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文化慕课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美国慕课发展的经验
关键词: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文化;美国慕课;彝族文化慕课;创新性发展
教育现代化是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全球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对传统教育进行扬弃和创造性转化,并为顺应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而向未来持续整合的动态过程”。 [1] 2019 年 4 月 9 日,中国慕课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主题即为“识变、应变、求变”。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慕课教育方式受到广泛关注并快速发展,在这一趋势下,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顶层设计、发展理念、教育方式也需要创造性转化。 少数民族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重要文化瑰宝,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慕课是数字化保存、传承、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促进文化发展并不断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以彝族传统文化慕课建设与发展为切入点,借鉴美国慕课发展的经验,对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文化慕课创新性发展路径进行探讨,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变迁。
一、美国慕课发展历程与趋势分析
(一)美国慕课的发展历程
慕课(MOOC),又称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课程),英语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一种针对社会大众开展教育的在线课堂,学习者主要通过网络上的在线教育进行学习。 [2] Downes 和George Siemens 在 2008 年开发了名为“Connectiv ̄ism and Connectivity Knowledge”的课程,其目的是利用在线工具实现参与者之间的互动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了一个比传统教学方式更活跃、课程内容更丰富的学习环境。 这种将重点放在交互和连
接上的 MOOC 又称为 cMOOCS。 [3]
美国是最早开始慕课应用的国家,所谓世界“慕课三巨头” 即为美国的“edX”、“Coursera” 和“Udacity”三个慕课平台。 2007 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 David Wiley 教授,基于 WiKi 发起的一门开放课程:Intro to Open Education(INST 7150)成为慕课的起源,在此基础上,美国开始了慕课发展之旅(见表 1)。
表 1 美国慕课发展历程简况
表格数据来源于《A Brief History of MOOCs》,https:/ / www. mcgill. ca/maut/ current -issues/ moocs/ history
2015 年,全球共有2300 万用户使用 MOOC 平台,至2018 年底,MOOC 用户已经达到1. 01 亿人。美国慕课发展走在世界前沿,“慕课三巨头”edX、Coursera、Udacity 也各有特点。 其中,Coursera 是最大的 MOOC 平台,目前注册学习者达 3500 万人,且有 150 家大学与其合作,提供有 4 种学位、250 种专业,拥有 2700 多门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的课程。 edX 由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等顶级大学联手创建并受其管理,主要致力于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消除成本、位置和访问的障碍,目前有超过 2000 万的学习者。 edX 的特色是公益性强,借助 Open edX,教育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可以构建学习工具并为平台贡献新功能,创建创新解决方案,使各地的学生受益。 Udacity 作为在线学习的实验先锋,由斯坦福大学的两位教授 Sebastian Thrun 和Peter Norvig 以在线课堂形式向所有人免费提供他们的“人工智能入门”课程,有超过 190 个国家的160,000 多名学生报名参加。 在 Udacity 的官网上,有这样一句座右铭:Udacity 是终身学习者学习所需技能以获得他们想要的工作,进而创造他们想要的生活的地方。 应当说,Udacity 为全球有抱负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与学习的机会,贡献出令人兴奋和具有创新性的学习领域。
(二)美国慕课的发展趋势
