在那时调到了花山乡中心校,一直任教至今。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9年变迁,崭新的校舍拔地而起,女子班早已结束使命,退出历史舞台。但学校仍然书声朗朗,窗明几净。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来到金洪英任教的三年级教室,黑板从挂墙上木板,升级迭代为电子触摸屏。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333.jpg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金洪英老师教学生们读课文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空隙的隙,读四声,来,跟我读——”52岁的金洪英声音有些沙哑,腰上别了一只便携式小蜜蜂扩音器,智能黑板上,多个拼音排在词语上方,一目了然。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讲台下,五十名学生一人一张课桌,戴着红领巾,聚精会神盯着黑板。课桌上整齐排放着文具盒、小学人教版教材,几张卷子零落散于桌面,上面是用红笔批改的“99分”。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444.jpg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学生们正在上课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经的女子班,一年级时,有学生语文考试只能得30分,到了第二学期,成绩才慢慢提上去。金洪英将现在的成绩册拿出来,学生们的语文成绩是清一色的90多分,甚至有多个满分。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执教近30年,金洪英无数次感慨科技为教育带来的变迁。一块小小的电子屏幕,有教学动画、音频、电影,它从城市蔓延至凉山深处,透过它,学生们看见了山外丰富的世界。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条教鞭的承接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曾经的女子班,一半女孩因为家庭贫困中途辍学,最终走出大山的,仅有十多名女孩。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91年至今,金洪英一直站在讲台教书育人,“在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本来就是理所应当的。”她是普格县资格最老的一批老师,快30年了,她为凉山哺育了300多名学子,其中,有近200名女学生。从听不懂到考上师范校,8位学生接过了她的教鞭,传承改变学生命运的钥匙。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金洪英坐在崭新的办公室,翻出相册,令她印象最深的,仍是首届女子班学生。她指着画面中第二排中间转头看向一边的女孩,笑着说,“看,这是沙诺,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她是女子班发展得最好的一个。”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555.jpg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诺在给学生上英语课(2016年10月21日摄)。沙诺1992年就读于东山乡中心学校女子班。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 陈燮 摄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格县中学,36岁的沙诺头发盘起,穿着一身利落的西装裙,踩着高跟鞋,站在高一讲台,手拿外研社课本,对学生细细讲解,“argue against指的是争辩……”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年前,她是女子班首届女学生。小学毕业后,她先后考入凉山州民族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并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内江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就读。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族孩子们对这门外语充满浓厚的兴趣。教室屏幕上,成都石室中学的老师远程教学,学生们使用相同的教辅材料同步学习,并通过网络进行交流。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诺给班上每个孩子都起了英文名,扎辫子的木苦依五木叫做ally,害羞寡言的吉木日作叫做Tom……下课后,学生们叽叽喳喳围在沙诺身旁,听她讲西方文化,一同策划圣诞节活动。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诺感慨,“从前我读书时,老师采用彝语汉语双语教学,我们最大的愿望是走出大山。现在,孩子们都是中英文双语教学,他们希望有机会能出国看看。”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2016年春季学期起,凉山实行15年免费教育——全面免除3年幼儿教育保教费和3年普通高中学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全州还开办了3117个“一村一幼”幼教点,截至目前已招收幼儿12.61万人。女童入学难问题已经得到了根本改变。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666.jpg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现在的东山乡小学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7年,金洪英回到东山乡中心校看望。曾经的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一如30年凉山教育的蝶变,“真正能改变凉山现状的是教育,通过教育才能挖掉凉山的穷根。”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封面新闻“双决”报道组凉山报道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m6i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