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滇有爱山水情深——云南罗婺故地沪滇扶贫协作结硕果
这是一组鲜活的数据,更是一串温暖的符号。自2016年12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州与嘉定区签署扶贫协作协议,嘉定区与武定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以来,上海市及嘉定区先后投入财政援助资金8069.8万元,携手奔小康结对帮扶资金840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06万元,援建各类项目156个,超过9.6万贫困群众直接受益,帮助3326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2016年12月28日,楚雄州与嘉定区签署扶贫协作协议,嘉定区与武定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嘉定区委与武定县委建立了对口支援工作高层联席会议制度,签署了扶贫协作协议。武定县及时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武定县沪滇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扶贫协作高层联席会议制度,高位强势推动沪滇扶贫协作工作。
编制《武定县沪滇扶贫协作协作“十三五”规划》,制定《武定县沪滇扶贫协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武定县沪滇扶贫协作重点工作任务责任分解落实方案》,将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纳入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层层压实扶贫协作主体责任。
现如今,走进武定县高桥镇勒外村,映入眼帘的是连片1000多亩的标准化大棚。大棚里,工人们忙着种植这一季的娃娃菜,两个月以后,成品荷兰豆也将进入上海市场,端上“海底捞”餐桌。这1000多亩蔬菜基地,每年可生产蔬菜1.1万吨,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全年可带动1200多户务工家庭增收520余万元。
如今,勒外村的普通菜园变成了产业园,农民群众不仅可以获得地租,还有了就近务工的机会。这一切变化,得益于沪滇扶贫协作项目的顺利实施。投入沪滇扶贫协作资金2000多万元,通过集中流转农民手中零散的土地,建设标准化产业大棚,引进上海的农业企业入驻发展,进一步盘活农村土地闲置资源,每年获得110余万元租赁收入,可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改变了过去村集体经济“空壳”现状。
“租赁产业大棚收入,我们用于开设公益性岗位,构建爱心超市奖勤罚懒,以及改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高桥镇党委书记李长清介绍:
“现在村里有了水泥路,农产品交易市场也建好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桃子和樱桃卖不出去,日子真是越来越有盼头。”武定县狮山镇山居村村民杨文富高兴地说。
杨文富感受到的实惠,得益于沪滇扶贫协作项目。2018年,当地政府积极整合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及其他项目资金约1500万元,帮助村民修建机耕道路和村间道路,并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和农产品交易市场,昔日的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狮山镇山居片区,干净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近1000亩蜜桃和3000多亩樱桃林环绕在房前屋后,文化室、活动广场、养殖小区、太阳能路灯等硬件设施配套齐全,筑牢了村民发展产业的基础。这几年,靠着发展蜜桃、樱桃等经济林果种植,韭菜、白菜等蔬菜种植,以及外出务工、发展传统种植养殖业,山居片区的3个村民小组实现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目标。
狮山镇山居大村和高桥镇勒外村群众真金白银的收益,只是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发挥作用的一个缩影。自楚雄州与上海市嘉定区签署扶贫协作协议以来,嘉定区先后为武定县提供帮扶资金14482.74万元,实施各类项目186个,9.6万贫困群众直接受益。
“十三五”时期,武定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3%,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举全县之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98.23%的优异成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目标,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与全县一道如期实现脱贫。武定县不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上下联动,精准施策,多措并举促增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民生支出从2017年的16.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5.9亿元,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84%。
截至目前,武定县创建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个、国家级和谐寺观教堂1个,省级示范单位32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个、省级和谐寺观教堂4个,州级示范单位178个、示范家庭30户、示范教育基地2个,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312个、示范户510户。
一条长江水,串起两地情。在上海市嘉定区的倾力帮扶下,武定县原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支柱产业长足发展,医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携手推进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不断在两地间奏响。
古老的彝族,还能有多少东西能在时代大潮中存留下来,也许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尽力去为她留存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这就是彝 族 人 网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