正如 慕 课 的 英 语 “ Massive Open OnlineCourse”一词,慕课的基本特征即大规模、开放性、分散性、互通性。 美国慕课在经历早期的快速发展后,逐渐进入了一个成熟中期,从教育界网红、资本市场宠儿转变为教育、培训市场的重要力量,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慕课平台试水学位教育。 从美国用户排名前三的 MOOC 平台来看,在线学位业务成为近年 MOOC 课程服务的一大方向。 佐治亚理工学院是第一个提供在线硕士学位课程的美国顶尖大学。 自 2014 年起,Udacity 联合佐治亚理工学院,招收了 10000 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在线完成13 门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就可以获得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计算机硕士学位。 [4] Udacity 聘请课程助教,协助教师完成教学及相关工作。 在佐治亚理工学院,学生获得硕士学位需要花费 45000 美元,而攻读在线硕士学位仅需 7000 美元。 如今,Coursera 也联手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密歇根大学等世界名校,通过在线教育向参与学习者提供 9 种硕士学位。 例如,当前炙手可热的“数据科学应用”硕士学位,由密歇根大学提供,这是一种以技能为基础开发的应用型数据科学课程。 该课程最小学习周期为 12 个月,34学分,总费用约 30000 - 40000 美元。 此外,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密苏里大学等联手该慕课平台相继推出了混合式慕课课程,如“计算机科学”、“混合式硕士学位课程”以及几十个微硕士课程的在线学习等。 除了硕士学位外,慕课平台也开始试水本科学位教育。 2018 年,英国伦敦大学与 Coursera 合作开发了线上学位课程,这也是 Coursera 开发的第一个完全成熟的理学学士学位课程,教学过程中有小组协作、现场视频和个人教授等环节,全部通过在线完成,但学生需前往考试中心参加最终考试。 [5] 本科学位教育是高校传统教育的核心,Coursera 此次虽然是小规模试验,但是也在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荡。
其次,MOOC 与大型科技公司合作开展职业培训。 除了 2C 个人用户直接购买的课程外,服务于集团用户员工培训的 2B 业务,随着发展特别是在 2018 年,2B 与 2C 业务出现一个明显交叉点,即与大型科技公司合作提高参与学习学生的就业率成为 MOOC 平台的一大亮点。 2018 年,Coursera与谷歌进行合作,为没有技术背景却想成为软件工程师的学习者开设了一系列培训课程。 这些课程全部由谷歌员工为 Coursera 平台编写、教授并测试。 而被领英收购的另一 MOOC 平台 Lynda.com,则借助得天独厚的领英招聘业务资源,为参与在线培训课程的同学直接对接多个公司实习与就业。 印度是对慕课平台利用最好的国家之一。在 Coursera 平台上的全球 3500 万用户中,印度拥有除美国之外的最多的学习者。 大量的印度学生不出国门,支付一定的费用即可学习美国名校高质量的 IT 课。
总体来看,美国慕课经过早期的快速发展,已由“喧嚣”走向“理性”,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发展的一大先驱。 目前,美国慕课平台利用其技术优势与海量的用户资源,开始切入高校传统教育的核心板块:学位教育。 按其发展趋势,已可以“一条龙”式地提供从学士到硕士的线上学位教育。另外,联手大型科技公司开展职业培训,并由此聚集了大量的用户。 美国慕课平台的前沿发展趋势,将对现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形成巨大的冲击,并有可能彻底改变现有的教育生态。
二、民族高校彝族传统文化慕课建设现状
我国高校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自 2013 年起,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相继推出了一批慕课课程,随后出现了“学堂在线”、“中国大学 MOOC 平台”等大型慕课平台。 2012 年,教育部将“精品视频公开课”作为建设重点,在 2013年推出 350 门、2014 年推出近 400 门,到 2018 年,共推出了 992 门精品视频公开课。 相比之下,西南地区高校推出的慕课总量较少,据谢彩玲对 307所高校慕课数量的统计结果,“西南地区高校只有27 门,占课程总量的 8%,”[6]而且民族类高校的慕课总量也显然较少,差距十分明显。 因此,应当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式,以“慕课”形式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教育发展的共同进步。 具体就彝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来说,深度应用互联网技术,把“慕课”系统地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可以为大学生及广大的彝族文化爱好者提供更为个性、高效、开放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方式,并为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本研究主要针对部分民族院校的彝族文化慕课建设情况进行网络检索、分析,其中,具代表性的学校是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西昌学院。
(一)中央民族大学
