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贷款惠泽彝乡――四川省昭觉县农村信用联社支持普堤村发展纪
6月的昭觉,处处生机盎然。坐在红墙青瓦的新房前,普堤村已上了年纪的依火所牛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过去人畜混居、门前一堆肥,踩泥坝路、喝泥塘水,如今院坝硬化,清澈的自来水、沼气、新厨卫一应俱全,我们尝到了小额贷款的甜头!” 从信用联社贷款4万元,发展规模养猪的专业户依火所牛说到生活的改善,感慨万千。
普堤村位于昭觉县城东北方6公里,普堤村译成汉语是解放了的村庄,从村名不难看出普堤村过去苦难的沧桑岁月。1958年,普堤村只有100户彝族人家,150人,人均粮食250公斤,人均收入36元,村民住的是草房和木板房。如今,普堤村已发展到440户、1540人、人平粮食1250斤、人均收入1750元,全村99%的农户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彝族式建筑砖瓦房。喝水不忘挖井人,普堤村男女老少纷纷感叹:没有农村小额贷款,哪有普堤村的今天啊!
自2003年春,昭觉县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在城北乡普堤民俗村开展小额贷款以来,累计共为全村发放小额贷款448.4万多元。为普堤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转变服务方式 转变投放方式 转变筹资方式。昭觉县农村信用社积极推广小额农户信用贷款,采取“一次核定,随到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灵活信贷方式,为农户发展生产提供信贷资金,并在贷款投向上实行“四个优先”,即对春耕所需化肥、农药、种子、农机具资金优先供应,对农田基本建设资金优先安排,对科技兴农项目资金优先满足,对农业产业化资金优先发放。为了不误农时,他们还抽调了40多人次干部,组成16个春贷调查小组,深入普堤村组、农户,做好春耕生产资金调查摸底工作,组织信贷员在农民备耕备种繁忙时节开展咨询服务、送贷下乡,方便农户。
“你们把贷款直接送到我家,真是太方便了……我们非常感谢你们!”6月7日,昭觉县城北乡普堤民俗村养猪大户阿体伍良,迎来上门送贷的县农村信用联社理事长阿的瓦则时感激地说。昭觉县农村像阿体伍良这样在今春备耕中直接受益于小额信贷的农户已达1万多户,遍及200多个行政村。
小额贷款给普堤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肥沃的土地,经过实施化肥、磷肥、薄膜后,年年获得大丰收。解决了温饱的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开展多种经营。现全村440户人家中,有91户经营拖拉机、中巴、农用车等运输业;有25户从事彝族服装生意;40户从事沙石生意;5户从事加工业;有6户经营核桃、苹果等经济林;有3户从事大规模的养猪业,有106户从事经商……使全村显观出农、牧、商齐头并进的蓬勃、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全村农民纷纷踏上了致富路。
吉达阿格是全村中青年中,受益于小额贷款而踏上致富路的楷模。2003年,吉达阿格在县农村信用联社信任和支持下,贷款4万元,买了一辆农用车从事运输业,他的生意似滚雪球越滚越大。如今,他已在县城买了4栋楼房,一辆微型车和一辆康明斯大东风车,妻儿老小都在县城生活、读书。2006年6月8日,笔者走进他家仿佛就走进了电影电视中的别墅;300个平米的四合院绿树环绕;院内卧室、厨房、厕所、圈舍井然有序;室内电视、沙发、电饭煲、电炒锅应有尽有。
在县信用联社不断注入贷款资金下,普堤村已成为昭觉县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民俗村。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彝族建筑风格、民居布局和民族风俗,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专家、学者和旅游者,先后接待过日本人、美国人、意大利人和加拿大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和游客。
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普堤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开展得红红火火。现有两支自发组织,常年活跃于各种节庆日子和田间地头、村寨农户的农民业余演出队伍。
普堤村,一个古老的彝家村寨,在农村小额贷款政策的阳光沐浴下,奏响了一曲嘹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歌。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