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社会.发展 Yi Society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发展 > 彝乡要闻

发窝乡:“小魔芋”激活乡村振兴“大产业”

作者:李绍德 杨杰 发布时间:2025-04-08 原出处:彝族人网 点赞+(17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近年来,武定县发窝乡依托良好的生态和交通资源优势,持续发展壮大魔芋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培育、种植园区建设、聚合产业发展要素、完善联农带动机制等方式,推动魔芋产业“种、产、销”一体化发展,“小魔芋”逐渐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I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image001.jpgI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进发窝村委会魔芋种植基地,只见村民们挥舞着锄头挥汗如雨,身后顷刻间出现一堆堆的大魔芋,村民有的挖、有的分拣、装筐、搬运,个个干劲十足,忙得不亦乐乎,一个个圆润硕大的魔芋装筐摆满田间地头,正等待着外运,“小”魔芋将释放出增收致富“大能量”。I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image003.jpgI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来这里务工,采挖魔芋,每天工钱100余元,还管一顿午饭,在基地学到技术,家里也种起了些魔芋,收成还可以,这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务工村民李美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I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目前我们村林下试种魔芋种植面积已有近10亩,加之冬桃套种的300余亩,从最初的种子播种,到中期的田间管理,再到最后的收获采挖,所吸纳的都是村里的农户。魔芋基地成为了‘家门口的务工车间’,在繁忙时节,每日用工量最多可达20余人,不仅增加了收益,还带动了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I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image005.jpgI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斤魔芋十斤粮,十亩魔芋建新房”,发窝村党总支书记李红坤看着丰收的魔芋激动地说,“魔芋是一种传统的经济作物,过去一般零散的种植在房前屋后,现代魔芋种植主要是大田种植与作物间套种。如今我们探索在林下种植,不仅减少病害发生,实现高产、稳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魔芋亩产值达到了7000元左右,我们还要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I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image007.jpgI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近年来,发窝乡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鼓励群众在松林、核桃林、桃林等区域发展魔芋新兴产业,采取“党建+合作社+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开展种植,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技术指导等方式与群众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打通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渠道,该乡套种400亩魔芋预计产量将达300余吨,产值将突破220万元,魔芋产业的不断壮大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丰收”,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I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通过彝-族-人-网,你可以阅尽千里彝乡,略万种风情,宣传彝族文化,从我们自身点滴做起。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杨杰,发窝乡党委宣传委员)

136