从网络检索的资料看,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下的硕士点设有彝缅语言文化方向,开设了一系列相关专业课程与选修课,如《彝族文学概论》、《彝缅语概论》等课程,授课时有相关视频材料,但还没有完整的视频课供学生自主学习。 在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网络教学平台及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网站搜索“彝”“彝族”,没有搜索到彝族文化视频课。
(二)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7] ,自 1952 年开办彝语文专修科以来,已经有 60 余年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办学历史。在西南民族大学网络教学平台搜索“彝”“彝族”等,即可查见包括《彝族传统文化》慕课在内共三门国家级、校级精品视频课程。 乌尼乌且教授主讲的彝族文化慕课《彝族传统文化》(国家级精品视频课)可以通过网络观看全部课程,成为大学生与网友学习、了解、研究彝族文化的重要网络资源,目前点击量 189661 次(统计时间:2019 年 6 月18 日)。 同时,该慕课还在网易公开课上播放,由于网易平台拥有大量的用户,在此观看慕课的人数应当远远超过在西南民族大学网络教学平台观看的人数。 该慕课共提供了五段教学视频,每段时长大约 40 分钟,此外,还提供了教学资料、教学重难点、教学大纲、参考教材和试卷。
另外,有两门彝族文化校级精品视频课程。 马鑫国教授《彝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是为彝汉双语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语言理论课,基于彝语与汉语间的异同,探讨彝汉两种语言互译的可能性和实践性,目前点击量 72228 次(统计时间:2019 年 6 月 18日)。 王秀英副教授《现代彝语》是一门侧重于彝语言教学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必修课,目前点击量27180 次(统计时间:2019 年6 月18 日)。
(三)西昌学院
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其专业学科围绕彝语和彝文化特色进行课程设置。 经过对西昌学院教务处网站和彝语言文化学院网站的检索,没有找到彝族文化相关视频课,但检索到彝语言文化学院有三门校级精品课程:《彝族民族文学概论》、《现代彝语》、《当代彝文文选》。
以上对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西昌学院三所高校开设的彝族文化慕课及相关课程进行网络检索并分析发现:彝族文化慕课总量少,仅有的慕课《彝族传统文化》虽然质量佳,学生反响和社会反响好,但由于彝族文化慕课数量太少而不能形成体系,无法为彝族大学生和广大彝族文化爱好者提供全面、系统的网络学习资源。 这说明彝族传统文化慕课无论数量、质量上均具有巨大的提升与发展空间。
三、民族高校大学生彝族文化慕课学习意愿的实证调查
为了解民族高校大学生对慕课(含彝族传统文化慕课)的感知程度与学习意愿,本研究通过发放《慕课应用现状调研问卷》的形式展开实证调查,主要以西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 15 级、16 级五个专业方向的 230 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受访学生中228 人为彝族,占比99. 1%,其中男生95人,占比 41. 3%;女生 135 人,占比 58. 7%。 共发放问卷 230 份,当场发放填写,全部回收。 有效问卷 224 份,问卷的有效率为 97. 3%,问卷数据使用excell 进行处理。 虽然本次问卷调查样本量较小,但考虑到该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总人数为 600 余人,本次调查已覆盖了该专业总学生人数的 1/3,且覆盖所有专业方向,受访学生绝大多数为彝族,因此,本次调查可以观察到大学生特别是彝族大学生对慕课(含彝族文化慕课)的感知程度与学习意愿的主要趋势。 问卷含 20 个选择题和 1 个开放性问题,主要包括大学生了解慕课的途径、选择慕课的原因、学习目的、学习效果、学习难度、与传统课堂相比的优缺点评价等。
(一)大学生对慕课的知晓程度
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知道慕课。 调查数据显示,94. 5%的学生知道,5. 5%的不知道(单选),并且他们了解慕课的渠道依次是人际传播、手机、网页、新闻媒体(可选三项)。 经老师推荐得知的占80%,浏览手机与网页时看到的占 61. 8%,从同学朋友处知道的占45%,阅读书籍或杂志了解到的占43%,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的占 36. 3%,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的占32. 7%(见图1)。
图 1 大学生了解慕课的渠道
出乎预料的是,人际传播成为大学生了解慕课的首要途径。 这说明,在大学生中,人际交往形成的信任感促使其获取到强于网络的信息,而老师推荐成为他们了解慕课的首要信息来源,并直接影响对慕课的选择、参与。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慕课的重视程度和推介力度是影响大学生参与慕课的首要因素。 人际传播重要性的另一体现在于,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从同学朋友处知道慕课的。 其次,网络时代的媒介使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生都是“网络原住民”,是智能手机和电脑的重度使用者,网络成为他们知晓慕课的第二途径。
