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培养取得五方面成效
西南民族大学立足“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办学宗旨,依托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基地,从理论学习和业务能力提升等多角度积极开展民族语文翻译人才培训,有效提高基层民族语文翻译工作者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促进高质量翻译队伍建设,2019年取得五方面的成效。
一是稳步推进双语人才培训。2019年,学校先后承办了“全国藏语文翻译中级人员专题研修班”“全国法院藏汉双语法官培训班”“雷波县中小学彝汉双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等三期培训班,培训来自基层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公务员和法官等各级各类双语人才148人。
二是扎实开展双语人才培养。自2014年开始,学校先后开设藏汉双语法学专业、彝汉双语法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藏汉双语班、动物医学专业彝汉双语班,有效探索并形成了较成熟的少数民族双语人才培养模式,有力缓解了西部民族地区基层对少数民族双语人才的迫切需求。2019年,共招收藏汉双语、彝汉双语学生154人。
三是双语科学研究再创佳绩。修订、研发2019年版“规范彝文方案及其智能词汇信息处理系统”;编写《通用规范彝文字典》《新词术语汉彝对译词汇》《彝汉双语图解词典》;完成《彝语方言资源数据库》《彝语同音异义语料库》《基于Python的彝文词典分词系统》项目研发与专家鉴定、结项工作;研究成果《彝语言信息大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彝语言文字信息多功能处理软件》获国家专利认证。
四是组织双语人才服务社会。赴四川省凉山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彝汉双语宣讲、结对帮扶以及健康扶贫、科技支农科普宣讲等实践活动,开展技术帮扶讲座8场次,彝汉现场同声翻译3场,将“红色小讲堂”“国学小讲堂”“药学常识小讲堂”“户外活动”等彝汉双语课堂送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身边。
五是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学校出资6万元,面向凉山州喜德县瓦尔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展彝族月琴演奏、彝族母语合唱、彝族漆器制作、克智(彝族诗体口传文学)、尔比(彝族民间文学形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培训。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