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玉珍彝绣长卷《清明上河图》再次亮相全国
2024年11月21日,在长沙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2024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上,一幅由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普玉珍耗时7年6个月绣制而成的21米彝绣长卷《清明上河图》惊艳亮相,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
本次大会以“协作促就业匠心树品牌”为主题,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楚雄彝绣”劳务品牌作为云南省代表之一亮相大会,在大会的开幕式上,“楚雄彝绣”在T台走秀环节惊艳亮相,飘飘裙裾上的日月星辰、花鸟鱼虫,吸引嘉宾不时拿出手机记录精彩瞬间。特别是由武定县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普玉珍耗时7年6个月绣制而成的21米彝绣长卷《清明上河图》,技艺精湛、巧夺天工、震撼观众。这幅彝绣长卷技艺精湛、巧夺天工,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普玉珍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高超技艺和深厚造诣。
2024年3月18日,普玉珍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就曾亮相云南广播电视台,当时拍摄的短视频在各平台就非常火,展现出了武定彝绣这一古老技艺不断传承发扬的强大生命力。
普玉珍绣的《清明上河图》和《百子图》
2024年4月24日,云南工商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的专业教师张钰浛到武定县,正式拜国家级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普玉珍为师,传承彝绣技艺,创新发展彝族服饰艺术,师徒共筑匠心梦。
拜师仪式现场
普玉珍1957年出生于楚雄州武定县,从事彝族刺绣30多年,2017年,普玉珍获得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她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楚雄彝族刺绣的工艺水平。
普玉珍在培训学员
普玉珍作品《龙凤呈祥》
2012年6月,普玉珍成立了雄冠彝绣协会,会员由最初的120人,发展到现在的1300余人。如今普玉珍培训的绣娘近万人,遍及省内外,绣品畅销全国,靠指尖技艺撑起半壁江山。
彝绣
绣娘在红土田彝绣扶贫工厂绣花
普玉珍介绍,彝族服饰包括衣服、鞋子、鞋垫等,制作很讲究,单刺绣技法就逾180种,她能熟练掌握其中的挑布绣、火把针绣、堆绣等150余种技法。“我3岁起就跟着奶奶学习刺绣,一开始只是学习简单的针法,后来自己设计图案,自己搭配色彩,到现在能熟练掌握挑布绣、十字绣、平绣等150多种技法。”普玉珍说,“在武定,我的徒弟有2000多人,其中一半多和我长期合作,她们将绣好的服饰交给我销售,价格从几十元到几万元都有,主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销往国外。”
绣娘
乘着彝绣产业发展的“东风”,武定县5800多名绣娘拿起绣花针,在家门口就业。在普玉珍的大力培训和传帮带下,武定县刺绣产业加快发展,绣娘、刺绣带头人实现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有到优、从分散到集中的蜕变,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非遗展演“绣”
精美的彝绣文创产品
截至目前,武定县有彝绣协会1个、彝绣企业7户、彝绣经营户58户、彝绣合作社1个、彝绣文化创意产业基地1个、彝绣车间11个、绣坊42个;有绣娘5800人,其中10人为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此外还有51人为高级技师、技师、技术员及云南省级刺绣工艺大师。
百名绣娘绣牡丹
2024年1至10月,武定县共组织绣娘培训2300余人,培训内容涉及剪纸、针法、配色、剪裁、设计等。同时加大对彝绣产业带头人的培养,出台支持彝绣产业发展金融优惠政策,建立“传、帮、带”师徒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绣娘的技艺水平。
武定绣娘线上直播带货
绣出一片新天地
据统计,2023年,武定县实现彝绣产值1620万元,同比增长14.81%,绣娘人均增收约2500多元。2024年1至10月,实现彝绣产值2700余万元,产业增加值1500余万元。
彝族人-网是创建最早,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彝族文化网站。网站的目标,是构建彝族文化核心数据库。(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武学成、张义成,武定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