(二)慕课的访问时间与观看目的
多数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慕课访问时间。 从访问时间看(单选),74% 的人认为没有固定访问时间,25. 3%的人选择每周看,每天看的仅为 0. 7%。
大学生观看慕课的目的(可选三项),为的是开拓和丰富自己,增长见识(占比 72. 7%),也有部分人观看慕课是为了休闲娱乐、精神放松及提高英语水平。 不过,这种“随意看看”休闲式的学习方式最容易流失。 当然,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占比 54. 5%)想通过观看慕课学习某一专业知识,这也从一个方面给教育者提出了问题:大学生已经有了强烈的慕课学习兴趣,而如何引导他们有目的、有规划地参与慕课学习,又如何给他们提供优质慕课资源,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三)影响大学生选择慕课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选择观看慕课的因素(可选三项)虽然多种多样,但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内容的设置十分关键。 其中,76. 3% 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是否吸引人,即能否引起自己对课程的兴趣是一个重要方面;45. 4% 的学生认为需看学校的知名度;41. 8%的学生则根据教授的知名度和授课风格作出选择;40% 的学生是因为课程资源免费;另有 29%的学生因为课程视频画面质量高而选择观看(见图 2)。
图 2 影响大学生选择慕课的因素
大学生观看慕课并不限于所学的专业方向,课程内容是否吸引人成为首选,即符合个人兴趣的慕课最受欢迎。 这表明,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学习发展规划,不少大学生对慕课的观看尚处于以兴趣为主导的“休闲式”学习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知名度成为影响他们选择慕课的重要因素。
(四)对慕课类型与传播平台的选择
从慕课类型来看(可选三项),52. 7% 的受访大学生喜欢 TED 演讲课;50. 9% 喜欢观看世界名校推出的慕课;中国慕课占比为 27. 2%;coursera网站的课程占比 14. 5%(见图 3)。
图 3 大学生对慕课类型与传播平台的选择
从慕课传播平台看,选择知名的网易、新浪、搜狐等网络平台观看慕课的最多,占比 60%;其次是选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分享的视频课,占比45. 4%;选择优酷、 土豆等视频网站的占比为38. 1%。 这一情况与学者周丽对江苏某学院的调查结果稍有不同,江浙的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优酷、土豆,其次是腾讯、搜狐等门户网站。 [8]
数据表明,受访大学生观看慕课的平台和渠道呈现出受媒体影响大且多元化的特点。 因此在慕课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可以给大学生们更多的影响和指导,使他们做好慕课学习规划,这对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效利用慕课资源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五)对慕课学科的选择
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愿意选择慕课学科(可选三项)。 受访大学生表示对少数民族文化类慕课有强烈兴趣,占比达 60%,而且选择彝族传统文化类慕课的学生占比也达到一半以上,为 52. 7%。这可能和受访学生全是文科专业有关(见表 2)。
表 2 大学生对慕课学科的选择
(六)大学生观看慕课存在的困难
关于慕课学习存在的困难(可选三项),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大学生中,有 60%的人认为自己没有做好学习规划,因此难以坚持学习一门完整的慕课课程;38. 1% 的人则认为缺乏与老师同学进行相应的交流;32. 7% 的人认为缺乏自己需要的优质课程资源;20% 的认为课程内容太难;还有7% 的认为存在语言障碍(大量慕课使用英语教学)。
数据表明,对于慕课学习,多数大学生还比较茫然,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规划,以及教师的系统指导,因此在选择观看何种类型的慕课,以及选择何种内容、什么难度的慕课方面没有明确方向。 他们表示,希望在观看视频课后应当有一个与老师、同学及时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另外,由于大量的优质慕课来自国外,以英语授课为主,如果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外语能力达不到(没有中文字幕)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七)慕课与传统课堂的对比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力量,慕课确实给传统课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受访大学生认为,慕课在四个方面比传统课堂有优势(可选三项),具体见下表 3。
表 3 慕课的优势
当然,传统课堂也有慕课不能完全取代的优势。 在对受访大学生调查 ( 可选三项) 发现,74. 5%的人认为传统课堂最大的优势在于师生能够相互交流沟通,也方便教学情况的及时反馈;65. 4%的人认为传统课堂上有纪律的约束,更能使人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高;50. 9% 的人则认为传统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等。
综上,慕课与传统课堂各有优劣。 慕课课程网络资源多,访问时间灵活,授课形式新颖,学生有自主选择和学习的空间。 但是,在传统课堂上,师生能够实时互动,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内容更具有针对性,这是慕课目前不能替代的方面。
(八)大学生对慕课的建议
调查数据显示(可选三项),65. 4% 的受访大学生在观看慕课后希望能推荐与视频内容相关的课外延伸读物;61. 8%的希望能提供课件下载(包括习题和试卷下载)的服务;52. 7% 的希望能提供在网上与老师同学交流的机会;50. 9% 的希望能推荐授课教授的其他课程;41. 8% 的希望能提供个人在线笔记供进一步对照学习。 因此,慕课在考虑大学生的需求上要进一步完善,推出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链接(视频和文本)和线上交流的功能或平台。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认为,大学生有较强的慕课学习兴趣,也会自发利用网络慕课资源进行学习。 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慕课(包括彝族文化慕课)的认可度较高,认为慕课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成为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 但是,他们对慕课的学习目的还不明确,缺乏一定的学习规划,学习时间也无法保障。
四、少数民族文化慕课发展路径思考
“慕课”是全球顶尖大学主动探索教学方式改革而采取的一场联合行动,是大学教育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出现的新生事物,代表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其特点是质优价低,学习者能够自主学习,并且如果不办证书只需要支付低微的上网费用即可参加学习。
中美慕课发展各有特点,存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 美国慕课现已进入成熟中期,主要体现在:首先,美国大学的慕课平台教育将校内学生与在线注册学生统一管理,形成“一体化双重院校模式”,其学分认证、质量监控等机制已趋于完善,对于慕课的社会认可度较高。 比较而言,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的发展在管理体制、服务机制方面还有待完善。 自 2012 年起,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经过追逐热点式的大发展后,慕课数量大幅度增长,但是大量慕课以高校辅助性教学为主,校内学生与在线注册学生存在明显分离现象,学分认证等服务机制也尚待完善。 其次,美国慕课平台在推广宣传、课程规模、学分学制等方面都有较为成熟的市场运作机制,如每年有斯隆联盟报告这样的市场需求洞察服务,这使其更容易面对学生、市场的要求进行动态调整。 相较而言,中国慕课平台的“行政主导”色彩较为浓厚。 行政主导一方面有利于聚集资源办大事,促进慕课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脱离市场需求实际,特别是缺乏斯隆报告这样的定期市场情况分析。 因此,我们学习了解美国慕课经验,不能盲目套用只管拿来,而应结合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慕课发展机制。
首先,全面研究慕课的基本规律与特殊规律,探索少数民族文化慕课发展与普通慕课发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对于慕课发展的世界趋势与中国经验,进行全面系统研究,找出其基本规律。同时,认真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慕课的特殊性,即与普通慕课相比,少数民族文化慕课在传播过程中有关教师队伍、授课内容、参与学习者、传播渠道、社会效果等诸多方面有何不同。
其次,须对高等教育体系内外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清理。 此包括两个层面,第一类是高等教育体系内的相关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以西南民族大学彝族文化教学资源为例,有长期开设的系列彝族文化课程,以及中国彝学研究中心、大规模的彝文文献馆等。 第二类是校外教学资源。 如彝族人网、中国彝族网等十余个彝族文化网站,汇聚了大量彝族文化信息,“彝族文化网站是彝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媒介的结合,是全方位地保存、传播、延续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9] 这些网站是重要的彝族文化教学资源库,可以成为彝族文化学习、实习的“第二课堂”。
第三,制定少数民族文化慕课发展规划。 采取分批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少数民族文化慕课的短期与长期发展规划。 在此基础上,汇集有关专家,制定慕课清单,并且优先将一些基础较好的少数民族文化课程如校级精品课程发展成为慕课。
第四,提升服务水平。 扩大服务内容和层次,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慕课服务对象为校内大学生群体和校外少数民族文化爱好者群体。 校内大学生是少数民族文化慕课发展的基础,为推动其加强慕课学习可发展高校间学分互认,并引入第三方进行质量评估,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慕课的社会认同度。 而校外的少数民族文化爱好者显然人数更为众多,更具潜力,也更值得开掘和发展。
最后,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相关专家的数字化意识,推动慕课的市场化运作。 当前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由于部分专家、教授不太熟悉互联网技术,对于开发慕课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 因此,要注重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相关专家、教授的数字化意识和应用能力。 此外,可以考虑从市场化角度制定政策,以市场需求、市场反馈的方式推动高校的革新与发展。
结语
慕课是互联网技术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它以海量、多维的数据为学习者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正因为此,2016 年“中国民族类高校课程联盟”成立后,便努力打造线上线下为一体的“金课”教学新模式,以推动民族类高校的教育现代化。本文以彝族文化慕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彝族文化慕课建设路径的探讨可以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慕课的发展提供借鉴。 传统课堂虽然自有其优势,但互联网技术驱动下的现代慕课教育代表着一种更加便捷、开放的教学方式,其海量的网络共享资源,不仅使优质教学资源大规模、扁平化扩散,而且提供了一个与世界连通的平台和机会,这对传播、弘扬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里是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海量的数据,鲜明的彝族文化特色,是向世界展示彝族文化的窗口,感谢您访问彝族 人 网站。[1]潘勇. 论全球化与中国教育现代化[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4).
[2]Kaplan Andreas M, Haenlein Michael. Higher education andthe digital revolution: About MOOCs,SPOCs,social media,and theCookie Monster[J]. Business Horizons,Volume 59.
[3]A Brief History of MOOCs[EB/ OL]. https:/ / www. mcgill.ca/ maut/ current - issues/ moocs/ history.
[4]高地,吴桐. 美国“慕课”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若干前沿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14(8).
[5]阮邵. 英国伦敦大学将开设首个线上本科学位课程[J].世界教育信息,2018(10).
[6]谢彩玲. 我国高校精品视频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 信息素养,2018(16).
[7]西南民族大学官方网站学校简介[EB/ OL]. http:/ / www.swun. edu. cn/ xxgk/ xxjj. htm.
[8]周丽. 国内高校视频课建设现状调查及启示[J]. 改革与开发,2016(21).
[9]林晓华,邱艳萍. 赋权理论与彝族文化的网络传播———以彝族文化网站为例[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NO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国家认同视阈下凉山彝族地区集体记忆研究(1978—2018)”(18BXW072)、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暨西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的彝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发展研究”(2017ZDY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林晓华,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新闻学博士,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新媒体、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乌尼乌且,西南民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授、国家级精品视频课《彝族传统文化》主讲人,研究方向:彝族语言文学、民族高等教育。 四川 成都 6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